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CGOG 免疫精准治疗专场举办!

2020年06月08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6月7日晚18:30,2020CGOG“免疫精准治疗”会场准时开讲。超3万人次国内同行在线观看。

上半场

主持:毕峰教授、院的熊建萍教授

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王正航博士,以“MSI-H、TMB”为切入点,从“精准检测、精准人群、精准时机、精准方案”四个方面阐述了精准免疫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王正航博士指出,在微卫星状态检测方面,由于目前常用的免疫组化方法相比于“金标准”-PCR法,前者的阳性预测价值较低。因此,在微卫星检测时,需要将IHC/PCR/NGS三种方法结合,更精准的判断肿瘤患者的微卫星状态,此外,TMB水平以及临床特征也能协助判断微卫星状态。TMB检测目前扔缺乏金标准,不同检测机构的检测算法不同,缺乏公认的cut-off值,因此临床疗效可能是判断TMB水平更可靠的手段。精准人群方面,由于不同瘤种,即使同为MSI-H,其特征也存在差异;同一瘤种中MSI-H表型患者也存在异质性;此外,同一肿瘤患者,原发灶及转移灶微卫星表型也存在异质性。TMB水平有助于精准筛选人群。在精准时机方面,MSI-H表型患者中,胃癌、肠癌患者目前疗效与治疗线数相关性还存在争议,综合来看,目前仍推荐在MSI-H表型患者中尽早使用免疫治疗。在MSS患者,仍然缺乏这方面数据。在治疗方案选择方面,对于MSI-H表型的患者,双免疫联合可能是标记好的选择,对于MSS表型的肿瘤患者,联合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具体的方案选择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随着免疫治疗如火如荼的应用,免疫耐药,尤其是获得性免疫耐药会成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棘手问题。在上半场的第二部分,同样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鲁智豪教授,就继发性免疫耐药的问题进行了分享,在现有的资料中,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获得性耐药的比例逐渐升高,在消化道肿瘤中尤其明显。目前认为,导致获得性免疫耐药的主要机制有六种,分别是:抗原呈递障碍(B2M特异性突变)、IFN-γ信号缺陷(JAK突变)、新抗原的缺失、肿瘤自身介导的免疫抑制/排斥(PTEN、FBXW7突变、WNT通路激活等)、免疫抑制性细胞或因子的增加以及额外的免疫抑制剂检查点表达(VISTA、LAG3、TIM3表达上调等)。同时对现有的尝试逆转免疫治疗研究进行了总结:如双免疫联合、联合TLR激动剂、LAG-3抑制剂等。鲁智豪教授强调,由于免疫耐药的机制复杂,全面、多维度、动态分析肿瘤免疫微环境(分析耐药机制)是克服免疫耐药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表观遗传药物的独特作用,这一类药物在克服免疫耐药中作用值得期待。

来自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邝栋明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孙永琨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的吴胤瑛教授、南京医科大学鼓楼医院的杨阳教授就免疫耐药的机制、免疫治疗人群的筛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下半场

主持:顾艳宏教授、周福祥教授

首先由来自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方维佳教授带来“肠道菌群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主题分享,肠道菌群是当下肿瘤免疫领域的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方教授以本中心肝癌与肠道菌群相关研究为切入点,从菌群差异、菌群功能及菌群变化导致的免疫状态改变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肠道菌群在肿瘤对于免疫治疗的影响。因此,在免疫治疗中,需要注意一些对于菌群组成有重要的影响的因素,如抗生素的使用。此外,粪菌移植在免疫治疗,无论是提升疗效方面还是缓解免疫治疗副反应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应用潜力。

随后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李一林教授就 “液体活检在精准免疫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分享,液体活检同样是当下新兴的热门领域。液体活检对于术后疾病状态追踪、复发转移检测以及治疗疗效检测均有重要的作用。在免疫治疗领域,CTC可以反应免疫相关表型特征并与免疫逃逸相关、cfDNA可以反应肿瘤的TMB及MSI状态,外泌体则是肿瘤细胞与免疫微环境通讯的重要工具,在肿瘤的转移及免疫耐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基于外周血CTC免疫相关表型及cfDNA TMB及bMSI监测可能成为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疗效动态监测的有效手段;基于CTC及外泌体与外周微环境及免疫细胞相关作用,可以帮助揭示恶性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寻找更多免疫治疗的新靶点;寻找特异性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的外周免疫细胞监测手段可能是监测恶性肿瘤免疫治疗免疫状态更有效的途径。

来自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的卢瑗瑗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彭智教授、深圳未知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谭验博士以及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肖莉教授就外泌体监测技术及应用前景,肠道菌群的影响因素及粪菌移植等相关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总结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进行最后的总结,沈琳教授指出,随着免疫治疗在肿瘤领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何精准的筛选患者,更个体化的制定治疗方案,精准的发现并解决免疫耐药问题是今后最大的挑战,当下如肠道菌群、液体活检等新的技术手段为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希望随着研究的深入,精准的免疫治疗可以使更多的患者获益。

(供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程思远,彭智)

2.pngc6f3c456e3dabeba7a479a86e469c8e.jpg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版权声明

评论
2020年06月14日
刘歆
烟台市中医院 | 肿瘤内科
学习
2020年06月10日
王健
辽宁省肿瘤医院 | 放疗科
太好了
2020年06月09日
孙涛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 | 乳腺外科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