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中华骨健康学院之“维Talk”】刘运江教授:疫情之下骨改良药物地舒单抗便捷、高效,应尽早、长期且规律使用

2020年12月11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乳腺癌是中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晚期骨转移发生率高,骨相关事件(SRE)及生活质量降低是乳腺癌骨转移常见的并发症。2020年1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地舒单抗用于预防实体瘤骨转移和多发性骨髓瘤引起的骨相关事件。同年12月,地舒单抗作为全球首款RANKL抑制剂成功入选医保目录,帮助骨巨细胞瘤的患者进一步减轻经济负担,使更多患者获得长期且规范化的药物治疗。【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到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刘运江教授,就乳腺癌骨转移药物治疗进行分享。

               
刘运江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副院长

河北省中青年突贡专家 

河北医科大学外科学学科带头人 

中国医药教育学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科普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乳腺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形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外科医师专委会常委 

河北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

河北省肿瘤防治联合会执行主席

乳腺癌骨转移规范诊疗至关重要

刘运江教授:不论在全球还是在中国,乳腺癌都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由于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较长,骨转移的发生率较高,其导致的骨相关事件严重影响着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一旦发生骨转移,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只有25%~30%,因而对乳腺癌骨转移的正确诊断和正确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ECT筛查可发现骨转移,而后通过X线、CT、MRI等影像学手段进行确诊后才能开始治疗。骨转移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和治疗骨相关事件,并且控制肿瘤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针对骨转移灶的药物治疗除了原发病治疗外,还需应用骨改良药,如双膦酸盐类以及靶向RANKL抑制剂地舒单抗,后者在治疗实体瘤骨转移上具有非常好的疗效。

骨改良药物不再局限双磷酸盐,靶向RANKL抑制剂已正式进入中国

刘运江教授: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在系统治疗的同时还需应用骨改良药物,其目的在于预防和降低SRE的发生。在过去我们常用的药物有双膦酸盐类,如唑来膦酸。在《2020版中国乳腺癌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将在中国上市的RANKL抑制剂地舒单抗也纳入其中,并进行了强烈推荐。临床研究(136研究)提示,乳腺癌骨转移需接受双膦酸盐治疗者也可考虑地舒单抗120mg,每4周给药1次,皮下注射治疗。研究显示,与唑来膦酸组比,地舒单抗治疗可延迟首次SRE的时间,显著延缓疼痛加重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副作用的发生率上,地舒单抗相对唑来膦酸在肾功能损伤上的影响更小。整体而言,地舒单抗疗效好,副作用小,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药物,因而在2020年11月,地舒单抗正式被NMPA批准用于预防实体瘤骨转移和多发性骨髓瘤引起的骨相关事件。

疫情反复下,便捷、暴露风险低的骨改良药物应作为患者首选

刘运江教授:在2020年突发的疫情事件使我们更加能够体会到使用地舒单抗的优越性。常规的双膦酸盐类药物需要进行静脉注射,有的需要三四个小时才能完成,即便是唑来膦酸也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而地舒单抗只要进行简单的皮下注射即可。患者待在医院的时间更短,暴露在新冠疫情下的时间更短,因而对于患者而言使用方便的药物可能更有利。

骨改良药物使用强调早期、规律,应用周期应根据患者个体化选择

刘运江教授:关于骨改良药物的用药时间,只要出现骨转移就可以考虑应用。在136研究中,相对于唑来膦酸对照组,地舒单抗组首次发生骨相关事件的时间延长了18%,且发生多次骨相关事件的风险降低了23%,因而在一开始出现骨转移时便可使用地舒单抗。而对于在使用唑来膦酸后出现骨相关事件或其他疾病进展时,患者还可以换用地舒单抗,即地舒单抗既可以在初始时应用,也可以在换药时使用。当然,在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时,出现肾功能损害时更应该换用地舒单抗。

对骨改良药物的使用时间,从专家共识上来看,只要患者存在骨转移都应持续应用骨改良药物。在过去,通常推荐使用2年,2年以后可适当延长。如果患者没有存在特别的副作用,并且需要持续抑制骨转移,改善生活质量,则可以持续使用。2年不是终点,甚至可以用到3年或者4年,关键在于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副作用的观察。

自从地舒单抗在中国上市以来,对于乳腺癌骨转移的患者而言多了一条可选择的途径,其用药方便,疗效显著,可很好地造福于中国患者。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Jo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