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第四届中国血液肿瘤青年论坛—淋巴系统肿瘤专场

2022年04月19日
来源:肿瘤资讯

第四届中国血液肿瘤青年论坛—淋巴系统肿瘤专场,共遴选了12位血液肿瘤青年学者,进行2场主旨报告,及10场研究报告。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邱录贵教授及江苏省人民医院李建勇教授致辞,希望借此促进血液肿瘤领域青年学者加深对其研究领域认识,发现问题,提高研究水平。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史明霞教授担任首场学术报告的主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徐燕教授通过线上方式开启了此次盛会学术报告的序幕——《医科院血液病医院骨髓瘤发展报告》。徐燕教授介绍了在邱录贵教授的带领下其团队在MM临床及基础研究平台建设、MM临床队列及生物样本库建设、根据MM的生物学特征制定研究方向所做的工作以及所取得的学术成绩。最后徐燕教授讲述团队会继续做好临床与实验室研究结合,讲好自己的MM故事。

广东省人民医院钟立业教授充分肯定了血液病医院在骨髓瘤领域所做出的卓越成绩,是国内甚至国际领先的骨髓瘤临床及基础研究团队,是大家学习和赶超的目标。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王慧涵教授担任第二场学术报告主持。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清清教授做了关于《T细胞淋巴瘤精准治疗和机制研究》的主旨报告。报告了其团队在建立T细胞淋巴瘤的新分子分型,发现耐药新靶点、推动BRD2抑制剂的临床转化,创建T细胞淋巴瘤治疗新方案三个方面所做出的成绩。未来将进一步在淋巴瘤人工智能辅助诊疗体系、液体活检、多组学探讨淋巴瘤发生发展机制方面继续探索、前进,让更多T细胞淋巴瘤患者获益。

 第三报告主讲人为江苏省人民医院朱华渊教授,汇报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及转化研究报告》。报告中阐明了江苏省人民医院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限疗程真是世界的探索及转化医学方面所做出的研究。提出了新的time-limited方案探索和VR-EPOCH治疗RS的有效方案。

第四场报告主讲人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阎禹廷博士,汇报了《套细胞淋巴瘤的分子亚型及临床意义》。通过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发现MCL新的临床与预后相关的遗传学异常,同时提出MCL复发进展时的不同克隆演进模式,首次提出了MCL四个分子亚型,将在MCL患者的预后预测和治疗选择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五场报告主讲人为河南省肿瘤医院刘艳艳教授,汇报了《淋巴瘤驱动基因和新型治疗探索》。其团队通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寻找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异常的驱动基因,通过建立基因预测模型预测不同异常学背景下患者的生存预后。

第六次报告主讲人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熊杰教授,汇报了《NK/T 细胞淋巴瘤多组学研究》。瑞金医院淋巴瘤团队将门冬酰胺酶方案一线应用于NKTCL患者,早期反应率高达90%;通过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多组学研究发现EB病毒-宿主共同致病的发病机制,并提出了基于分子分型整合新型靶向治疗的个体化精准治疗策略。

第七场报告主讲人为山东省立医院张娅教授,汇报了《RNA 甲基化在 CLL 的作用机制研究》。报告中张娅教授详细介绍了其团队通过临床大数据的分析针对RNA甲基化开展的创新性研究,刻画CLL患者RNA-m6A甲基化修饰分子特征,筛选新型标记物去甲基化酶FTO,构建RNA-m6A甲基化新型预后评分系统,为推动CLL个体化靶向诊断与治疗提供相关依据。

第八场报告主讲人为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邓漫漫教授,汇报了《探讨 XPO1 在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意义及其靶向药 Selinexor 不同亚组治疗疗效的临床前研究》。其研究发现高表达的XPO1蛋白是DLBCL的不良预后因子,并探索了XOP1抑制剂Selinexor对各亚型DLBCL的杀伤作用及机制探索,最后提出Selinexor联合Venetoclax可以克服部分亚型DLBCL患者对Selinexor的耐药。

第九场报告主讲人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杜辰星博士,汇报了《多发性骨髓瘤的克隆演变机制研究》。杜辰星博士系统总结了MM患者克隆演变的研究历史,MM克隆演变研究的发现以及当前MM克隆演变的模式。基因组不稳定性,异质性,克隆演变共同导致了MM复杂的免疫微环境及MM不可治愈的原因,给骨髓瘤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十场报告主讲人为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庄文卓教授,汇报了《IDH2 和 ITG6 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庄文卓教授致力于多发性骨髓瘤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阐述了IDH2 和 ITG6骨髓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并提出了外泌体载药的新型治疗方式,为MM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第十一场报告主讲人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李春蕊教授,汇报了《骨髓瘤的 CART 治疗》。在周剑峰教授的带领下,同济医院在骨髓瘤CART治疗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团队扩展了抗BCMA CART治疗浆细胞肿瘤的种类;开展了全人源CART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研究;探索了特殊类型RRMM的CART治疗;最后向血液学通道介绍了细胞免疫治疗全程管理的经验以及其团队开展的新的临床研究。

最后一场报告主讲人为山东省肿瘤医院邢立杰教授,汇报了《多发性骨髓瘤 BCMA- ADC 药物研究进展》。多发性骨髓瘤BCMA-ADC药物的开发和应用仍是当前临床没有攻克的难题,邢立杰教授接受了当前该药物最新的研究进展。第二代BCAM-ADC药物-M2对骨髓瘤细胞杀伤作用更强同时副反应更少;将M2与CD38单抗Dara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升Dara的疗效,加深患者的反应深度。日后M2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将是未来骨髓瘤BCMA-ADC药物研究的新方向。

最后,大会主席邱录贵教授充分肯定了青年肿瘤学者的工作,新一代血液学者的工作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希望年轻学者们勇挑重担,做血液学学科建设者。

责任编辑:Mikey
排版编辑:Olga

评论
2022年06月26日
李华
广州市胸科医院 | 肺研所
学习
2022年05月19日
陈秋伶
北海市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多发性骨髓瘤BCMA-ADC
2022年04月23日
徐宝连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 | 血液肿瘤科
第四届中国血液肿瘤青年论坛—淋巴系统肿瘤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