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0 POST-ASCO】大会主席林桐榆教授:淋巴瘤诊治——多学科合作,合理化选择

2020年07月2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7月18-19日,2020年POST—ASCO会议信息交流会(广州)隆重召开。本次会议聚集了各瘤种领域内专家,分享了非常多的学术干货。会议期间,【肿瘤资讯】有幸邀请到本次大会的大会主席、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首席专家、四川省肿瘤医院院长林桐榆教授对本次大会的主要内容、淋巴瘤当前面临的诊疗挑战等话题进行了相关采访,详情如下。

               
林桐榆
主任医师、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 首席专家

四川省肿瘤医院 院长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候任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淋巴瘤学组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CSCO中国淋巴瘤联盟副主席
CSCO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
CSCO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CSCO抗肿瘤药物安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南方肿瘤临床协作组织(CSWOG)主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
为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国家新药评审专家、国家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美国血液肿瘤协会(ASH)和欧洲肿瘤学会(ESMO)会员,任多家中外期刊的副主编和编委。主要从事恶性肿瘤化学治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主持包括“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基金和多项Ⅰ、Ⅱ和Ⅲ期多中心临床研究,已在专业杂志发表论文100多篇

本届POST-ASCO特点:疫情后期,多专家“首飞”开启学术盛宴

林桐榆教授:截至目前,POST-ASCO大会自2005年开始已走过16年。而今年的这次是第一次将大会分为6个分会场(session),每个分会场分别邀请了国内50余位顶尖专家,整个大会就有300余位专家参与。本次大会采用CBA模式,也就是主持人、讲课嘉宾、讨论嘉宾、参赛者及裁判等都在会议现场,而大多数观众都在线上,这种模式更能真实地反应POST-ASCO的特点,将POST ASCO的最新知识、最新信息非常准确地传递给大家。由于新冠疫情,今年很特殊,但我们保证了讲课嘉宾的安全,现场参会者座位之间相隔很远,各专场的设置也独立、不交叉,并且来自各地所有专家都必须进行核酸检测。因此,本次大会的特点可以说是安全、高效。并且,参加本次会议的大多数专家都是今年“首飞”,也就是今年首次参加线下会议。300余名专家汇聚在成都和广州,通过3天的学术分享,将诊疗思维和想法以及对肿瘤的理解传递出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淋巴瘤“Leading tumor“,引领肿瘤学科的诊疗发展

林桐榆教授:众所周知,随着经济的发展,淋巴瘤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在过去的20年中,淋巴瘤发病率增加了3倍,尤其高发于中青年人群,这就对家庭、社会造成了很大影响。

整体而言,我们称淋巴瘤为“leading tumor”,也就是淋巴瘤诊疗可以为其他肿瘤带来很多思考。首先,在诊断方面,淋巴瘤已经从原来的12种亚型细分到现在的60余种亚型,每一种亚型意味着一组疾病,而相对应的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大有不同。对于其他肿瘤如肺癌,目前也可以分出腺癌、EGFR突变以及ALK突变等亚型,但亚型的细分在淋巴瘤领域早已实现。对于淋巴瘤的诊断,方法也很特别,单纯依靠形态学病理和免疫组化都不足够,分子病理学非常关键,并且在实体瘤中也应用的PCR技术在淋巴瘤诊断中早有应用。其次,在治疗方面,早在21世纪问世的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美罗华)将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效果提高了20%。接着,乳腺癌领域的曲妥珠单抗(赫赛汀)也相继问世,随后的其他单克隆抗体也陆续出现。另外,在淋巴瘤领域,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布鲁顿酪氨酸酶(BTK)抑制剂、BCL-2抑制剂等小分子靶向药物也不断涌现,以及现在的PD-1/PD-L1免疫治疗也逐渐应用于淋巴瘤的治疗中。淋巴瘤是多学科的典范,其诊治过程需要影像学、病理学、肿瘤内科、血液科、放疗科、外科等多学科的专家介入。比如,部分淋巴瘤患者需要手术,如胃肠淋巴瘤,而有些患者还需要放疗。所以,多学科、个体化才能完全促进淋巴瘤的发展。

然而,中国很多医院的基层医生的淋巴瘤诊疗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淋巴瘤诊断难度本身较大,因此,我建议县级或地区级医院的医生在诊断淋巴瘤时应该将病理送至上级医院进一步明确亚型,进而才能对患者实施精准治疗。在治疗方面,基层医生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遵循指南,但如有疑问,我也建议要去上级肿瘤专科医院或比较权威的淋巴瘤专科进行咨询,这对患者的精准诊治非常有必要。就当下而言,受疫情影响,患者外地就医相对受限,因此我们也相应地开展了网络会诊、云会诊,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患者都可以进行线上咨询。

新药层出带来的体会与思考

林桐榆教授:新药的不断问世,首先使淋巴瘤的治愈率不断上升,其次使患者的疗效也得以提高,但我们不能忽视疗效与毒性并行。因此,在关注疗效的同时,我们务必也要关注毒性,特别是很多新药。所以,临床医生在应用新药时也要熟知该药的疗效及安全性。

当然,每个药物的适应证一般是从难治复发向前推至一线,指南中只会明确患者的一线治疗和二线治疗,而三线治疗在很多时候需要遵循很强的个体化原则,因此如何最大化患者的疗效对临床医生的诊疗思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最后,值得强调的是,目前很多新药的价格较高,而我们国家仍是发展中国家,所以临床医生在使用新药时需要注意效价比。对于低危患者,尽量选用最简单的治疗方法,避免使用高昂的、非常复杂的治疗方法带来的昂贵费用和相应毒性。而对于高危患者,我们应该通过提高治疗强度,多学科合作,联合靶向或免疫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最后,我们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中国淋巴瘤患者可以得到最好的治疗。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Amie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Yoly


                   

相关阅读
评论
2020年08月03日
程曦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 肿瘤内科
学习
2020年08月02日
牛红卫
鹤壁市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学习
2020年08月01日
陈穗
广州市胸科医院 | 心胸外科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