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专家访谈】虞先濬教授:拥抱精准,走向卓越,畅谈胰腺癌诊疗新思维、新理念、新策略

2022年03月16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2年3月4日—5日,由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学会(CSWOG)、中国老年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广东省女医师协会消化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承办的第八届POST-ASCO GI会议以线上直播形式如期召开。【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虞先濬教授,就2022 ASCO GI 胰腺肿瘤研究进展带来的启示以及胰腺癌个体化综合治疗经验进行分享。

               
虞先濬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
上海市胰腺肿瘤研究所所长
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所长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工匠、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CSPAC中国胰腺癌多学科协作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胰腺癌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美国外科医师学院Fellow( FACS )

综合治疗方兴未艾,精准治疗生机勃勃,

“癌中之王”迎来新机遇

虞先濬教授: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胰腺癌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恶性程度很高,被称为“癌中之王”。目前胰腺癌诊疗越来越受重视,相关临床研究也越来越多,虽然相较其他瘤种可能进步并不显著,但与自身相比,在2022 ASCO GI上胰腺癌相关研究的数量和质量均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于胰腺癌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以下两大方向值得大家关注。

第一个方向是胰腺癌新辅助治疗研究方兴未艾。胰腺癌作为整个腹部外科手术的制高点,经过外科医生几十年来精益求精的努力已经达到了极高水平,然而我们发现仅仅依靠手术治疗,胰腺癌的整体疗效并没有得到明显的突破,因此综合治疗、精准治疗就愈发引起大家的兴趣与关注。基于此背景,新辅助治疗将综合治疗、系统性治疗推向手术之前成为了一大热点。在2022 ASCO GI会议上,韩国研究者很好地延续了这一热点,并再次通过数据证明了新辅助治疗作为系统性治疗的重要一环,结合手术和辅助治疗,可以为胰腺癌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

第二个方向是胰腺癌临床研究的涉及面愈加广泛。从既往仅仅依靠化疗,从化疗无效变为化疗有效,而后在有效的化疗药物中又不断进行方案的整合创新。同时针对当前火热的免疫治疗在胰腺癌中疗效不令人满意的现状,很多学者将化疗与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联合作为新的探索方向,特别是针对KRAS G12C位点突变的调控作为新型靶向治疗的突破点。尽管仅有2%的人群可以获益,但总体疾病控制率(DCR)达到了100%,结果非常令人振奋。虽说万事开头难,但现在已经有了好的开始,目前针对占比达30%~40%的G12D位点也已经进行了探索。在胰腺癌中占比达到90%的KRAS突变的靶向治疗上,让我们看到了广阔的希望。如果再进一步结合其他药物,包括一些创新型药物,能否在胰腺癌中形成其他方向的突破?在2022 ASCO GI会议上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临床研究,这也说明了研究者们正在广泛寻找其他治疗策略。

整体而言,在2022 ASCO GI会议上,我们看到外科不再单打独斗,综合治疗方兴未艾,精准治疗生机勃勃,对于癌中之王的治疗,众人砥砺前行,努力探索。

破局有望,选择为王,

个体化综合治疗应秉持专业与规范,改良与创新

虞先濬教授:胰腺外科从成型到发展,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对于这一高难度、大范围的手术,外科医生花费了近百年的时间在技术上进行定型与探索,并走向繁荣昌盛,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珠穆朗玛峰的术式”。目前胰腺外科手术越做越快,越做越根治,越做越安全,越做越微创,但随着化疗的兴起,特别是有效化疗药物的兴起,以及对化疗新方案的整合,形成了化疗有效、化疗逐步前移、化疗全覆盖的态势。就目前而言,在胰腺癌综合治疗中最令人重视、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便是手术与化疗。

放疗目前作为一个局部控制的手段,无论是技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由既往的X射线到光子、电子,乃至质子、重离子;从射线的直行、曲行、避让、呼吸门控技术,到重离子的“深水炸弹”,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目前放疗仍主要用于局部状态的控制,其在胰腺癌治疗的地位排在手术与化疗之后。

免疫治疗在其他瘤种很是火热,但在胰腺癌中单用免疫治疗的疗效差强人意。为何胰腺癌免疫治疗的效果不满意,免疫检查点为什么不能暴露,胰腺癌为什么会有如此复杂恶劣的微环境,能否通过化疗或其他药物进行改变?诸如此类的问题,均是免疫治疗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在胰腺癌综合治疗中最令人欣慰的便是靶向治疗的突破,PARP抑制剂在BRCA1/2等DNA损伤修复基因突变人群中已显示突破性疗效。诸如其他瘤种中最先突破的亦是靶向治疗,如HER2靶点之于乳腺癌,KRAS之于胰腺癌。KRAS在胰腺癌的癌基因通路中是一个“天王级别”的存在,其中G12C位点能够被调控,产生了新的药物,尽管只有2%的患者能够获益,但毕竟找到了胰腺癌靶向治疗的突破口。未来针对G12C、G12D的调控亦令人充满期待。倘若针对G12D的调控能够成功,则将有30%~40%的患者能够实现获益。靶向治疗走向了成功,相信免疫治疗也不会太遥远,更何况胰腺癌的免疫治疗站在了其他瘤种发展的丰富经验上,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并将其进行整合,从而尽可能缩短胰腺癌免疫治疗的发展之路,尽快将靶向治疗进一步推动至免疫治疗,其未来可期。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胰腺癌个体化综合治疗?我认为专业与规范,改良与创新极为重要。外科医生不能因循守旧,死死抱住手术刀,应对肿瘤治疗理念及时更新,能够借鉴不同肿瘤的治疗理念,鉴别同为胰腺癌的不同患者,从中挑选出能够从手术中真正获益的人群,用系统性治疗进行全程覆盖。对于胰腺癌的综合治疗,需结合生物标志物、合并高危因素与否、临床预后等多种角度,区分不同亚群,即所谓的“破局有望,选择为王”。胰腺外科作为治疗的主力,倘若对患者不加选择,仅仅停留于解剖学上看肿瘤大小、能不能开刀,就会落后。

概而言之,真正好的个体化综合治疗需要高通量平台,全程化的管理,对患者的诊疗有前瞻性的设计,而后是系统性的分析。

致力胰腺癌全生命周期管理,

拥抱精准,走向卓越

虞先濬教授:上海市胰腺肿瘤研究所、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和胰腺肿瘤综合治疗部是一个院所科合一的医教研复合体。在前10年,我们秉持以临床为本、科研为辅,外科引领、内科辅助,患者全程管理,在外科手术上做到开放手术与微创手术比翼齐飞,做到国际一流领先。可以说前10年真正体现的是一个复合立体性的学科。因为胰腺癌是一个高难度的大型疾病,学科对其支撑一定要复合、立体,才能应对真正的系统性综合化的个体化治疗。在架构搭建好之后,我们中心便探索以多学科诊疗(MDT)为引领,以外科手术为核心,对患者进行分群,对不同人群应用不同治疗策略的理念,即秉持“新思维、新理念、新策略”,而不是无选择的开刀,对患者的每一步治疗都进行合理的评估并做出最适合患者的选择,即外科技术精湛,肿瘤理念引领。

在未来的10年,我们中心的工作是“拥抱精准,走向卓越”,从分人群走向分子分型。作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体量最大的中心,目前我们已经将所有患者建成队列,组建全生命周期结合标本的管理库。入列患者根据初步结果进行分群后,在开展现有治疗的同时,采集标本进行生物学信息的二代基因测序分析,将每一个患者都当成一个临床研究对象,突破了原有针对一个病种形成的伞式研究,变成一个平台型临床研究。由于胰腺癌目前有效的药物太少,一般有效的药物对部分患者而言可能不获益,倘若需要进行研究,那么这些人群其他药物就不能尝试了吗?例如针对KRAS G12C有效的患者100人中仅有2人。此时可通过基因测序等手段进行分型,以找寻到其他分子靶向药物。而一旦有效,再增加第3个,倘若可以找到20个患者,则即便是应用其他药物,整体有效率也可大大提高。

概而言之,对于胰腺癌的研究一定要从伞式研究走向平台型临床研究。目前我们已经到了攻坚战阶段,已经到整体战、复合战的状态,此时一定要在高通量中心,前瞻性设计、系统性分析数据、全程化管理患者,这是我们第二个10年需要做的事情。目前我们正在开展或计划开展的研究是按照早、中、晚期将患者进行分群,形成平台,为患者免费试用各种药物,希望可以获得更多个体化治疗的方案。

责任编辑:Jelly
排版编辑: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