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慢”例集|慢粒二线选择尼洛替尼,快速达到深度缓解,停药2.5年维持无治疗缓解

2021年05月13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出现显著改善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生存和预后,一代TKI伊马替尼在治疗CML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有4%~8%的患者伊马替尼不耐受。对伊马替尼不耐受的患者,需要及时转换为二代TKI治疗。本例为一例低危CML患者,一线选择伊马替尼治疗出现疼痛及脸部浮肿等不耐受表现,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患者有强烈停药意愿,因而早期转换为二代TKI尼洛替尼治疗。转换后患者快速达到深度分子学反应(DMR),在达到DMR 2年后开始停药,停药2.5年。该患者至今一直维持在主要分子学反应(MMR)水平以上。该病例提示对于低危年轻有停药需要的患者,可优先考虑二代TKI治疗可使患者快速达到DMR,更早实现无治疗缓解。

               
李丽敏
主任医师

南方科技大学医院
血液内科学科副主任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通讯编委
中华血液学分会造血干细胞移植组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儿童血液肿瘤专委会委员
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第五届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儿童肿瘤中央委员会委员
黑龙江省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8版、9版内科数字教材技术编委。

病例概况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8岁,因“饮酒后黑便”于2014年4月首次就诊。患者于2014年4月因饮酒后出现黑便就诊,查血常规提示WBC 60×109/L,后随着消化道出血好转,白细胞逐渐下降,最低降至12×109/L, 但随后白细胞又逐渐上升至40×109/L左右,HB 115 g/L,PLT 309×109/L。后行骨穿、染色体、融合基因检查,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未治疗。既往史:消化道出血4次;高血压病史7年,口服代文降压,血压较稳定;糖尿病病史16年。体格检查:一般状态尚可,神志清楚,血压120/80mmHg,脉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体温36.5℃,结膜无苍白,周身皮肤无出血点,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心律齐,腹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肌紧张(-),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40.58×109/L,HB 115.6g/L,PLT 309.9×109/L,嗜碱性粒细胞比例3.42%。

骨髓细胞涂片:原始细胞比例为1%。

染色体核型:43,XY,-4-,6-,7,t(9;22)(q34;q11),-17,-18,+2xMark[3]。

BCR-ABL融合基因:124.8%。

BCR-ABL转录本:P210型阳性。

入院诊断

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Sokal评分0.6,低危)

2. 高血压

3. 2型糖尿病

诊疗经过

患者2014年8月21日至2015年10月31日一线接受伊马替尼治疗,治疗6个月时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BCR-ABL/ABL为0.12%。但伊马替尼治疗期间,患者出现疼痛及脸部肿胀,影响生活质量;同时,患者有强烈停药意愿。因此,于2015年11月转换为尼洛替尼治疗,转换为尼洛替尼治疗后患者疼痛及浮肿逐渐缓解。该患者于2015年11月1日至2018年6月19日接受尼洛替尼治疗,期间监测BCR-ABL/ABL维持≤0.01%。2018年6月20日复查提示BCR-ABL/ABL阴性,考虑患者TKI治疗3年余,既往无TKI耐药史,TKI治疗期间获得稳定深度分子学反应(DMR)超过2年,依从性良好,且患者停药意愿强烈,故于2018年6月20日开始停药。停药至今复查融合基因显示,该患者一直处于MMR以上水平的缓解状态。

专家点评

               
邹外一
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抗感染学组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血液病分会委员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分会常务委员
研究方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治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累积管理慢粒患者200多人

专家点评一

邹外一教授:该病例是二线转换尼洛替尼后成功实现TFR的优秀病例。患者使用伊马替尼6个月虽达CcyR,但出现持续的疼痛、脸部肿胀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患者有强烈停药意愿,从而早期转换为尼洛替尼治疗。之后患者快速达到DMR,这说明早期转换,患者获益更多,可以更快达到深度分子学反应。同时,该患者转换尼洛替尼治疗后疼痛、面部肿胀等不良反应消失,也说明尼洛替尼相对于伊马替尼安全性更高,不良反应更少。同时,该患者也严格遵循了指南推荐,按照停药标准,在达到DMR两年后开始停药,停药两年半至今一直维持在MMR水平以上。

现在多项停药研究证实,大概有50%的CML患者是可以实现停药的,包括针对尼洛替尼的两个停药研究ENESTFeedom(一线停药研究)以及ENESTop(二线停药研究),结果都充分说明了尼洛替尼实现停药的安全性。现实停药的关键因素是:TKI持续治疗以及稳定的深度分子学反应,患者在持续的TKI治疗后并且达到DMR两年以上可以考虑停药。尼洛替尼是唯一同时具有一线和二线治疗适应证的二代TKI,并且是唯一把停药写进药物说明书的TKI,停药数据也非常充分。对于以TFR为治疗目标的患者,各大指南均推荐以二代TKI作为一线治疗选择。

该患者有强烈停药的需求,如果一线就使用尼洛替尼作为初始治疗可能疗效更佳。所以,对于新诊断的中青年患者、中高危的老年患者,如果有停药需求,我们可以一线使用尼洛替尼进行治疗,这样可以使患者快速达到深度分子学反应,能更早的尝试TFR。

               
陈苏宁
苏州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副所长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兼秘书长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候任主委
主持美国白血病淋巴瘤协会、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获2017年吴孟超医学青年基金奖
在Blood、Leukemia、Cell Reports等刊物发表SCI论文50余篇

专家点评二

陈苏宁教授:这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年轻CML病例。该患者于2014年4月就诊,最初症状为消化道出血,之后发现白细胞水平升高,染色体融合基因检查明确为CML,P210型阳性。该患者最终确认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Sokal评分0.6,低危)。该患者于2014年8月开始应用伊马替尼400mg/d进行治疗,6个月时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应(CCyR),BCR-ABL/ABL为0.12%。但用药期间,该患者出现了不耐受的表现,包括肌肉疼痛、面部浮肿,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考虑到患者有停药意愿,因此在2015年11月转化为尼洛替尼治疗,治疗至2018年6月19日,将近3年的时间,患者的肌肉疼痛、面部浮肿逐渐好转,同时BCR-ABL/ABL维持≤0.01%,基本上达到MR4.0及4.0以上的缓解疗效。该患者于2018年6月20日停药,停药后到现接近3年的时间里,患者BCR-ABL/ABL始终为阴性,一直处于MMR以上水平的缓解状态。

综合来看,该患者属于TFR较为成功的病例,后续仍需定期监测、观察,如每3个月监测外周血融合基因。


责任编辑:Amiee
排版编辑:Lillian 

MCC号TAS2105212有效期2022-05-07,资料过期,视同作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