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精准协作,共话前沿热点 | 2021 CSCO东方头颈肿瘤高峰论坛暨CSCO头颈肿瘤专委会年会圆满落幕

2021年11月15日
来源:肿瘤资讯

为提高头颈肿瘤的规范化诊疗,促进多学科协作,由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ECCO)主办,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头颈肿瘤专委会协办的“2021 CSCO东方头颈肿瘤高峰论坛暨CSCO头颈肿瘤专委会年会”于2021年11月7日在上海成功召开。

会议特别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唐平章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郭晔教授担任执行主席,领域内多位顶级专家学者围绕病理诊断、药物治疗进展、免疫治疗进展等话题,担纲主持、讨论嘉宾或进行主题授课,此外,会议还邀请杰出中青年肿瘤医生围绕热点话题进行精彩辩论,辨别真知。

图片1.png

会议伊始,郭晔教授介绍到,此次会议遵循多学科、多专业原则,包含主题报告、热点问题的介绍、焦点问题的辩论三个方面,邀请国内知名的研究水平及演讲水平出色的专家教授进行主题授课、参与主持或讨论。

开幕致辞

大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唐平章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对CSCO头颈肿瘤专委会举办的多场指南解读及学术交流活动等工作表达了肯定,本次会议紧扣“前沿发展”主题,介绍了多项研究进展,紧跟国内外研究动向。今后CSCO头颈肿瘤专委会可以组织开展多中心、设计新颖巧妙的临床研究,提供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看齐世界水平顶级水平,在国际舞台代表中国乃至亚洲头颈肿瘤工作者发声。

图片2.png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唐平章教授

专场一:主题报告

主持: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梁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李振东教授

头颈部未分化和去分化癌的病理再认识

讲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李江教授

原发性唾液腺癌是未/差分化癌,继发性唾液腺癌为去分化/高级别转化癌,可以分为①经典型癌低级别,同时伴去分化,和②经典型癌低、中、高级别,同时伴去分化两种病理类型;鼻腔鼻窦、鼻咽和口咽癌的原发癌为未分化癌和差分化癌,趋势是以基因改变命名。根据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类,可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和方向。

图片3.png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李江教授

淋巴上皮癌的诊断和治疗误区

讲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朱国培教授

淋巴上皮癌(LEC)是一组高度异质性肿瘤,其基因表达及分子病理学特点不尽相同;LEC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及规范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尚需大样本研究数据证实;淋巴转移患者预后较差,尚无独立预后因素,手术联合放疗预后相对较好,化疗地位不明确;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或是LEC可选的治疗方法。

图片4.png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朱国培教授

晚期唾液腺癌的药物治疗进展

讲者: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郭晔教授

晚期唾液腺癌的治疗已经进入精准诊疗的阶段,复发/转移唾液腺癌推荐进行蛋白/基因检测;涎腺导管癌(SDC)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和分子分型,抗雄激素和抗HER2是重要治疗手段;涎腺类乳腺分泌性癌(MASC)较少,通常具有ETV6-NTRK3的融合基因,NTRK抑制剂已成为标准治疗选择;皮脂腺癌(SGC)免疫治疗可行性较低,个性化程度高;腺样囊性癌(ACC)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抗血管生成治疗可以部分抑制疾病进展,明确其驱动基因和通路是未来发展方向,NOTCH1抑制剂的优化和联合开发势在必行。

.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郭晔教授

提问和讨论

讨论嘉宾: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孙艳教授、青岛市市立医院袁荣涛教授、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陶磊教授

孙艳教授指出,目前淋巴上皮癌诊断和治疗主要存在三大问题:1)去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术后化疗能否缩小照射野;2)晚期淋巴上皮癌术后辅助治疗,选择放化疗或综合治疗模式,有待临床研究解决;3)淋巴上皮癌的肿瘤微环境适合免疫治疗,可进行更多探索。

袁荣涛教授认为淋巴上皮癌的诊断不能仅凭影像学,病理诊断仍是金标准,需要明确诊断后制定方案,不可与鼻咽癌治疗相混淆;ACC病理诊断需要加强,可以从分子诊断角度展开,肺癌治疗方案或给ACC患者以希望。

陶磊教授从外科角度进行解读,冰冻切片不能体现病理最终结果,但对诊断有帮助;免疫微环境决定免疫治疗疗效的优劣和预后,虽然不同瘤种发病部位不同,但相似的病理类型和免疫微环境治疗有相似之处。目前大部分涎腺癌以手术+放疗为主,ACC以扩大切除为主,远处转移肿瘤药物治疗可行,精准治疗基因检测应做尽做,为后续治疗提供方向。

图片6.png

专场二:免疫治疗

主持: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杨安奎教授、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冯梅教授

头颈部癌的新辅助免疫治疗:东西方纵览

讲者:中山大学附属瘤医院宋明教授

新辅助帕博利珠单抗表现出良好的病理缓解率,双周期给药可提高pTR-2比例,总体安全性良好;新辅助PD-1联合化疗、SBRT等方案带来病理缓解的进一步提高,但是需要关注不良反应的增加;新辅助PD-1未报道手术推迟和新的安全性信号,术后并发症可控;新辅助PD-1联合方案进一步提高降期和R0切除率;病理学缓解可预测长期DFS和OS获益,CPS与病理学缓解呈现显著正相关。治疗时机和周期、治疗方式和疗程、疗效评价标准和预测疗效的生物标志物是头颈鳞癌(HNSCC)免疫新辅助治疗策略探索方向。


中山大学附属瘤医院 宋明教授

放疗联合免疫治疗:有多少失败可以重来

讲者:湖南省肿瘤医院韩亚骞教授

同步放化疗(CCRT)(RT+DDP)仍是局部晚期头颈鳞癌(LA HNSCC)标准治疗;对顺铂不耐受患者,放疗(RT)联合PD-1抑制剂毒性更小;RT联合免疫治疗(IO)中,联合CTLA4抑制剂方案应关注治疗周期数,重点关注溃疡和坏死及肝毒性;HPV(+)口咽癌RT+IO初步结果较好,值得进一步探索;PD-L1+CCRT在LA HNSCC中遇到瓶颈,期待KeyNote412研究中 PD-1+CCRT方案最终结果。对大型临床试验的阴性结果,要客观分析、审慎思考,切忌简单否定或避重就轻,阴性的结果并不等于失败,可以给我们指引未来研究的方向。

图片8.png

湖南省肿瘤医院 韩亚骞教授

复发/转移头颈部癌的免疫治疗:除了KN048还有什么

讲者: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方美玉教授

HNSCC预后较差,有较大未满足的治疗需求,以靶向和免疫为主的治疗方案丰富了HNSCC患者的治疗选择;KeyNote048研究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或联合化疗,显著改善头颈鳞癌患者的生存期至1年以上,已成为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R/M HNSCC)一线治疗的I类推荐方案;目前有靶向和免疫治疗联合、双免联合治疗等研究正在开展,研究结果将进一步指导HNSCC理想治疗模式;目前HNSCC细胞免疫治疗/疫苗治疗均局限于早期开发,最佳靶点仍有待阐明,未来结合标准治疗开展个体化治疗。

图片9.png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方美玉教授

提问和讨论

讨论嘉宾: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胡广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钟来平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卫东教授

胡广原教授指出,免疫微环境与免疫治疗疗效密切相关,放疗剂量、分割模式、化疗药物、联合模式等,都可能对免疫微环境产生影响。下一步可以结合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组成可视化免疫疗效预测模型,在不同阶段加以不同治疗手段是未来发展方向。

钟来平教授提醒肿瘤治疗过程中注意标准治疗重要性,接下来应开展更大规模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利用专委会集结国内优质资源,为头颈部肿瘤治疗提供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免疫治疗研究目前主要聚焦在疗效,下一步应开展机制研究。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研究结果阴性或与术前放疗剂量过足有关,可考虑减小术前放疗剂量、更新靶区评估。

李卫东教授表达了对免疫联合治疗研究的期待。目前HNSCC新辅助治疗有进展,应进一步选择优势人群,实现精准诊断治疗;新辅助和辅助治疗对外科医生不良反应管理能力提出高要求。免疫联合靶向治疗、抗血管生成药物、ADC药物、PARP抑制剂、CDK抑制剂、PI3-K抑制剂等或扩大获益人群;HNSCC全程管理及治疗手段排兵布阵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图片10.png

专场三:焦点论

主持: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胜资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董频教授

辩题:HPV阳性口咽癌可以采用降低治疗强度的模式

正方: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刘志刚教授

局晚期HPV阳性口咽癌治愈率高,应平衡治疗强度、副反应、医疗消耗和患者精神等因素,有必要降低治疗强度,通过个体化临床试验设计寻找降强人群和方式,结合液态活检、scRNAseq等探索高低危人群。

反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磊教授

不推荐去强化治疗。HPV+口咽癌患者通常预后良好且生存更久,治疗的毒副反应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重要问题;低强度治疗代表今后治疗方向,但不同亚组患者中采用何种减量策略仍不明确,存在较大争议,不推荐在临床中常规开展降低强度治疗。现阶段的减量治疗仍应在临床研究的背景下谨慎开展。

点评:福建省肿瘤医院邱素芳教授

从医生价值、患者需求和医学发展看,国内HPV+口咽癌逐年增加,应对该类患者进行分层治疗,临床研究设计也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从整体研究结果来看,局晚期HPV+口咽癌降强治疗前景良好,期待高级别医学证据。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刘志刚教授

图片12.png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刘磊教授

图片13.png

福建省肿瘤医院 邱素芳教授

辩题:免疫治疗应该成为复发/转移性鼻咽癌(R/M NPC)的一线标准

正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星辰教授

免疫治疗成为R/M NPC的一线标准。免疫微环境特征提示鼻咽癌(NPC)对免疫治疗敏感,GP一线治疗是目前标准治疗,但疗效有待进一步提升;免疫治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已改变R/M NPC一线治疗实践;二线研究显示经过治疗线数越少,客观缓解率(ORR)越高。

反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区晓敏教授

免疫治疗不是全人群复发/转移鼻咽癌一线治疗金标准,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NPC免疫单药治疗ORR约20~30%;Captain-1st 和Jupiter-02研究中,免疫联合化疗 vs 化疗的PFS曲线均在6月后分开,提示免疫一线作用vs. 免疫维持治疗的作用需要考虑;且基线肿瘤负荷较低、EBV DNA水平较低者,能否从免疫联合化疗中获益有待证实。

点评:复旦大学附属瘤医院陆雪官教授

两位专家针对同样的临床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并不矛盾。鼻咽癌二线免疫单药ORR少于30%,仍有提升空间;在免疫基础上如何联合靶向或抗血管生成药物提高疗效,值得期待。此外,免疫治疗的耐药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免疫治疗NPC理想情况是通过基因检测,使得每个基因得到相应治疗,真正做到个体化精准治疗。

图片14.png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彭星辰教授

图片15.png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区晓敏教授

图片16.png

复旦大学附属瘤医院 陆雪官教授

主席总结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郭晔教授对授课专家的精心准备和支持平台表达感谢,今后将通过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平台进行更多学术推广,解读前沿进展,传播先进治疗理念,促进规范化治疗,并将把各位同道对CSCO头颈肿瘤专委会的期望付诸实施。

图片17.png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Am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Gao

相关阅读
评论
2021年11月15日
崔艳东
叶县人民医院 | 肿瘤科
CSCO东方头颈肿瘤高峰论坛
2021年11月15日
王跃蓉
西部战区空军医院 | 肿瘤内科
学习进步,谢谢分享
2021年11月15日
王水
黑山县第一人民医院 | 外科
头颈肿瘤的规范化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