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专家访谈】王巍教授:从ASCO最新研究进展和基因检测的应用,看结直肠癌个体化精准治疗

2022年07月27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2年7月15-17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年会于广州召开。本次大会以“精准、规范、创新”为主题,聚焦结直肠癌的精准诊疗、最新进展和转化前沿,对结直肠癌诊治难点进行了权威解读和精彩讨论。会议期间,【肿瘤资讯】特邀采访了大会嘉宾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巍教授,继续深度探讨结直肠癌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

图片2.png                
王巍
主任医师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胃癌、结直肠癌和肝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胃肠间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分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华南名医联盟肿瘤学专科联盟 副理事长

中国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CSWOG)理事

广东省医学会肝癌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22年ASCO年会上公布结直肠癌新进展有哪些?

王巍教授:2022年ASCO年会中,对于结直肠癌各个方面都有一些新的研究进展。比如,对于早中期的患者,尤其是中期,3年无复发生存率(RFS)约为70%。传统的治疗模式是术后联合化疗,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采用术前先做化疗,然后再做手术,术后再继续化疗的模式,随访3年以上发现,通过术前化疗可以显著改善女性患者的生存率。总体来讲,术前化疗对于RFS的改善不多,但在总生存率上有明显改善,说明患者手术后再做化疗对身体的打击可能更大,而先做化疗再做手术对身体打击较小。对于中晚期的直肠癌患者,传统的治疗模式是术前进行放化疗,手术时还要把患者的肛门切掉,再做人工肛。现在,通过改良术前放疗,在短程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情况下,约40%的患者可以保留肛门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对于需要手术和做造口的直肠癌患者,建议先考虑术前治疗,约30%~40%的患者通过术前治疗可以暂时不用做手术,通过观察再考虑后续治疗,这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非常有帮助。

目前对于遗传性结直肠癌的防治策略是怎样的?

王巍教授:在结直肠癌中,约5%~10%的患者是遗传性的,这类患者往往发病时较年轻,通常在45岁以下。询问病史可得知,这类患者通常在近亲的两三代中有2名甚至3名以上亲属患有肠癌或者有消化道肿瘤的病史。通过这些病史可以基因筛查和临床诊断。遗传性肠癌包括息肉型和非息肉型两类。以息肉为典型特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肠道内息肉的数量非常多,可达几百个,通常需要预防性的进行全结肠切除;还有一种是黑斑息肉综合征(PJS),常见于年轻人或者儿童中,患者面部、口唇、手足甚至生殖器周围会有一些粘膜的色素沉着,类似黑斑,胃肠道却长有很多息肉。这些患者存在SKT11、EPCAM等基因突变,可以通过相应的基因检测进行筛查。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重要代表是林奇综合征(LS),是由DNA错配修复基因发生种系突变导致的,也可以通过基因检测进行筛查。因此,在临床上如果患者有这些遗传基因,同时检测到遗传给了孩子,这些孩子一般20岁左右开始需要每1~2年去做一些常规的筛查,同时要注意胃和甲状腺等器官的状况。因为这些肿瘤有一定的关联性,所以一定要密切随访观察,必要时进行预防性的切除。

基因检测在结直肠癌中有哪些重要的作用?

王巍教授:一方面,基因检测对于早中期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非常重要。比如,对于由DNA 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引起的LS,中期的患者通过免疫治疗有可能达到肿瘤的深度缓解甚至完全消失,避免接受手术的创伤。对于早期的患者手术后是否进行化疗,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帮助确定治疗方案,如果有相应的错配修复基因突变,治疗方案会相对保守,手术后不建议化疗,如果没有突变,可能会选择进一步的化疗。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出现复发转移的晚期肠癌患者,很多患者无法达到根治性的治愈,治疗目标是延长生存期,通过基因检测也可以帮助医生筛选相应的治疗药物。比如,对于有错配修复基因突变的患者,可以采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进行治疗;如患者存在RAS基因突变,则不建议采用抗EGFR的治疗,可以选择抗RAS突变的药物(相关药物国外已经上市,国内还在临床研究阶段);如患者存在RAF基因突变,治疗中则建议使用RAF抑制剂。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评论
2022年07月27日
周会会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 肿瘤科
对于由DNA 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引起的LS,中期的患者通过免疫治疗有可能达到肿瘤的深度缓解甚至完全消失,避免接受手术的创伤。
2022年07月27日
刘清霞
潍坊市市立医院 | 内科
聚焦结直肠癌,精准诊疗,最新进展,转化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