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专家访谈】李敏教授:聚焦前沿 推陈出新—早期肺癌的最新研究进展及临床实践

2021年10月26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10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呼吸肿瘤协作组、湖南省老年医学学会、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呼吸肿瘤协作组(CROC)青年委员会年会暨湖南省老年医学学会呼吸肿瘤分会成立大会-2021湘粤菁英论坛”在长沙如期举行。会议现场,【肿瘤资讯】特邀本次大会主席、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敏教授进行专访,探讨肺癌早筛、早期肺癌内科治疗等相关热点话题,具体内容如下。

 

图片11.png                
李敏
主任医师 博士后 硕士生导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湖南省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湖南省老年医学学会呼吸肿瘤分会主委

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肺癌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呼吸病学专委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呼吸肿瘤协作组青年委员会副主委

湖南省医学会呼吸分会常委

湖南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湖南多学科协作肺癌诊治联盟副主席

推动中国肺癌早筛同质化,关注惰性肺癌

李敏教授:既往未经过筛查但有临床症状的肺癌患者往往诊断时即为晚期。近年来随着低剂量螺旋CT的广泛普及,许多肺癌患者被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其中80%~90%都是I期肺癌,而此类患者可通过外科手术达到根治。但肺癌早筛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譬如肺癌筛查的同质化问题。由于国内大型综合型医院、肿瘤专科医院、地市级医院、县级医院之间并未达到筛查的同质化,不同医院筛查的执行过程会存在差异。

2020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王辰院士指导下,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胡成平教授牵头,本人与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杨萌教授共同执笔,编写了《中国县域肺癌筛查共识》。该共识旨在促进县级医院肺癌早筛的同质化。

另外,中国肺癌高危人群与欧美国家定义的高危人群有差异。欧美等国主要筛查吸烟患者,尤其是重度吸烟患者。但在我国人群中,罹患早期肺癌的患者不乏非吸烟者。这些非吸烟的早期肺癌患者多见于女性、年龄偏低的人群,而本中心的队列研究发现,这类肺癌中有相当比例的惰性肺癌,其与侵袭性肺癌相比具有不同的临床、影像、病理特征,独特的生物学机制,以及良好的预后。对于此类惰性肺癌患者的手术必要性与手术时机仍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肺癌疾病谱早期化,早期肺癌内科治疗取得最新进展

李敏教授:随着肺癌早筛的普及,肺癌疾病谱早期化已成为了明确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早期肺癌的内科治疗也取得了较多的进展。无论是术后辅助治疗还是术前新辅助治疗,许多新研究都为提升肺癌患者的生存提供了新的数据和证据。

在术后辅助治疗领域,主要进展来自于靶向辅助治疗。对于驱动基因阳性的患者,尤其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活化突变者,术后靶向辅助治疗如奥希替尼、埃克替尼等药物治疗能明显延长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此外,对于一些少见或者罕见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如ALK融合突变、ROS1融合突变、RET融合突变等,目前均有相应的靶向辅助治疗研究在进行。另外,在术后免疫辅助治疗领域,今年公布的IMpower010研究结果,则让我们看到了术后使用免疫治疗,能够提高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阳性患者的DFS。

除此以外,更令人振奋的研究进展来自术前新辅助治疗,尤其是在免疫新辅助治疗领域,取得了标杆性进展。既往在化疗、靶向治疗时代,早期肺癌新辅助治疗后仅有5%左右患者实现完全病理缓解(pCR);而在进行免疫新辅助治疗之后,患者pCR则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在Checkmate-816研究中,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患者的pCR达到24%,是化疗新辅助患者的十倍。而在NADIM研究中,Ⅲ期肺癌患者免疫新辅助治疗后主要病理缓解(MPR)达到80%以上。随着病理缓解率的不断提升,未来早期肺癌患者生存的延长值得期待。我们可以展望,在不久的将来,早期肺癌内科治疗进展能够实现提升早期肺癌患者生存,减少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长远目标。

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研究,多方向仍待拓宽

李敏教授:本次大会有许多原创性的研究结果发布,这些原创性研究不仅包括随机对照研究(RCT)、真实世界研究,还有转化研究和基础研究,其中涵盖了当下肺癌研究领域的诸多新进展。我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在免疫治疗相关生物标志物(Biomarker)。虽然目前伴随诊断的标志物中只有PD-L1检测被批准上市,但仍有诸多其他Biomarker探索性研究正在进行中。

我认为免疫治疗相关Biomarker研究应考虑以下四点进行创新性设计。第一,不同部位免疫标志物异质性与其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差异。即便都是PD-L1/PD-1的检测,肿瘤原发灶中的PD-L1与在肿瘤周围三级淋巴样结构中的PD-1代表的疗效预测机制就不同;而一部分研究表明,血液中外泌体的PD-L1检测与免疫治疗的疗效相关性可能更高。此外,我们课题组的研究发现,淋巴结中PD-1表达与免疫新辅助治疗的疗效密切相关。

第二,动态监测免疫治疗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比单次基线监测更重要。尽管我们目前主要应用的是基线免疫标志物如PD-L1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但许多探索性研究已提示免疫治疗相关生物学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可能与疗效更为相关。在Checkmate-816研究中,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组ctDNA清除率(从第一周期到第三周期的清零)与术后病理缓解密切相关。

第三,免疫治疗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研究不仅要研究一线治疗,还应拓展到后续的维持治疗中。目前Ⅲ期临床研究中晚期肺癌一线免疫治疗仅维持两年,但两年后是否需要继续用药仍未有定论。我们可以通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来监测肺癌患者免疫状态的变化,使其为后续的临床决策提供依据。例如在长期生存的肺癌患者中行MRD监测可能能够告诉我们何时可以停止免疫治疗,何时需要再次启动免疫治疗。

第四,除了预测免疫治疗疗效以外,我们也可以探索利用免疫治疗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预测免疫不良反应。有研究表明,血液中CD8+T淋巴细胞不同亚型与免疫不良反应相关;本中心的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如白介素6(IL-6)与免疫不良反应有关;既往一些研究亦表明,HLA基因杂合性可预测免疫不良反应相关。因此,今后我们需要探索更多的免疫不良反应相关预测因子,为提升免疫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尤其是严重不良反应提供依据。



责任编辑:Moon
排版编辑:Daisy

评论
2021年11月27日
谭兴超
岳池县人民医院 | 肿瘤科
本文值得学习,肿瘤进展太多。
2021年11月26日
王冬梅
岳池县中医医院 | 肿瘤科
免疫治疗不久也将推荐用于肺癌辅助治疗。
2021年11月26日
王冬梅
岳池县中医医院 | 肿瘤科
术后辅助冶疗的主要进展是靶向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