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促进肿瘤领域的最新进展共享,进一步提高国内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治水平。2022年8月25日~28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消化系统肿瘤科和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分子标志与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武汉同济消化肿瘤高峰论坛在云端盛大召开。本次会议不仅特邀了国内外大咖授课,同时云集了国内消化系统肿瘤领域知名的中青年学者,围绕胃癌、肠癌、肝癌、食管癌、胰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肠间质瘤展开了深度的学术交流。在此,【肿瘤资讯】特对会议关键内容予以整理,以飨读者。
大会开幕式
会议伊始,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邱红教授的主持下,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胡俊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袁响林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苏展教授进行了开幕致词,专家们指出消化肿瘤患者群体庞大,亟需领域内学者不断探求新兴治疗策略。本次大会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众多学者展示最新消化肿瘤研究数据、共享临床诊疗经验,进而惠及广大消化肿瘤患者。在此,预祝第二届武汉同济消化肿瘤高峰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同时,期待和大家早日线下相聚!
主会场
该会场的第一个板块内容中,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于世英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张涛教授的主持下,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MD-Anderson癌症中心廖仲星教授、四川省肿瘤医院林桐榆教授进行了学术分享,专家们指出免疫治疗的出现给肿瘤治疗带来了光明的治疗前景,但是其前进道路仍曲折。我们应该注意到免疫单药疗效不足,免疫治疗毒性难以预测以及人体是极复杂的免疫网络的特性,进而通过免疫联合放化疗、不同机制符合多靶点免疫以及生物标志物的探寻优化现有方案。此外,在今天肿瘤多学科治疗的背景下,放疗在食管癌治疗中依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诞生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研究探寻了可手术及不可手术食管癌的放射治疗模式。至于癌症研究的未来,减少致癌因素对于癌症发病和结局的影响、更好的识别潜在恶性病变并预测何时需要治疗以及在癌症早诊早治研究中开发和整合人工智能以及深度学习等均是未来研究方向。
随后,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刘劲松教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段奇文教授、襄阳市中心医院龚志敏教授针对相关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该会场的第二个板块内容中,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曲秀娟教授和荆州市中心医院徐炎华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王理伟教授、解放军总医院徐建明教授进行了学术分享,专家们指出肝癌靶向或靶免治疗不同方案各具特点,需要综合考虑研究数据、临床经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人群,从而使得患者获得最大获益,而根据现有研究数据显示PD-1/PD-(L)1单抗联合抗血管药物或将成为晚期一线标准治疗方案。胰腺癌作为消化系统肿瘤之中的“癌王”,应该将精准诊疗作为开展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方向,以期在胰腺癌早期诊断、精准分型和精准治疗的获得更多极具实践价值的成果。
随后,武汉市中心医院卢宏达教授、长江大学附属荆州医院唐曦教授、武汉市第一人民医院胡作为教授针对相关议题,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观点。
在主会场会议最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袁响林教授对于本次会议内容予以了高度肯定,指出既有前沿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数据启发思考,又有大咖级教授高屋建瓴的指导探索,并宣布主会场分享圆满结束!
胃癌专场
胃癌专场会议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邱红教授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由湖南省肿瘤医院王伟教授、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李爽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项晓军教授和宜昌市中心医院黄乔教授担任会议主持。
在会议过程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风华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魏嘉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彭智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邱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孙黎教授进行了学术分享,专家们指出当前2022中国临床肿瘤学(CSCO)胃癌诊疗指南的编撰在2021年胃癌指南的基础上,其更新要点融合了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进展以及我国自主研发或基于中国人群的研究。晚期胃癌的免疫治疗现已渐入佳境,未来需要从新辅助治疗推动免疫治疗全程布局,不过,当前胃癌的围手术期治疗尚在探索之中,未来期待能够有更多的药物,带给患者更好的疗效。
随后,十堰市人民医院喻雄杰教授、黄冈市中心医院霍丹教授、孝感市中心医院陈飞教授、襄阳市中心医院龚伟教授、红安县人民医院张定国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戴宇翃教授进行了学术讨论。
结直肠癌专场
结直肠癌专场会议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袁响林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功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张明生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高娅文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周福祥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王畅教授、湖北省肿瘤医院徐慧婷教授担任大会主持。
在会议过程中,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功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邓艳红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刘莺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邱萌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张明生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刘超凡教授进行了学术分享,专家们指出2022版CSCO结直肠癌指南早期疾病的内容更新更为细化,并纳入最新的动态ctDNA监测。根据结直肠癌三药研究进展,中国版cmFOLFOXIRI方案可覆盖新辅助、转化和姑息治疗,让更多结直肠癌患者获益。放眼国际,在今年美国临床肿瘤学(ASCO)大会上,不论是RAS/BRAF野生型/突变型转移性结直肠癌均涌现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并显示不可切除转移的结肠癌在系统治疗前切除原发肿瘤无生存获益。随着精准治疗理念的不断深入,专家们希望未来结直肠癌的治疗也能实现精准检测、动态监控,并且在最适靶标的指引下寻找到最佳治疗策略。
随后,荆州市中心医院金志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黄柳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夏冷教授、恩施州中心医院赖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刘俊丽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宋安萍教授针对相关议题进行了学术讨论。
肝癌专场
肝癌专场会议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袁响林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维虎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邹燕梅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方维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建莉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刘振洋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徐细明教授担任大会主持。
在会议过程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维虎教授、东部战区总医院刘秀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孙惠川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周军教授、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杨田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邹燕梅教授进行了学术分享,专家们指出当前系统抗肿瘤治疗进展迅速。在局部治疗中,肝细胞癌的放疗前景广阔,但仍需做好精准放疗,并通过开展放疗在内的前瞻性研究,将其有机融合到综合治疗之中,而对于中晚期肝癌的患者,转化切除是获得长期无瘤生存的可行之路。至于一直困扰肝癌外科的肝癌术后复发问题,应该注意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机制和危险程度不同,复发监测策略应视复发风险程度有所不一。
随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刘顺芳教授、天佑医院罗利琼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张伟教授、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鲁明骞教授、武汉市第五医院黄颖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姚伟教授针对相关议题进行了学术讨论。
食管癌专场
食管癌专场会议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袁响林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黄镜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庄亮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恩孝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陈永顺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宗红教授、黄冈市中心医院邹佳华教授担任会议主持。
会议过程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黄镜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赵快乐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峰教授、解放军总医院曲宝林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王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庄亮教授进行了学术分享,专家们指出食管鳞癌作为食管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较为成熟的进展包括局部晚期的非手术治疗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在新辅助治疗阶段,放疗靶区缩小是一种趋势,40~45Gy是性价比最高的剂量。而晚期食管鳞癌中PD-1抑制剂是一线、二线的标准,靶向/免疫治疗联合放化疗在非晚期患者中也显示了一定的疗效。未来,值得关注的热点是PD-1同期放化疗、PD-1术前诱导治疗的探索以及PET引导下的个体化放化疗的探索。
随后,中部展区总医院赵勇教授、枝江市人民医院张莹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郭秋云教授、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何忠时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彭慧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柯少波教授针对相关议题,进行了学术讨论。
胆胰及罕见病专场
胆胰及罕见病专场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袁响林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付强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陈晓锋教授、湖北省肿瘤医院梁新军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鼓楼医院杨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张明生教授担任会议主持。
在会议过程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敏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健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邱红教授、浙江省肿瘤医院白明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崔玖洁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付强教授进行了学术分享,专家们指出不论是神经内分泌肿瘤还是胃肠道间质瘤(GIST)都属于罕见消化系统肿瘤,至于前者微创外科治疗技术已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步,而针对GIST,驱动基因引导下的精准治疗是核心的治疗模式。至于胆道肿瘤,亦进入免疫治疗时代,免疫联合化疗已成为晚期患者一线治疗的新选择,未来需要通过生物标志物进行人群筛选,以期进一步提高疗效。最后,专家们还对目前胆管癌标准治疗模式放疗+同步化疗(MMC+5-Fu)的治疗细节进行了思考,并对2022年晚期胰腺癌CSCO指南更新内容以及胰腺癌放疗进展进行了回顾。
随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庄亮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江换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敏教授、武汉市中心医院王纯教授、湖北省肿瘤医院罗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朱思娴教授针对学术议题,进行了学术讨论。
转化治疗研究专场
转化治疗研究专场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袁响林教授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曾珊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邱红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曾珊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戴静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黄华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魏永长教授担任会议主持。
会议过程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邱红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郑桐森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鞠怀强教授、陆军军医大学叶丽林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魏也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桂华教授进行了学术分享,专家们指出随着药物研发的进展,双特异性抗体亦进入了消化系统肿瘤治疗领域,以HER2XHER2、PD-(L1)XCTLA-4、PD-L1/TGF-β为代表的双特异性抗体在胃癌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对于肠癌患者而言,抗IL17药物颇具潜力,不过该药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仅在小范围进行了临床试验,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以探讨该治疗策略的价值。最后,专家们还对动员肿瘤非特异性的CD8+T细胞来改善肿瘤抑制性微环境、CAR-T相关炎症风暴分子发生机制以及胃肠道肿瘤免疫治疗的挑战等问题进行了学术思辨。
随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刘博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郑桐森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苏贝贝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林振宇教授、武汉市第四医院冯刚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黄乐教授针对相关议题,进行了学术讨论。
在大会结束之后,与会专家们纷纷表示本次会议内容精彩、干货满满,既有消化系统肿瘤免疫治疗基础领域的研究,又有临床治疗进展的探讨,令人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未来,希望疫情早日退散,让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在线下再话消化肿瘤治疗未来。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Da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