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D10-- CGOG食管癌药物治疗专场举行!

2020年06月14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0年6月13日,为期10天的第10届CGOG年会线上会议,迎来了最后一场“食管癌药物治疗”分会场,本场共有25086人次在线参与。本场会议由来自江苏省肿瘤医院的曹国春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樊青霞教授,以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沈琳教授共同主持。

首先,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分子肿瘤学研究室的王嫣教授以“食管鳞癌基因组与临床转化研究”为题,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讲解了食管鳞癌(ESCC)的分子变异特征及潜在的药物治疗靶点。不同于西方国家的食管癌以腺癌为主,ESCC是我国的高发、特发肿瘤,二者在分子特征、临床特征等方面均存在极大差异。因此,针对ESCC的疾病防控、诊断治疗等技术发展,更多的需要依靠我国的自主研究,以推动ESCC精准医学的发展。王嫣教授所在的詹启敏教授团队,在近20年致力于肿瘤分子特征和分子分型的精准研究,尤其在ESCC方向获得重大的成果。该团队通过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临床病理学等技术,完成了中国ESCC基因组变异分析,首次全面系统揭示了ESCC的遗传突变特征,发现了ESCC重要的突变基因及通路,对深入研究ESCC的发生发展机制具有指导意义,亦为药物研发及个性化治疗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团队通过收集整理TCGA和ICGC的120个癌症项目、68种癌症的8000多万个体细胞突变,构建了人类肿瘤体细胞突变调控解析平台:OncoBase,为肿瘤体细胞突变的功能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从bench side到bedside,转化研究对于推动肿瘤治疗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王嫣教授展示了团队的多项转化研究,包括血液miR-548K扩增作为早期ESCC液体活检标志物、ESCC拷贝数变异的瘤内异质性及潜在治疗靶点的选择、PLK抑制剂联合顺铂诱导ESCC细胞焦亡促进疗效等。其中,王嫣教授主要负责的ESCC恶病质模型的研究引起大家的兴趣, P4HB的小分子抑制剂的联合顺铂在动物模型可以缓解恶病质的发生,大家都非常期待研究成果早日应用于临床实践。上述成果均发表在Nature等国际重磅期刊,为中国ESCC基础研究及转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png

来自河南科技大学肿瘤医院高社干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鲁智豪教授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章程教授,就上述食管鳞癌基因组学、分子靶向及临床转化研究等方面,结合自身临床及科研体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1.png随后,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徐建明教授,就“晚期食管癌临床研究的进展与挑战”进行了深刻剖析与讲解。食管癌药物治疗曾一度止步于化疗,近两年终于迎来了免疫治疗方向的成功,针对食管癌治疗的临床研究登记数目也有所增加,令人欣喜的是,这其中由中国研究者发起的研究,特别是III期临床研究数目已占全球所有登记研究的近半数,从一个角度展示了我国肿瘤学专家对于食管癌认识的深入与重视。从KEYNOTE-181研究的的亚组分析中可以看出亚洲人群对于帕博利珠单抗的治疗反应与全球数据有差异,而将KEYNOTE-181(全球多中心)、ATTRACTION-3(亚洲区域多中心)、和ESCORT研究(全国多中心)的结果进行横向比较,更能体现出食管癌巨大的地域差异。这些结果提示我们需要更多针对中国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研究,不能再依赖国外的研究数据。徐建明教授还介绍了他牵头的ORIENT-2研究的结果,该研究今年在ASCO上公布了结果,虽为一项II期研究,但也达到了研究的预设重点,提示信迪利单抗在食管鳞癌的二线治疗中或可作为一个新的选择。目前尚未公布结果的化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应用于食管癌一线治疗的KEYNOTE-590研究,以及多个将免疫治疗应用食管癌围手术期或新辅助治疗的研究,均提示未来免疫治疗会是食管癌患者治疗的主体之一,但如何筛选获益人群、该选择何种生物标志物以及如何选择联合治疗的手段或药物,这些都是我们未来研究的方向。

徐建明教授表示,我国食管癌临床研究在早期投入较少,因此成果寥寥。现如今已逐步加大了投入,但仍存在临床研究扎堆重复的现象,不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希望未来能开展更多的原创研究,潜心耕耘,针对食管鳞癌取得更多突破。

12.png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姜达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秦艳茹教授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施纯玫教授就上述演讲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并展望了食管癌未来临床研究的热点及挑战。

13.png

第三位讲者是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鲁智豪教授,以食管癌为例,对于肿瘤免疫微环境及精准免疫治疗发表了独到的见解。虽然PD-1/PD-L1单抗在晚期食管鳞癌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有效人群的筛选仍是目前的重中之重,且免疫治疗的耐药也已成为难题之一。目前晚期食管鳞癌PD-1/PD-L1单抗单药的有效率在10-20%,PD-L1表达水平或CPS可部分富集有效人群。但除此之外,MSI-H、TMB-H等指标并不适用于食管鳞癌的患者。因此目前亟需探索更加有效的疗效标志物。鲁教授所在的团队以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研究为中心,分别从肿瘤细胞、免疫细胞及间质细胞组成、“功能”异质性、动态平衡性(免疫编辑)这四个方向进行探索。目前团队从血清细胞因子、外周血淋巴细胞、基因拷贝数变化、免疫评分等建立免疫治疗预测模型,这些研究的结果有部分已被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接收,后续仍有大量研究的结果在未来可能望建立精准反应免疫微环境的预测模型。

伴随着疗效突破,晚期食管鳞癌免疫治疗耐药问题也已逐步显现。表观遗传药物、微环境调节药物、新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免疫激动等是目前热门的研究方向。鲁教授所在团队通过前期临床前探索,证实表观遗传药物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作用极具前景,结果于2020年初发表于Nature杂志,未来也将基于这些转化研究成果开展相应的临床研究。

14.png

随后,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曹彦硕医生带来了1例食管癌病例分享。该病例涉及食管癌常见恶性并发症的诊疗、免疫联合治疗模式的应用、免疫治疗相关毒性的甄别与思考、以及食管癌多学科诊疗的重要意义。针对该病例,曹彦硕医生从多个角度解析并分享了诊疗经验,并提出了未来的探索方向。

15.png

在精彩的病例分享之后,由樊青霞教授主持了热烈的讨论环节。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何明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王军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的卢创新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马建群教授、安阳肿瘤医院的王俊生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袁响林教授分别结合自身临床经验,从内科、外科、放疗科多个角度,对该病例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16.png

17.png

最后,会议主持人曹国春教授、樊青霞教授对本场会议的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晚期食管鳞癌在基因组学、信号通路、肿瘤异质性等各个方面均存在复杂性,药物研究更是困难重重,但坚信仍存在很大的探索空间。我们期待更多的讨论与合作,以期通过新药研究及治疗模式的进步,为食管癌患者带来更为有效的治疗。

(供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刘畅 曹彦硕)

2.png2a319f46f4293ec143627e17dbf167d.jpg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评论
2020年07月22日
张芳
江苏省肿瘤医院 | 肿瘤内科
学习
2020年06月18日
孙延水
承德县医院 | 放射影像科
学习学习。
2020年06月16日
吴敦亮
都昌县中医院 | 肿瘤科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