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第一期报道】别具医格,放疗新声|肠道菌群在肿瘤领域研究现状

2020年06月24日


首期

精彩

2020年6月23日,第一期“别具医格,放疗新声”讲座以网络直播的形式正式拉开帷幕。“别具医格,放疗新声”,是由海市抗癌协会、上海市抗癌协会放射治疗专委会、上海市放射治疗质控中心主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承办的青年医生学术论坛;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主任章真教授担任会议主席。本系列讲座旨在通过线上学术会议,就当前肿瘤诊疗热点问题共同探讨与交流,为放疗青年学者的学术成长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相互切磋的自由平台,激发更多肿瘤放疗新生代力量,力争为中国肿瘤放射治疗事业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近年来,肠道菌群在肿瘤研究领域受到颇多关注,可能参与肿瘤发生、发展、治疗等多个环节。首期“别具医格,放疗新声”讲座聚焦于该热点,邀请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三位青年医生围绕肠道菌群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展开讨论,期望能够为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同道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机会,共同促进肿瘤领域肠道菌群研究的进步。



开幕式


      会议伊始,章真教授致辞,表达了对线上参会人员、点评专家等的热烈欢迎。章教授介绍了举办“别具医格,放疗新声”系列讲座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利用线上直播这一小而精的学术讨论形式,围绕肿瘤领域研究热点,汇聚青年医生的学术之声,加强各单位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肿瘤领域相关研究的发展。




会议学术环节


       会议主持夏凡教授首先介绍了此次讲座的背景,指出近年来肠道菌群在诸多健康相关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肠道菌群参与宿主的免疫调控,这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治疗可能具有重要价值。夏教授介绍,本次讲座将围绕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领域研究现状、检测分析方法以及潜在应用——粪菌移植,共三个方面展开。

       申丽君医生首先为我们提纲挈领地介绍了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现状。申医生指出,肠道微生物组是人体重要的微生物库,在宿主局部和整体免疫功能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与多种免疫、代谢类疾病相关;而肿瘤微生物组的独特特征提示其可能参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调节。

       针对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申医生提示,核心菌群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尤其是明星细菌——具核梭杆菌。在与结直肠癌治疗相关的研究中,具核梭杆菌被多次报道与化疗耐药相关,然而不同研究对其机制有不同的解读;放疗疗效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相对较少,申医生也分享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部分研究成果。

       在免疫治疗领域,多项研究发现抗生素使用史可能削弱免疫治疗的疗效;而最近发表的一项动物模型研究则发现,万古霉素联合放疗具有增强疗效的作用,这提示我们抗生素如何影响抗肿瘤治疗的疗效还需要更多数据支持与研究证明。

       最后申医生指出,目前肠道菌群在肿瘤中的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其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有一定相关性,但仍需进行机制验证。肠道菌群的研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未来粪便移植可能成为抗肿瘤治疗的新方向。

       第二位讲者,易雨曦医生围绕肠道菌群的检测及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易医生首先回顾了肠道菌群研究的发展历史,简单介绍了此领域的常用组学技术,指出目前16S rDNA测序及宏基因组鸟枪测序是目前最常用的技术手段,能够帮助我们从复杂的肠道菌群中找出与研究目的相关的特征菌。

       接下来,易医生围绕这两项组学技术,对其检测和分析流程进行了整体讲解,指出宏基因组鸟枪测序技术从实验到分析各个环节都有较高的技术要求,但在数据下游分析阶段与16S rDNA测序分析有相似之处。

      最后,易医生针对16S rDNA测序分析的各个环节,结合研究实例展开介绍,就如何进行多样性分析、降维分析、差异分析、网络分析、机器学习以及功能预测提供了自己的经验与解读。

      会议主持万觉锋教授总结了易医生的报告内容,指出这能够为对此领域感兴趣的青年医生解读肠道菌群研究结果、开展肠道菌群数据分析提供参考。万教授介绍,粪菌移植可能是肠道菌群研究未来应用于临床的重要方向,并邀请第三位讲者石薇医生就此话题进行分享。

      石医生围绕粪菌移植研究现状以及展望进行了报告。石医生首先对粪菌移植的历史进行了简单回顾,并围绕目前优化粪菌移植面临的三方面挑战——产品优化,临床适应症,受者预处理展开了详细介绍,包括粪菌移植的类型、粪菌库、粪便供体筛选考量、粪菌移植途径、粪菌移植物选择、产品优化与评估等。

       在肿瘤领域,目前已有多项注册临床研究,大多数是围绕如何利用粪菌移植增强抗肿瘤治疗疗效,尤其是免疫治疗疗效,以及利用粪菌移植减轻腹泻、放射性肠病等。此外,石医生还介绍了其他细菌疗法,包括单菌株活体生物药、特定菌株组合的活体生物药、工程改造菌、微生物组代谢疗法(靶向聚糖)、微生物抗原等。  

      最后,石医生总结,目前粪菌移植还处在临床探索阶段,相关研究的长期随访结果是非常重要的;而行业规范也是非常必要的。

      报告结束后,针对在线观众的许多提问,三位医生和两位主持也展开了讨论。

      观众徐医生提问,“菌如果与新辅助放化疗以后(疗效)相关,那治疗为何不考虑用灭细菌的药物?”对此,夏教授认为,抗肿瘤治疗的疗效和不同的菌种有关,并非灭菌就会带来正面的效果。例如,目前有研究提示抗生素的应用会降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抗肿瘤免疫治疗疗效呈负相关。

       另外一位观众提问,“肠道菌群比较庞大、与人体相互作用关系非常复杂,在开展这方面研究时有哪些新思路、方法和策略可化难为易?”对此,申医生认为,在设计肠道菌群研究时,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研究目的,是希望通过菌群研究提高疗效还是降低毒性,在明确目的的基础上收集相关样本和临床信息,进行差异比较寻找Marker菌,在动物水平能够得到验证以后,可以考虑开展临床试验。易医生也认为面对庞大复杂的菌群网络,可以采取化繁为简的策略,即先从16S rDNA测序等技术手段入手,寻找到差异菌,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联合多组学手段,在功能方面针对某些特定细菌开展机制研究。

       在点评阶段,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田野教授分享了他在肠道菌群与放射损伤方面的研究经验,指出脑肠轴相关研究,代谢、衰老等与菌群的研究也值得我们参考学习,而粪便样本采集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规范。




会议结辞


       会议最后,章真教授进行了总结,对田野教授的分享支持、各位讲者的充分准备以及两位主持的精彩点评表示了感谢。对于意犹未尽的讨论环节,章教授表示期望未来能够有机会开展进一步的交流学习,共同推动肠道菌群在肿瘤领域的研究发展。

       本期讲座采用线上直播的形式,为同道们提供了开放灵活的学习交流机会。后续系列讲座将继续在“良医汇——肿瘤医生”APP上围绕其他研究热点展开,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持续关注!



关注论坛




扫一扫二维码

实时获得论坛最新学术信息


感谢您的参与


评论
2021年02月21日
储云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哪里可以有回看吗?
2020年10月14日
君君
泰康仙林鼓楼医院 | 药剂科
有没有回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