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1EHA名家说】马军教授:“双妥”联合治疗崭露头角,助力淋巴瘤治疗疗效触及新高度

2021年07月01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最常见的肿瘤,关于DLBCL免疫治疗的探索一直走在前沿。CD20单抗的出现开启了DLBCL靶向治疗时代,而高度表达于成熟B淋巴细胞表面的四次跨膜蛋白CD37,也成为治疗DLBCL的热门新靶点。Naratuximab emtansine联合利妥昔单抗的“双靶联合”2期临床研究数据亮相第26届欧洲血液病协会(EHA)年会,并入选LBA专题。【肿瘤资讯】特邀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就“双妥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解读,就CD37靶点的应用前景与淋巴瘤靶向治疗展开探讨,详情如下。

               
马军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CSCO抗白血病联盟主席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前任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分会副会长
CSCO抗淋巴瘤联盟前任主席

传统化疗向靶向药物联用过渡——国内淋巴瘤治疗的进步与局限

马军教授:众所周知,近10年来每年都可称作“淋巴瘤年”。1997年,第一个抗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上市,开创了免疫化疗的新纪元,使DLBCL在R-CHOP金标准的治疗下获得约70%的临床5年无病生存,已成为一种可治愈性疾病。以上是欧美国家的结果。国内也在开展联合利妥昔单抗的免疫化疗,在北上广及大医疗中心也达到了欧美国家的治愈率,5年无病生存率接近欧美国家水平。因此,R-CHOP方案,即利妥昔单抗为代表的免疫化疗方案,开创了免疫化疗的新时代,使DLBCL和小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获得非常好的疗效。

自1997年第一个单克隆抗体问世,到现在多种单克隆抗体、ADC药物、双抗、多靶点细胞免疫疗法CAR-T和CAR-NK,以及PD-1/PD-L1单抗的出现,都是从淋巴瘤治疗开始做起的。大家了解的CAR-T疗法率先应用于复发难治ALL、DLBCL,再拓展到复发难治套细胞淋巴瘤和滤泡性淋巴瘤,疗效都非常可观,《新英格兰杂志》对其也进行了相关报道,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亦批准了四款CAR-T产品用于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近8年来,复星凯特的CAR-T已经有5000多位患者在全球进行了治疗。对于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的患者,CAR-T疗法的5年无病生存率仍可达50%左右,开创了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治疗的新纪元。

从利妥昔单抗到如今的ADC类药物如维布妥昔单抗,在复发难治霍奇金淋巴瘤治疗中获得了非常好的疗效,对间变大B细胞淋巴瘤亦然。此外,二代CD20单抗——奥妥珠单抗已在中国上市,是用于复发难治滤泡性淋巴瘤维持治疗的新药。即将上市的CD79 ADC药物与利妥昔单抗联合可能会获得更好的疗效。

2021年刚刚召开的EHA会议上,LBA专场报道了CD20单抗联合CD37靶向的ADC药物治疗复发难治DLBCL的疗效,结果显示这种联合使患者获得了非常好的疗效。同样的,PD-1/PD-L1抗体的治疗也是这样开始的——复发难治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使用PD-1单药即可获得88%左右的ORR;对于初治患者,联合化疗、CD30单抗治疗,可提高疗效。

综上所述,近10年来,淋巴瘤治疗已经具备了非常好的创新环境,药物选择越来越多,除了单克隆抗体、ADC药物、细胞免疫治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之外,还有靶向不同通路的小分子药物,如用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套细胞淋巴瘤的BTK抑制剂、BCL2抑制剂等。

然而,国内的淋巴瘤治疗与和国际有何差距呢?在淋巴瘤诊断方面,我们已成立中国CSCO抗淋巴瘤联盟,国内已经有4000多名血液肿瘤医生参与淋巴瘤相关临床研究,已有300多家具备淋巴瘤亚专科病房的医院,所以淋巴瘤专科的建设成果显著。而在治疗方面,我国与欧美国家的差距主要在于规范化的治疗。虽然国内已有多种新药投入使用,但我国在淋巴瘤规范化治疗方面仍存在一些困难。对于北上广的医疗中心,淋巴瘤5年的无病生存率可以达到60%~70%,与欧美国家差距不大。但整体而言,我国淋巴瘤5年无病生存率仅达37.2%。因此,我们提倡淋巴瘤专科建设的全程化管理,同时对淋巴瘤患者进行规范化的治疗与精准的个体化治疗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淋巴瘤患者获得同欧美国家一样的治疗效果,甚至达到70%的5年临床治愈率。新药研发方面,我们已经有很多与欧美国家疗效接近的新药,但在规范化治疗方面需要加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淋巴瘤患者活得更长、生活得更好。

“双靶联合”:Nara联合利妥昔单抗——淋巴瘤治疗新兴“组合拳”

马军教授:近年来,在双抗治疗方面,国内已经批准了CD19-CD3双特异性抗体用于治疗复发难治B细胞白血病,亦批准了CD30靶向的ADC药物用于复发难治霍奇金淋巴瘤和系统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国内亦在开展真实世界研究,如CD79单抗的ADC类药物。

最近召开的EHA会议上,重磅LBA专场公布了“双妥联合”治疗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IMTN529,是一种人源化的抗体偶联药物,由CD37抗体通过硫醚基连接物与细胞毒性美登醇DM1连接。CD37,在淋巴细胞,尤其是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中高表达,因此其具有很好的肿瘤靶向性。而利妥昔单抗,问世至今,24年不败不衰。如果单用CD37单抗ADC药物,ORR仅达22%,而联合利妥昔单抗可进一步增强其抗肿瘤的活性、增加疗效,或可获得更高的缓解率。因此,目前对于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通过采用两类药物联合的方案,即利妥昔单抗联合CD37抗体ADC药物,评估其有效率。安全性分析显示,100例患者参与此项研究,包括80例DLBCL患者、20例其他类型的B细胞淋巴瘤患者,其中81例患者,即81%左右的患者发生大于等于3级的副作用,主要为血液系统副作用。单克隆抗体和ADC药物最大的副作用就是血液系统的骨髓抑制,但在“双妥治疗”导致的骨髓抑制中,白细胞减少只占19%,淋巴细胞减少占17%,最常见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仍较低,12%左右。另一方面,其副作用包括肝毒性,1例患者发生中毒性肝炎,1例患者出现转氨酶升高,2例患者发生碱性磷酸酶升高,整体治疗副作用可控。此类疗法的另一副作用为神经系统病变,研究中2例患者发生神经系统病变——表现为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受累。整体而言,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在临床可接受的范围。

疗效分析显示,80例DLBCL患者中,原发难治的患者占12%,其中30%都是中晚期的难治性复发淋巴瘤,所以分期为III-IV期的占比约80%,而且接受过至少2次全身治疗的患者历经1~6线的治疗。我们可以看到,ORR为44.7%;CR 24例,占了31.6%,PR 10例,占了13.2%。A组和B组各30例患者可评价有效性,整体OR率50%,且CR率在A组、B组分别达44.3%、33.3%。由此可看出CD37单抗耦联ADC药物可以成为同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的可取的药物。将“双妥治疗”用于复发难治弥漫大B等B细胞淋巴瘤患者,包括经历1线~6线治疗的患者,晚期患者仍然可以获得接近50%的ORR,CR率在33%~44%,且从缓解至今,随访时间超过15个月,其疗效仍然很好,安全性方面亦可。

近期该药将在中国开展临床研究,我们期待其能在中国临床研究中取得成功,也期望CD37单抗的ADC类药物与利妥昔单抗或者其他小分子类药物联用,能获得更好的有效率。目前,“双妥联合”治疗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安全性和有效性的2期临床研究结果已经在EHA会议公布,安全性和疗效可观,我们期待其上市后扩大3期临床研究,成为淋巴瘤治疗的新兴“武器”,使患者获益。

责任编辑:Amiee
排版编辑:Ami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