胃肠道肿瘤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胃肠道肿瘤患者的生存预后得到明显改善。曲氟尿苷替匹嘧啶(TAS-102)作为一种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新型口服化疗药物,以其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在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中展现了广泛的应用前景,在胃癌治疗领域也有诸多探索。本文结合三例病例,探讨TAS-102在消化道肿瘤治疗的疗效,为胃肠道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维与参考。
病例一
病例汇报:
单露玲教授 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
病例点评:
王立东教授 唐山迁安市人民医院
王英南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硕士
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胃结直肠肿瘤科住院医师
病例介绍
1. 患者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女,65岁
现病史: 主因“肛周不适伴排便困难1个月,确诊直肠癌6天”于2024年1月10日首次入院。
家族史:无消化道肿瘤家族史。
体格检查:直肠指诊提示,患者胸膝卧位,进指5cm触及肿物下缘,环2/3肠周,退指指套无染血。
辅助检查:2024年1月4日行肠镜检查,提示进境40cm达乙状结肠,退镜检查。直肠粘膜光滑,色泽正常,血管纹理清楚,距肛缘约5cm处可见有一溃疡性肿物,占肠腔5/6,肿物质脆,触之易出血,表面附有脓苔。乙状结肠粘膜色泽正常,粘膜光滑,血管纹理清楚。余未见异常。
初步诊断:直肠癌(T3N2M0/ⅢB期)
诊疗经过
新辅助治疗
2024年1月16日入组临床试验,具体方案为:TAS-102 35mg/m2 d1-d5,q2w,奥沙利铂 85mg/m2 d1,q2w。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在第三次化疗开始时TAS-102减量20%。
直肠指诊提示患者胸膝卧位,进指7cm触及质硬区域,退指指套无染血。
肠镜提示钩拉法循腔进镜80cm至回肠末端,大致光滑,通畅。距肛缘8cm见管腔狭窄,局部可见充血肿胀,触之易出血,肠镜可通过,考虑化疗后改变,直肠齿状线缘未见明确肿物。
MR提示直肠内占位较前明显缩小(图1)。
疗效评价:临床完全缓解(cCR)。
手术治疗:患者于2024年3月28日行腹腔镜辅助根治性直肠前切除术+乙状结肠直肠吻合术。术后病理提示(直肠癌活检治疗后,直肠)未见明确肿瘤细胞残留,于肌层及周围脂肪组织内见粘液成分,另见炎细胞及泡沫细胞反应,符合治疗后改变。免疫组化提示CKpan、CDX2及CK20均(相应+)。
疗效评价:病理完全缓解(pCR)。
病例小结:本病例为一例65岁T3N2M0/ⅢB期患者的治疗过程,患者入组临床试验,应用TAS-102+奥沙利铂进行新辅助治疗,肠镜提示未见明确肿物,术后的病理结果pCR佐证了术前cCR的疗效评估,为患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存获益。
病例二
病例汇报:
豆建教授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病例点评:
王光林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国际胃癌协会会员
发表SCI论文1篇
1.患者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男,57岁。
主诉:大便变细2月,确诊直肠癌1周。
现病史:2月前出现大便变细,近来出现排便减少,间断腹胀腹痛,无恶心呕吐,无里急后重,无便血,无发热寒战等。就诊于当地医院,肠镜检查提示距肛门10cm处可见肿物。肠镜病理诊断为直肠腺癌。
既往史:2型糖尿病史1年余。
个人史:有吸烟及饮酒史。
家族史:无消化道肿瘤家族史。
辅助检查:
CT提示肝内多发占位,转移瘤可能,请结合MRI检查;考虑左侧肾上腺腺瘤,不除外转移。考虑上段直肠占位伴周围淋巴结转移。
上腹部MR提示肝内多发转移瘤(较大者位于右叶,大小约2.3cm*2.4cm),左侧肾上腺考虑为腺瘤(图2)。
直肠MR提示高位直肠癌(T3N1,EMVI+)。
初步诊断:直肠癌伴周围淋巴结及肝多发转移(cT3N1M1)
诊疗经过
手术治疗
2023年2月23日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Dixon术),术后病理示(直肠)中-低分化腺癌伴坏死,肿瘤最大直径约6cm,侵及浆膜下纤维组织,可见脉管内瘤栓及神经侵犯;肠周淋巴结可见转移癌(10/12);上下切缘及环周切缘均未见癌组织;免疫组化:CDX2(+)、CK20(+)、Syn(弱+)、CgA(-)、P40(-)、MLH1(+)、MSH2(+)、MSH6(+)、PMS2(+)。
基因检测:未检出RAS/BRAF突变,提示对EGFR单抗敏感;PD-L1表达:TPS<1%,CPS<1,微卫星稳定(MSS),TMB=4.61.
目前诊断:pT3N2M1(Ⅳ期)。
一线治疗
患者于2023年3月26日、2023年4月11日、2023年4月25日行三周期靶向+化疗,具体方案为:西妥昔单抗0.9g+(奥沙利铂150mg ivgtt D1+亚叶酸钙175mg ivgtt D1+氟尿嘧啶0.7g ivgtt D1、氟尿嘧啶4.5g 持续泵入48h)治疗。
患者因右季肋区疼痛,于2023年5月25日于外院行肝部分切除+肝内多发肿物射频消融术,探查未见腹水及种植转移结节。术后病理提示送检肝肿物中11处可见肠型腺癌浸润,符合直肠癌肝转移,伴轻度治疗后反应。
免疫组化:BRAF-V600E(-)、c-MET(1+)、HER2(+)、MLH1(+)、PMS2(+)、MSH6(+)、CDX-2(3+)、SATB2(2+)。
2023年6月复查CT提示肝脏多发低密度灶,最大者范围约7.2cm*5.2cm,边界清楚,强化不明显,倾向治疗后改变;肝脏新见多发结节,大者约1.4×1.2cm,可见强化,考虑转移;胃左区、肝门区及腹膜后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
患者CT提示疾病进展(PD),建议增加免疫治疗,患者及家属拒绝。
二线治疗
患者于2023年7月4日继续予以西妥昔单抗0.9g+(奥沙利铂150mg ivgtt D1+亚叶酸钙500mg ivgtt D1+氟尿嘧啶0.5g ivgtt D1、氟尿嘧啶4.0g 持续泵入48h)治疗。
2023年7月18日行肝脏肿瘤TACE+HAIC术。
2023年8月复查CT提示肝术后改变,肝左叶新增结节,腹腔肿大淋巴结。
疗效评价:疾病稳定(SD)。
患者输注奥沙利铂后出现过敏反应,遂于2023年8月24日、2023年9月7日行西妥昔单抗0.9g ivgtt+伊立替康300mg ivgtt+卡培他滨1.5g口服。
2023年10月7日复查CT提示与2023年8月10日片对比,右侧胸腔积液基本吸收,肝胃间隙淋巴结较前缩小,肝左叶病变较前明显缩小,余变化不明显(图3)。MR提示肝内结节部分较前部分缩小(图4)。
疗效评价:SD。
患者于2023年10月7日行西妥昔单抗0.9g ivgtt+伊立替康300mg ivgtt+卡培他滨1.5g口服,出现腹泻。
于2023年10月28日、2023年11月10日、2023年11月24日行西妥昔单抗0.9g ivgtt++卡培他滨1.5g口服。
2023年12月8日行西妥昔单抗治疗,后患者出现口腔溃疡、手足皲裂等不适。
2024年2月17日复查CT提示肝内占位较前增多。MR提示肝内部分结节较前增大。
疗效评价:PD。
三线治疗
经MDT讨论后,患者于2024年2月应用TAS-102 60mg 日2次口服+呋喹替尼5mg 日1次口服治疗。
期间定期复查,疗效评价为SD。
2025年1月5日复查CT提示肝内多发占位术后改变,较前无明显变化。疗效评价为SD。
2023年2月至今,患者肿瘤标志物AFP及CEA持续处于正常范围(AFP<9ng/ml、CEA<7ng/ml)。
病例小结
本例为57岁男性晚期直肠腺癌(Ⅳ期)患者的治疗过程,初诊即伴肝转移。经手术、多线化疗(含奥沙利铂、伊立替康)、靶向治疗(西妥昔单抗)及局部介入治疗(TACE+HAIC),病情多次进展后,换用TAS-102联合呋喹替尼,持续获得SD。目前仍在随访中,提示TAS-102联合呋喹替尼口服靶向药物对晚期肠癌具有一定控制作用。
病例三
病例汇报:
郭会娟教授 许昌北海医院
病例点评:
汤加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周礼鲲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中国抗癌协会会员
中国肺癌青委会委员
中国乳腺癌青委会委员
首届河南省研究型医院学会淋巴瘤专委会委员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分会委员
河南省肿瘤康复委员会青委
河南省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青委
许昌市医学会肿瘤专委会常委
1. 患者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女,69岁。
主诉:进食后上腹部不适9月
现病史:9月前进食后出现上腹部不适,主要集中于剑突下,伴腹胀,大便次数减少,无恶心呕吐,无黑便、腹泻。发病来,神志清,精神一般,饮食睡眠欠佳,小便无异常。体重下降3KG,体力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无特殊。
家族史:无特殊。
辅助检查:
入院后生化(-),血常规:白细胞3.56*109/L,余无明显异常。术前八项:乙肝五项(2.4.5阳性),余阴性,HBV-DNA阴性。
2021年3月11日CT提示胃壁增厚,胃壁分层强化,腹水,腹腔及腹膜见肿大淋巴结。
2021年3月8日胃镜提示胃活检黏液腺癌,部分为印戒细胞癌,错配修复蛋白完整。免疫组化:CK7(-),CDX-2(+),CD20(+),EGFR(-),ALK(-),Her-2(0+),MLH1(+),PMS2(+),MSH2(+),MSH6(+),PD-1(-)。
初步诊断:
胃黏液腺癌伴部分印戒细胞癌 Ⅳ期(CT4aNxM1 MSS型 Her2阴性)
诊疗经过:
一线治疗
患者于2021年3月14日、2021年4月5日、2021年4月28日、2021年5月21日行SOX方案(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C4。其中C1后出现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合并发热,经治疗后恢复。
C2疗效评价:PR,C4疗效评价:PD。
二线治疗
患者于2021年6月13日,2021年7月8日行紫杉醇+替吉奥*C2。
疗效评价:SD,出现骨髓抑制Ⅲ级+神经毒性(四肢麻木、双下肢水肿),不耐受。
三线治疗
患者于2021年8月2日予阿帕替尼250mg qd po。
期间复查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HBV-DNA阴性,肝纤维化四项:血清Ⅲ型前胶原34.4 ng/ml,血清Ⅳ型前胶原51.7 ng/ml,血清层粘连蛋白24.1 ng/ml,血清透明质酸1195 ng/ml,且出现Ⅳ级骨髓抑制并诱发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予升白细胞、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一年后PD。
四线治疗
患者于2022年9月25日予TAS-102*C8(35mg bid)。2023年2月8日右侧胸腔积液增多,予胸腔穿刺置管引流,病理提示可见疑似印戒细胞癌。胸腔内灌注贝伐珠单抗200mg d1+顺铂40mg d1,胸腔积液明显减少。
继续TAS-102口服,2023年6月5日因纳差、腹胀、活动后气喘,复查腹水增多,行腹腔穿刺置管引流,腹水病理提示腺癌细胞。引流腹水后于2023年6月10日腹腔内灌注贝伐珠单抗200mg d1腹水控制尚可,2023年7月10日再次出现腹水,予置管引流后于2023年7月18日行贝伐珠单抗300mg腹腔灌注。
疗效评价:PD。
病例小结
本例为一例69岁胃黏液腺癌伴部分印戒细胞癌 Ⅳ期(CT4aNxM1 MSS型 Her2阴性)患者的治疗过程。患者在经过一线、二线、三线治疗后均出现进展,四线予TAS-102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为其获得了9个月+的PFS,且安全性可耐受,表明TAS-102联合方案后线治疗晚期胃癌显示初步疗效。
总结
TAS-102作为晚期结直肠癌三线治疗的标准方案,已证实可为患者提供有效的疗效,同时也为胃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研究的深入,期待TAS-102未来成为更多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联合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总之,TAS-102在胃肠道肿瘤的治疗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j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