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专家访谈】2022中华肿瘤大会 | 赵宸教授:聚焦于定量系统药理学领域,加速我国创新药的临床转化与开发

2022年07月21日
来源:肿瘤资讯
   

中华肿瘤大会kv.jpg

“携手肿瘤防治,共筑健康未来”。随着国内抗肿瘤新药研发浪潮的不断涌现,2022年7月15日,2022中华肿瘤大会肿瘤临床新药研究专场在六朝古都南京隆重召开,与会专家就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创新、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机遇和挑战、新药研发的困境和出路分享了各自的真知灼见。【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到南京医科大学赵宸教授就本次肿瘤临床新药研究专场进行了介绍。

2022肿瘤大会临床新药研究专场串场ppt7.13无logo版本.jpg

2022年中华肿瘤大会将于7月15日召开,在本次大会中您将作为“肿瘤临床新药研究专场”的讲者之一,对于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您认为有哪些机遇和挑战存在?您所从事的定量系统药理学转化建模方向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它对创新药临床开发的应用范围和价值在哪?

肿瘤药物的开发毫无疑问是目前全球创新药开发的一大热点。曾经有一项研究将欧美国家的创新药开发作了一个统计,并根据不同疾病领域进行分析排序,发现肿瘤领域的创新药开发效率毫无争议地处于倒数第一的位置。它的整体成功率只有不到5%,也就是意味着约90%的药物都无法通过临床I、II、III期研究的验证,无法最后给予病人进行临床治疗。这反映了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特别是创新药的开发,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但是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也代表着很多病人其实都处于一个无药可治的状态,而且他们都存在着巨大的需求。作为一个企业,如果能够针对其中的某一类病人,为他们研发一个行之有效的药物,这将会带来巨大的回报。这就意味着抗肿瘤药物研发所面临的挑战之中同样蕴含着机遇。

目前,探讨不同药物组合的疗效已成为国内外药企的一大研究热点。2022年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最新的研究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仅仅是围绕肿瘤免疫治疗中PD-1/PD-L1靶点所开设的单药治疗或联合治疗的临床试验便达到了近5000项,且其中80%的研究都致力于探索PD-1/PD-L1单抗与其他药物联用的疗效。但不幸的是,根据我们之前提到的数据,这些临床试验可能大部分都会面临失败的结局。因此,药企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药物的组合是否正确,临床试验的设计是否合理,试验人群的选择是否准确。一旦我们能够合理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大幅度地提升临床试验的成功率,从而把更多的创新疗法推向病人。

我个人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新药的定量系统药理学(QSP)建模。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它于2011年被提出后逐渐为各大欧美药企采纳使用。相比于传统定量药理学,定量系统药理学纳入了更多的机制研究,如疾病发生发展机制,药物与疾病相互作用机制等。我们根据QSP建模能够构建虚拟病人,并在关键的临床特征上与真实的患者建立机理性和量化的关联。当某一个药物即将进入临床时,我们可以运用虚拟病人在计算机中进行前瞻性的模拟临床试验研究,探究药物的药效和毒性,从而制定下一步的发展策略,为新药的临床开发提供关键决策指导。

药物的临床开发一直是横亘在实验室和病人之间的一道必须跨越的重要鸿沟。定量系统药理学的应用价值其实早在几年前便已经在欧美药企的发展中得以体现和证明。不仅在肿瘤领域,它其实在各个主要的疾病领域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肿瘤领域的一个案例中,一家药企有一个创新药在采用QSP模型分析后设计了相关的FIH临床试验,并采用了非常新颖的给药方案,最终使得病人群体的临床获益翻倍。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收益,并且这个药物后续的临床开发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效率提升,目前已经是成功获批上市。而在非肿瘤领域的一个案例中,一家药企想要探索FIC药物全新的组合治疗方案,传统的方法往往需要他们对同一组合的不同剂量进行测试研究,但他们在单药I期还未完成时就运用QSP模型精确锁定并设计了一个II期临床试验中最优的剂量,并最终成功获得II期结果的验证,为这个产品组合的后续开发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也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因此,定量系统药理学的应用范围不仅包括肿瘤领域,也包含了广阔的非肿瘤领域,并且已经在欧美药企的新药临床开发中带来了巨大的应用价值

能否结合本次大会您将为我们带来“定量系统药理学模型在临床研究中的运用”的主题演讲,谈谈定量系统药理学技术未来将如何推动国内的新药临床开发,促进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精准治疗?

赵宸教授:相比于欧美药企,国内药企的新药临床开发在定量系统药理学的应用上目前仍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与欧美药企存在着较大差距。一方面,欧美药企因为在该领域的发展时间较早,目前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以我个人为例,在美国攻读博士期间,我的导师在欧美药企的QSP领域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我们所在的实验室为欧美药企输送了大量的QSP领域的人才,除我之外的所有人几乎都选择留在了欧美药企。这体现出欧美企业对QSP相关人才的巨大需求,而国内缺少相应的人才和资源。

另一方面,这与我们国家的医药开发状态也有重要关联。在过去的十年,我们从仿制起步,慢慢转变为跟随开发,近年来部分头部企业已开始着手一些相对领先的开发研究,有些产品甚至能处于全球同类产品的第一梯队,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对创新药开发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也对QSP领域的发展释放了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我相信,未来我国将会对创新药开发投入更多的资源,国内企业也将对QSP这类新概念新方法的应用更为重视。当我们的企业不再是全盘仿制或者跟随开发,而是如欧美药企一般需要作为全球领头企业作出自己的决策时,QSP这一类新方法和新模型就显得至关重要,就会发挥更多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同样也是我决定回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我在南京医科大学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并已开展了多个基于QSP模型的研究项目。包括如与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院士团队在自体免疫类疾病中有一项合作研究,目标是通过QSP模型模拟指导一个创新药的关键临床设计,使得这个药物能通过临床试验的考核,最终惠及患者。另一项研究是与江苏省人民医院殷咏梅主任团队在HER2阳性乳腺癌中的合作研究,我们通过QSP模型模拟来前瞻性地预测新的组合治疗策略的临床疗效,这项工作也有着广泛和直接的新药研发应用场景。此外,在其他领域如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靶标研究中也已开展了一些项目。

未来我们将和不同领域的专家积极开展更多合作,培养更多的人才,同样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海外优秀才俊主动加入中国创新药开发的浪潮之中,共同努力将QSP这一新兴领域逐渐应用到中国的创新药开发过程中,共同打造更多的QSP成功应用案例,从而更好地加速我国的创新药临床开发。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之下,我们国家能够缩小与欧美国家在创新药上的差距,最终造福中国百姓。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Halo





评论
2022年07月22日
颜昕
漳州市医院 | 乳腺外科
加速我国创新药的临床转化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