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0 CSCO│马军教授:“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提升国内白血病、淋巴瘤的治愈率

2020年10月19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0年9月19-9月26日,第23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0年CSCO学术年会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血液肿瘤领域的专家学者,针对白血病、淋巴瘤领域最新进展进行了精彩报告与深度交流。值此大会之际,现有幸采访到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就本次CSCO会议上值得关注的白血病、淋巴瘤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自己的临床体会与期待展开分享。

               
马军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CSCO抗白血病联盟主席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前任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分会副会长
1979年赴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留学,一直致力于血液系统的良恶性疾病的诊疗,特别以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享誉业内。1982年在国内首先建立体外多能造血祖细胞培养体系,填补国内空白。自1983年至今应用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序贯疗法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200余例,10年无病生存率85%,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40余部, 获国家、省、市科技奖二十项。承担国家863重大科研项目8项,省、市级科研课题25项。

本次2020 CSCO会议上,白血病、淋巴瘤方面有哪些研究进展值得大家关注?

马军教授:近年来被称为“淋巴瘤年”、“白血病年”,白血病、淋巴瘤治疗领域的新药越来越多,免疫化疗、大分子/小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双/单克隆抗体、ADC等药物层出不穷,为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生存获益。

例如利妥昔单抗,从1997年出现,到现在已有23年,它开创了免疫化疗的先河,而肿瘤靶向治疗药物伊马替尼也已经超过20年,这两种药的出现使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小B细胞淋巴瘤、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等疾病成为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而伊布替尼、泽布替尼、奥布替尼等药物的出现使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小B细胞淋巴瘤也变为慢性病。疫情期间通过应用Chemo-free(无化疗)疗法,白血病、淋巴瘤患者的病情得到了较好的维持和巩固。

最近,国家批准了PD-1抑制剂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HDAC抑制剂治疗T细胞淋巴瘤,泽布替尼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B细胞淋巴瘤和套细胞淋巴瘤,还批准了用于淋巴瘤的移植动员剂。并且,这两年预计又有四个药物即将获批,比如PD-1和PD-L1抑制剂用于治疗复发难治的结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FLT3抑制剂用于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IDH1/2抑制剂用于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一种特殊亚型。

今年的CSCO会议上公布了十几种新药的研究进展。不仅如此,会议上还展示了利妥昔单抗的生物类似药,以及HDAC抑制剂西达本胺和苯达莫司汀的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同时,本届CSCO大会还有超过20个以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主题的卫星视频会议,1个关于免疫治疗如何联合靶向治疗、化疗和细胞治疗的联合会场。希望通过此次会议,不仅使临床研究获益,更重要的是让患者获益。

从2月1号以来,国内各大会议提出口号:隔离病毒不隔离爱、不隔离学术、不隔离公益活动、不隔离医教和患教。目前已走过了6个多月,全国已经进行了421场线上和线下结合的会议,本次CSCO会议也是第一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CSCO会议。

近年来,白血病及淋巴瘤领域的新药呈“井喷式”涌现,但是一些药物的治疗机制仍不完全明确,它们的安全性依然是令人关注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安全使用?

马军教授:伊布替尼、泽布替尼、抗CD30单克隆抗体、抗CD38单克隆抗体、HDAC抑制剂、甲氨蝶呤衍生物等新药的出现,为淋巴瘤和白血病的治疗带来了极大的获益,但是临床一定要关注药物的并发症和副作用。评价药物的好坏主要看疗效和安全性,例如苯达莫司汀,八年前在国内开展临床试验时,有患者出现了死亡,最后试验停止了将近三年。之后,临床发现中国人和欧美人的药物耐受剂量不同,欧美国家普遍采用120mg/m²的剂量,而中国患者使用同样的剂量会出现严重副作用,甚至出现死亡。因此,最终在临床试验和说明书中把苯达莫司汀的剂量定为70-90mg/m²,最终试验纳入了150余例患者,疗效和安全性均可靠。

对于一些已经上市的药物,如ADC药物维布妥昔单抗(Brentuximab vedotin,BV),它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中如何应用,移植后维持还是移植后巩固,应该一线、二线还是三线使用,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此外,尽管CD38单克隆抗体已经上市将近一年,但因为其有复发性过敏反应、腹泻等副作用,在用药时也需要注意。

新药上市后主要通过Ⅳ期临床试验来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我们应利用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研究来确定治疗中国淋巴瘤和白血病患者最有效、最安全的剂量,并对疾病亚型做出分析。所以,我个人希望研究淋巴瘤的学者们和药学、临床、药监、政府、医保还有厂家共同合作,希望能有更多的新药出现。

20年前,全国可能只有十家医院设立淋巴瘤亚专科,现在可能每个省都有十家以上医院如此。过去,淋巴瘤疾病的研究者和病理学者只有几百人,现在已超过六千人。临床要做的不仅仅是治疗,而是要进行规范化、个体化、质量化、安全性的治疗。日前,我和朱军教授牵头的16000余例淋巴瘤患者调查显示,现在国内的诊疗水平和国外仍有较大差距。

目前在淋巴瘤诊治和整体生存情况方面,国内和欧美国家存在哪些差距?

马军教授:第一,药物方面。淋巴瘤的靶向药、双/单克隆抗体、ADC药物还有细胞治疗,国外临床研究可能已超过100种,而我们国家的创新原研药寥寥无几,几乎为仿制、me too和best too,但值得高兴的是如今已有了创新原研药,这也算是不错的开始。

第二,临床方面,因为国外新药较多,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淋巴瘤的治愈率已经达到了68%-70%,日本、韩国,还有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淋巴瘤的治愈率也都在65%左右。然而,我国大陆淋巴瘤的治愈率才达到32.7%,虽然北上广和哈尔滨几个中心城市能和欧美国家比肩,治愈率超过60%,但是临床仍要继续努力,争取让全国淋巴瘤患者均能取得50%,甚至65%以上的治愈率。要找出我们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不足,通过一代接一代淋巴瘤学者和血液病学者不断地奋斗,必将和欧美国家一样,使淋巴瘤获得70%的治愈率,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G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