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大咖三人谈】传承优良,开拓创新!2020中国血液病大会暨第14届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年会即将召开

2020年08月12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0年8月14-15日,2020中国血液病大会暨第十四届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年会将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联合主办,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承办。本次会议既秉承了往届会议特色,又增加了创新性内容,国内大咖围绕血液病诊治问题及最新进展等内容展开深度探讨。会议召开之前,【肿瘤资讯】特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开彦教授对本次大会的亮点及主要内容进行访谈,详情如下。

               
黄晓军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亚太血液联盟常委会主任
亚太细胞治疗学会主席
第九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及美国血液学会国际常委会委员
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杰青、长江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担任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教育部、科技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
国家重点学科、卫计委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主任
任《中华血液学杂志》总编辑 

               
吴德沛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血液科主任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副所长
苏州大学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所所长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常务委员 

               
刘开彦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药物试验机构副主任
北京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主任

本届大会亮点:传承优良,随时而变

黄晓军教授:首先,我认为本次会议能够召开就是最大的亮点。我们中国医师学会血液学年会本计划在今年的5月份召开,但由于疫情影响后推至8月份,并采取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方式召开。据我所知,本次大会是整个血液学会中首个召开的年会,因此我认为能召开就是会议最大的亮点。其次,形式上的传承也是一大亮点。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年会的形式特点是大家论坛、病例讨论、辨题辩论等,历届始终传承着这种风格、这种方式,同时也在不断地发展,其发展在于会上可以看到很多内容的发展,如白血病的精准治疗、大数据、新时代下药代动力学新技术的研发以及相关学术进展等,尤其我们开始关注老年血液病的治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随着寿命的延长,以前认为年龄大的患者现在而言相对年轻化,如何使这些相对来说年龄较大的患者能得到与年轻患者一样的治疗和关爱,这是摆在血液科医生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我认为本次会议的亮点在于传承和发展。

吴德沛教授:首先,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今年会议采取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线下集合的主要是讲者和主席,而多数的参会者都是通过线上的方式参与。其次是今年会议时间明显缩短,往年是持续三天,而本次压缩至两天。第三,历届会议会设置是病例讨论的环节,而今年所有的病例均采用壁报的形式在网站上展示,大家可以通过网站查看。

刘开彦教授:因为疫情这个特殊原因,今年的会议召开形式与往年不同,经过中国医师学会的批准,今年采取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方式举行。根据疫情管控的要求,参加线下的人数限制在100~150人。

本届大会内容:多角度、多方位,全面、精细

刘开彦教授:会议内容方面,今年设置的内容与往年基本一致,重头戏仍是重大科学技术与方法学板块,该板块邀请到了国内顶尖的血液学及血液学以外的院士和学者,针对肿瘤精准化治疗、新药研发、新冠病毒感染合并出凝血异常、移植、肠道菌群与免疫、急性白血病等话题进行了精彩报告。另外,本次大会还设有感染、白血病、骨髓瘤和淋巴瘤专场,也邀请了国内外血液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分享了学术进展和临床经验。

除了血液系统肿瘤之外,本次大会对红系疾病也设立了专场报告。同时,在CAR-T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治疗、实验室诊断等方面,本次大会也邀请了相应的知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除了学术报告之外,大会还设有讨论环节和卫星会,针对一些热点话题和学术进展,大家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新知。最后,本次大会线上还设有护理论坛,欢迎护理同道参加。

我国血液学诊疗:多管齐下,力争达到国际水平

黄晓军教授:整个血液学领域的进展非常之大,细分到每个学科,进展也很大。随着新技术和新药的出现,血液病的治疗逐渐走向精准分层治疗。在细胞治疗方面,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改变了供者来源缺乏的现状,并且在具体的病种方面我们在持续的获得进展。比如,现有大量临床研究数据证明,对于高危的白血病患者,单倍型移植优于同胞相合移植,因此我们也希望未来可以改变供者选择的顺序,颠覆过去的传统观念。其次,在CAR-T细胞治疗方面,包括单靶点、双靶点甚至多靶点的CAR-T细胞以及与造血干细胞移植桥接等,中国学者都做了巨大的贡献。在药物方面,越来越多的小分子靶向药物问世。总之,这些方面的进展使整个血液病的治疗越来越具有个性化,疗效也取得了很大提升。靶向药物和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出现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甚至某些类型的淋巴瘤出现了“非化疗性”的治疗模式。

然而,比较遗憾的是,新药开发方面有很多进展都是在国外,而我们国内原创的新药较少,因此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属于我们自己的原创新药出现,以供临床医生选择和应用。 

亚专科建设很有必要,秉持“创新”和“挑战”才能求得新突破

黄晓军教授:从学术发展而言,亚专科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血液科也一样。随着对疾病的认识和学科的发展,我们建立了很多亚专科,因为每个人的精力有限,所以可以建立白血病亚专科,甚至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亚专科,以及淋巴瘤、骨髓瘤、骨髓移植等亚专科。从医生角度而言,我仍然强调整体整合,也就是说我们要尽可能成为内科或血液科医生,而非单一的白血病医生或淋巴瘤医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术亚专科的建设与整合,才能有利于患者的治疗。

另外,在我们日常工作中,除了遵循常规之外,都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对于新的问题,我们应该去思考;对于老的问题,我们要复盘,以找到更好、更新的解决方式,这也是所谓的“挑战精神”和“创新精神”。 

吴德沛教授:血液科本身是内科中的一个专科。因此,作为一名血液科医生,我们应该掌握血液科必备的所有技能,这是血液科的学科基础,这对基层医院而言基本足够。然而,对于较大的血液病中心而言,我认为亚专科建设很有必要。亚专科建设会涉及到多个方面,除了常规诊疗工作之外,还包括学术内容的沟通与分享、患者的精细化诊疗和随访、相关资料的积累、课题的挖掘、问题的探讨等,亚专科建设可以使这些方面更加精细化,对学术能力、学术影响力以及疾病诊疗能力的提升都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