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专家观点】褚倩教授:经历数年探索,免疫相关不良反应预测标志物的研究取得可喜的进展

2021年10月18日
编译:褚倩医生
来源:医师报   

肺癌的治疗已步入免疫治疗时代。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成为了亟待解决的临床热点问题。以NCCN、ASCO、ESMO、SITC和CSCO为代表的权威临床指南一致建议以皮质类固醇激素为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一线标准治疗,而在二线治疗层面缺乏共识。如何针对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不同机制进行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成为目前最具潜力的临床策略探索方向。

本届CSCO年会期间,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褚倩教授以“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毒副反应的机制与个体化治疗”为题,阐述近年来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褚倩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胸部肿瘤科副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
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候任主委
湖北省免疫学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候任主委

现有研究主要认为产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机制主要有五种:免疫抑制剂破坏免疫耐受机制,促进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发展;肿瘤细胞释放的宿主抗原,通过抗原呈递引发自身免疫系统的应答;免疫细胞释放炎症因子,介导组织的免疫损伤;免疫抑制剂的脱靶效应导致非疾病部位的组织受损;体内的微生物环境也可能影响免疫谱系的分化方向,进而影响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出现。

通过靶向免疫系统应答通路中不同环节来治疗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已在小样本临床研究中初露头角。主要思路包括:1)靶向适应性免疫反应:例如针对T细胞的麦考酚酯、针对B细胞及其受体的利妥昔单抗等药物;2)靶向先天性免疫反应:例如粪便微生物移植等;3)靶向细胞因子:例如针对TNF的英夫利昔单抗、针对IL-6的托珠单抗、针对IL-17的依匹木单抗、IL-1受体拮抗剂等药物;4)靶向调节免疫系统的信号通路:例如mTOR抑制剂西罗莫司。

值得关注的是,经历了数年探索,免疫相关不良反应预测标志物的研究在近年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加重患者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症状。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等炎症相关的外周血标志物可能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关。肿瘤微环境内特定标志物,如TILs和PD-L1的表达也与不良反应的风险显著相关。影像组学可预测不良反应的发生,但仍需更多数据验证。通过多组学数据发现,CD8+T细胞丰度与TCR多样性或原始B细胞联合作为双因素分析的拟合优度高于单因素分析,多组学模型应用于预测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值得展望。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在临床实践中提倡进行以肿瘤科医生为核心的多学科会诊,以更好地治疗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期待未来针对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出现更精准的预测生物标志物、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使免疫疗法甚至癌症本身趋向真正的精准理性科学。

排版编辑:Daisy



评论
2021年10月18日
刘飒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 血液肿瘤科
床热点问题。以NCCN、ASCO、ESMO、SITC和CSCO为代表的权威临床指南一致建议以皮质类固醇激素为免疫相关
2021年10月18日
刘飒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 血液肿瘤科
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成为了亟待解决的临床热点问题。以NCCN、
2021年10月18日
刘飒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 血液肿瘤科
癌的治疗已步入免疫治疗时代。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成为了亟待解决的临床热点问题。以NCCN、ASCO、ESMO、SITC和CS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