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李剑教授:注射用司妥昔单抗重磅上市,国内Castleman病迎来靶向治疗新纪元

2021年12月03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1年12月3日,百济神州宣布抗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单抗靶向药物注射用司妥昔单抗(萨温珂®)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和人疱疹病毒8型(HHV-8)阴性的多中心Castleman病(MCD)成人患者。这是国内首个也是唯一获批用于治疗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 病(iMCD)的药物*,自此我国iMCD患者将打破无获批药物可用的困境,迎来IL-6靶向药物治疗的新时代。

罕见病迎来破局之钥,注射用司妥昔单抗登陆国内市场

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是一种罕见的淋巴增生性疾病,又称为巨大淋巴结病或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其在2018年被纳入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

Castleman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既往研究普遍认为iMCD肿大的淋巴结由产生IL-6的肿瘤细胞组成,肿瘤细胞释放大量IL-6导致全身性炎症和器官功能障碍。但近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新观点认为iMCD肿大的淋巴结和相应的病理变化是对血清中高水平IL-6等细胞因子的反应性变化[1]

注射用司妥昔单抗是一款抗IL-6单克隆抗体,对IL-6具有高亲和力,可阻断IL-6与可溶性及膜结合IL-6受体(IL-6R)的结合,抑制其与gp130形成六聚体信号传导复合物[2]。作为首个且唯一获得美国FDA/欧洲EMA批准治疗Castleman病的药物,注射用司妥昔单抗此前已在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并被纳入我国《第一批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名单》,获得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优先审评资格。

先前我国Castleman病的治疗仍处于无适应证内用药阶段,此次注射用司妥昔单抗的获批将彻底改变国内iMCD患者“无获批药可用”的治疗困境,为广大iMCD患者带来无限希望。

立足循证,注射用司妥昔单抗引领Castleman病治疗新纪元

注射用司妥昔单抗以其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在Castleman病治疗领域展现出疗效与安全的双重保障。在注射用司妥昔单抗治疗MCD患者的随机、多中心、安慰剂对照Ⅱ期临床研究[3]中,79例HIV和HHV8阴性有症状的MCD患者被随机(2:1)分为注射用司妥昔单抗组(11 mg/kg,静脉输注3周/次)和安慰剂组,研究主要终点为肿瘤和症状缓解持续至少18周的患者比例,次要终点主要为肿瘤和症状缓解的中位持续时间等。研究结果显示,中位治疗375天后,注射用司妥昔单抗和安慰剂组持续的肿瘤和症状缓解率分别是34%和0(P = 0.0012,图1),注射用司妥昔单抗治疗组的肿瘤及症状持续缓解的中位时间为383天。注射用司妥昔单抗对MCD患者症状改善、至症状持续缓解时间、至治疗方案转换中位时间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图2)。

1.png

图1经司妥昔单抗治疗,34%的MCD患者达肿瘤及症状持续缓解2.png

图2 司妥昔单抗治疗对于MCD患者症状改善显著优于安慰剂组

注射用司妥昔单抗治疗iMCD患者的6年长期研究显示[4],iMCD疾病控制率高达97%,研究期间无死亡报告(6年生存率达到100%),并且注射用司妥昔单抗长期治疗iMCD有助于降低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长期治疗安全性良好。

多项指南/共识倾力推荐,司妥昔单抗成为iMCD一线治疗方案

目前我国针对iMCD还没有针对性的靶向治疗方案,常见治疗方案包括糖皮质激素治疗、传统化疗(含或不含利妥昔单抗)、免疫调节治疗等,但激素单药治疗iMCD 的完全缓解率低且持续时间较短,而传统化疗的复发率高,不良反应明显。鉴于司妥昔单抗在Castleman病治疗中的显著疗效和高质量的研究证据,《中国Castleman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年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1年版)》及NCCN指南、CDCN共识均推荐司妥昔单抗作为iMCD的一线用药。指南共识基于包括目前iMCD治疗领域唯一一项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在内的循证医学证据,推荐司妥昔单抗作为非重型iMCD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5]。而重型iMCD患者往往存在显著的器官功能不全,甚至会出现“细胞因子风暴”,患者死亡率高,因此需要更加积极的干预,推荐一线联合应用司妥昔单抗和大剂量糖皮质激素[5]。CDCN共识对iMCD的推荐治疗路径见图3。

3.png

图3  CDCN共识的iMCD推荐治疗路径[7]

专家寄语:孤儿新药填补市场空白,未来可期
               
李剑
副主任,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北京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学组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编委

Castleman病是一种年发病率不足2/10万人的罕见病,中国每年预计新增病例数为2万~3万例[6],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罕见病群体。李剑教授介绍到,由于Castleman病诊断相对困难,部分患者甚至需要数年才能确诊,并且iMCD有致死风险且不可治愈,此前国内并无有效治疗方案,对于罹患Castleman病的人群而言,其遭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作家阿乙曾与Castleman病抗争数年,阿乙坦言,在发病之初以为是肺癌,历经多年曲折才最终确诊,其看似慢性,但在患病后许多日常的小事都变得极为困难,严重时甚至一度让其在生死线上徘徊。

作为罕见疾病,CD缺乏大样本临床数据、生存预后因素及标准的治疗方案,这使得CD的诊断、治疗和管理均面临巨大挑战,对此李剑教授非常感慨,但好消息亦不断传递。随着国内外对CD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取得的进展,尤其对其临床特点、免疫表型、病理机制及治疗方案等有了深入的探索,使得CD的治疗有了更多的期待。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也已经将CD纳入其中;2021年,中国Castleman病协作组(CCDN)亦已成立。相信随着对Castleman病研究的深入以及新药的上市,Castleman病的治疗将会开启全新篇章。

在这些新药当中,注射用司妥昔单抗治疗iMCD的疗效、安全性已经通过多项临床试验证实,其在我国获批上市填补了国内iMCD靶向治疗领域的空白。此次注射用司妥昔单抗的快速获批上市,不仅体现了百济神州为中国Castleman病患者带来高质量药物的决心;也体现了CCDN为提升Castleman病患者的整体诊断率与疗效,提高中国Castleman病患者的整体生存所付出的努力;更体现了国家对罕见病治疗的重视和对生命的尊重。

【注:本材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仅作科学信息交流目的,非广告用途,亦不构成对任何药物的商业推广或对诊疗方案的推荐。】

【注:“本材料所使用的图片已合法取得必要的使用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翻拍、复制或以其他形式记录或传播。相关图片仅为美工设计所需,不代表或指向任何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与本材料的内容不存在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Kazuyuki Yoshizaki, Shinichi Murayama , Hiroki Ito ,et al. The role of interleukin-6 in Castleman disease[J].Hematol Oncol Clin North Am,2018,32(1):23-36.

[2].  司妥昔单抗(萨温珂®)说明书.

[3]. van Rhee F,Wong R S,Munshi N,et al. Siltuximab for multicentric Castleman's disease: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J]. Lancet Oncology, 2014, 15(9):966-974.

[4].  van Rhee F,Casper C,Voorhees P M,et al. Long-term safety of siltuximab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 a prespecified, open-label, extension analysis of two trials[J]. The Lancet Haematology,2020, 7(3):e209-e217.

[5].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Castleman病协作组.中国Castleman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21,7(42):529-534.

[6].  国家卫生健康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R/OL].(2019-02-27)[2021-11-25] .http://www.nhc.gov.cn/yzygj/s7659/201902/61d06b4916c348e0810ce1fceb844333.shtml.

* 截止于2021年12月2日。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Evrin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Goo




评论
2022年01月20日
151****5169
这种病去哪里治疗最好?
2021年12月08日
李国君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 | 血液肿瘤科
国内首个也是唯一获批用于治疗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 病(iMCD)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