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郑桐森教授专访: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才能不断促进肿瘤诊疗发展

2022年06月20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2年6月21日至25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建院50周年学术活动暨2022年冰城消化系统肿瘤学术会议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大数据与真实世界研究专委会2022年学术会议在哈尔滨召开,上述活动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大数据与真实世界研究专委会共同承办,黑龙江省医学会肿瘤靶向治疗专委会、黑龙江省医师协会 MDT 专委会、《实用肿瘤学杂志》编辑部协办。会议期间【肿瘤资讯】特别采访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郑桐森教授,郑教授详细介绍了中国消化系统肿瘤诊疗的新发展和新突破,解析了转化研究对于促进肿瘤诊疗发展的意义,最后阐述了免疫治疗中存在的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免疫治疗的更大发展。



1655790380466660.jpg                
郑桐森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伍连德生物医学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黑龙江省肿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长

黑龙江省分子肿瘤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消化肿瘤内科二病房主任

肿瘤一期临床研究病房主任

CACA肿瘤大数据与真实世界研究专委会常委

CACA肿瘤胰腺病专委会常委

黑龙江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中国消化系统肿瘤诊疗的新发展和新突破

郑桐森教授:近几年中国消化系统肿瘤诊疗领域,尤其是药物治疗领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新药的不断出现,打破了一些传统治疗格局,大大改善了生存期,患者有很大获益。首先,免疫治疗方面,主要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巨大进步,颠覆了传统肿瘤治疗,如2021年五项食管癌一线免疫治疗研究取得阳性结果,食管癌治疗自此迈入全新的免疫治疗时代;Checkmate649、Keynote062等研究奠定免疫治疗在胃癌的一线治疗地位;肝癌的A+T方案打破了索拉非尼十几年的一线垄断地位,樊嘉院士领衔的ORIENT-32研究针对中国患者,采用抗PD1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晚期或不可切除肝癌,也得到了很好的阳性结果;结直肠癌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不断前移,已成为晚期MSI-H患者标准一线治疗,MSI-H肠癌的围手术期免疫治疗以及晚期MSS型肠癌的免疫治疗也在不断的探索中;除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以外,其他免疫治疗如CAR-T细胞以及肿瘤疫苗、溶瘤病毒等也在胃癌、肠癌中进行探索,并已取得一些患者获益的证据,期待未来这些免疫治疗能够真正走入临床,患者有更多获益。

其次,靶向治疗方面,随着新的靶点抑制剂的出现,一些传统无法靶向治疗的肿瘤也取得了很好的治疗疗效,如胰腺癌奥拉帕利治疗使得无进展生存延长了近1倍,从3.8个月延长到7.4个月,疾病进展风险降低47%;胆系肿瘤既往都是以吉西他滨为主的化学治疗,近几年靶向IDH1、FGFR2的新药使得胆系肿瘤患者有了靶向治疗选择,同样有更好的临床获益;BRAF突变结直肠癌预后较差,死亡风险是野生型的2倍,靶向药物达拉非尼、曲美替尼、威罗非尼的出现,延长了患者生存。总之,基因检测和精准治疗理念日渐深入人心,随着对患者的精准分层,MDT平台下的消化系统肿瘤诊疗有了长足进步,虽然精准诊疗的未来之路还很长,但坚持下去就代表着希望。

转化研究推动肿瘤诊疗的发展

郑桐森教授:转化研究是将基础研究和实际临床问题相结合,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到疾病诊断、预防、预后判断等诸多方面。传统意义上认为转化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协作,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将基础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临床应用,并在应用中发现新问题,再返回基础研究层面,这是一个良性闭环循环过程。肿瘤治疗存在着很多未知领域,虽然近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肿瘤基础研究取得长足进步,但一些问题同时也逐渐凸显出来:第一,基础研究与临床脱节,因此需要转化衔接;第二,基础研究人员对临床需求并不了解或是了解不深入,转化研究可以作为桥梁实现二者之间更好的过渡。以我们自已为例,传统认为PDL1表达是胃癌、食管癌免疫治疗获益的标志物,但研究发现肠癌PDL1蛋白表达水平与mRNA水平并不一致,尤其是MSS型肠癌,进一步研究发现炎症因子白介素17可以上调PDL1表达,导致免疫治疗耐药,使用白介素17单抗联合PD1治疗可使这部分患者获益于免疫治疗,这项基础研究已经发表于JITC。借助这项基础研究结果,张艳桥教授注册了相关临床研究,目前有1例四线治疗的MSS型肠癌患者PFS已达15个月,仍在治疗中,这在既往是不可想像的。这充分说明从基础到临床,从临床到基础,对推动肿瘤诊疗发展非常重要。

鉴于转化研究的重要作用,2022年冰城消化系统肿瘤学术会议的转化基础研究论坛邀请了国内肿瘤基础研究领域顶尖学者以及非常关注基础研究的临床医生和科学家,一起讨论交流,挖掘新的靶点,探索新的标志物,使肿瘤免疫治疗机制或靶向治疗机制更加清晰,推动肿瘤从标准化治疗向个体化治疗的跨越,优化肿瘤治疗方案,让患者得到更大获益,这就是转化研究的意义,也是这次举办转化基础研究论坛的意义。

明确免疫治疗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发展

郑桐森教授:近二十年,消化系统肿瘤治疗领域最大的突破就是免疫治疗,作为临床医生我们最关注的是哪些患者能够真正从免疫治疗获益,也就是精准锁定获益人群,同时也非常关注哪些患者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从而更好的预防降低毒性,这些也是目前以及未来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具体而言,消化系统肿瘤免疫治疗仍有很多需要探索的问题:第一,目前一直倡导免疫治疗前移,如免疫治疗已从晚期肠癌后线治疗到一线治疗,到早期肠癌的围手术期治疗;第二,联合治疗已成为免疫治疗的大方向,联合治疗的基础在于机制上的协同,实现增敏,目前基于免疫治疗的联合方案很多,哪个最优,如何排序值得探索;第三,需要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对免疫治疗的影响,目前关注较多的是类固醇、抗生素对免疫治疗疗效的影响,值得深入探索;第四,耐药是药物治疗永远的话题,目前我们在免疫治疗耐药机制方面已有一些发现,但不彻底,源于耐药机制的异质性,这是未来研究需要突破的方向;第五,我个人认为基础研究中最需要解决的是肿瘤模型问题,现在使用的移植模型,其免疫微环境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差别,如何开发出更好的动物模型,精准模拟人体免疫治疗状态,这对免疫治疗研究非常关键;第六,免疫治疗有其独特性,发挥作用时间可能与传统治疗并不相同,传统评估治疗疗效的指标OS、PFS、ORR可否较好的评估免疫治疗疗效仍有待进一步明确,现在已有一些新的标准,但还需要在进一步评估后才能得出结论。

总之,消化系统肿瘤免疫治疗领域虽有很大发展,但前路道阻且长,却又是未来可期。只有持续的努力、基础科学家和临床医生紧密协作,才能将消化系统肿瘤免疫治疗推向更好的时代。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Mike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金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