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傅卫军教授:新药时代,如何个体化治疗才能实现高危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长生存?丨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淋巴细胞疾病学术大会

2021年04月2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淋巴细胞疾病是目前国内外血液学界发展最蓬勃的领域之一,近年来无论从疾病的发病机制到靶向及免疫治疗等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21年4月16-18日,“第一次全国淋巴细胞疾病学术大会暨2021国际淋巴瘤最新进展研讨会”在四川成都举行。会议期间,高危多发性骨髓瘤(MM)尤为受到关注,【肿瘤资讯】特邀采访了上海长征医院傅卫军教授,就高危MM的个体化治疗策略与高危患者的持续治疗方案发表观点与见解,详情如下。

               
傅卫军
主任医师,教授

上海长征医院血液科,全军淋巴瘤骨髓瘤疾病中心
上海血液学专委会委员兼秘书
上海医药行业协会血液转化专委会副主委
上海中西医血液学会委员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髓瘤专委会副主委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专委会诊断学组委员
亚洲骨髓瘤工作组委员

《中国内科年鉴》副主编,血液学主编

新药时代下,高危MM的预后仍是临床中一大挑战

傅卫军教授: 高危MM是异质性很高的一组疾病,在目前的标准治疗下,患者总生存时间为2~3年。而对于全体MM患者而言,总生存时间为5~7年。因此对于高危MM群体,临床医生更希望在治疗之前就能明确患者的预后。既往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目前影响高危MM患者的预后有两大因素:

第一, 高危临床特征。这是临床医生更为重视的预后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患者因素,如年龄、合并症、并发症及身体是否能够耐受治疗等;2.肿瘤负荷量,患者肿瘤负荷越高,其预后越差。R-ISSIII期、血浆乳酸脱氢酶水平高、循环克隆浆细胞等与肿瘤高负荷相关;3.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事实上,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有些患者尽管无传统的高危因素,但生存时间也不长,表现为对整体治疗的反应较差,这也是不良预后因素之一。例如,患者骨髓移植后6个月内复发,或从未达到较深缓解。

第二, 细胞遗传学异常。在临床实践中,主要使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基因表达谱或二代测序进行评估,以确定骨髓穿刺液的骨髓瘤细胞遗传学特征,预测患者预后情况。

此外,应认识到的高危概念是“动态”变化的的。随着临床治疗模式的改变,高效新型药物的出现,曾经认为的“高危因素”未来或将视作“非高危因素”。

直击痛点,制定高危MM个体化治疗策略

傅卫军教授:截至目前,高危MM仍是临床治疗的痛点。尽管针对高危MM的新药不断问世,但患者的整体预后改善并不明显。诚然,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新的治疗方向——以克服高危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的策略是良好的着眼点。比如,高危MM患者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且微小残留病灶(MRD)阴性,其预后与标危MRD阴性患者的预后非常接近。因此,如何提高高危患者MRD阴性比例是探索的方向。MM强调整体治疗,通过前期的诱导治疗,后期的强化、巩固、维持治疗及更多新药在临床上的组合应用,使患者达到更深的缓解。相信随着更多、更高效、更低毒药物药物的出现,这一理念的践行在整体治疗目标上会有很大变化。对于高危MM患者,获得仅部分缓解、甚至CR还不足以达到个体化治疗目的,而以MRD驱动的整体治疗策略对高危患者而言是获得更长生存的关键。

“马拉松”式治疗,高危患者的持续治疗策略

傅卫军教授:目前MM仍是不可治愈的疾病,高危MM患者总生存时间仅为2~3年,临床治疗需求远未被满足。根据既往临床经验以及大量临床实践数据,使患者争取获得MRD阴性缓解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治疗目标。尽管目前对于这一治疗理念并没有很多随机对照临床数据支撑,但从理论合理性角度来讲,未来从以下三方面来提高这部分患者的疗效将对患者大有裨益。

第一, 以疗效驱动治疗,而非疗程驱动治疗,将MRD是否阴性作为重要的治疗目标;

第二, 对于高危MM患者,在进展期时提早干预,这是改善患者预后非常重要的手段;

第三, CAR-T为代表的高缓解率、深缓解度的免疫治疗手段的出现,应探索如何更好地与现有的治疗相结合,尝试“联合、前置、维持”的治疗策略,有望更大程度的改善高危MM患者的预后,甚至带来治疗模式的更新。

责任编辑:Amiee
排版编辑:熊凡

                   


评论
2021年09月23日
崔俊飞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 | 外科
开辟治疗新局面,值得学习!
2021年05月04日
张关东
济宁市肿瘤医院 | 肿瘤内科
应认识到的高危概念是“动态”变化的的。随着临床治疗模式的改变,高效新型药物的出现,曾经认为的“高危因素”未来或将视作“非高危因素”。
2021年05月04日
陆海燕
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 | 肿瘤科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也拥有个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