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CGOG早期药物研发会议专场召开

2020年06月07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初夏六月,2020  CGOG 盛大开幕,6会议内容精彩纷呈,约21543人次进行了网上观看。

主持:李进教授、程颖教授、沈琳教授

赵洪云教授讲解了I期早临床研究的设计与方案建立的关键问题。与传统的 3+3爬坡设计和加速滴定设计相比,基于模型的设计可使更多受试者接受有效剂量,但需要复杂的数学模型,需要有经验的统计学家全程支持。赵教授还举例说明了无缝试验设计的优点,可以一边探索安全性,一边拓展验证有效性,大大缩短了药物研发时间。无缝设计采用适应性开发流程,将传统试验设计整合成单一试验,分多个阶段进行。它的设计亮点还在于其中的SEARS概念:I期试验阶段使用基于模型的设计法,II期试验阶段使用自试验随机法。这种方法可使有潜力的药物或剂量不一定限制于I期阶段,可直接进入II期试验,I期、II期试验可融合进行,分享信息,更客观反映试验设计的本质特点。因无缝设计的良好前景,2018年FDA颁布了无缝设计的指南。最后赵教授提及受试者的筛选必须排除高风险患者,I期临床实验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为安全性指标,因此特别需注意毒性评价标准、剂量限制性毒性(DLT,dose-limiting toxicity)标准都必须非常明确,并设计好严格的监测与随访计划。

龚继芳教授以实例为主,介绍了I期临床研究过程中每一关键问题的讨论与方案修订,涉及了DLT、剂量递增原则、如何寻找优势瘤种、分子影像学协助靶点药物验证靶点及疗效等内容,建议申办方充分了解自身产品特性,优先开发中国高发肿瘤,同时还介绍了在Clinicaltirals.gov上登记的试验,有30%的试验结果未公开发表,对研究者和申办方的研发思路有一定的影响。    

CDE的张虹主审审评员分享我国刚刚修订的药品监管的各项法规,介绍了加快新药上市的注册程序的四类非常规审评程序,包括: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附条件批准程序、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和特别审批程序。建议申办方优先开发适用于无有效防治手段,但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有显著临床优势的创新药或改良型新药。定期与CDE进行沟通交流,滚动提交阶段性研究资料。CDE会根据药物临床试验已有数据,评估其临床价值,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并严格管理以防范风险。 同时,张教授还提出了一些有助于研发企业快速推进产品开发的策略,比如研究设计、统计学方法等等,为申办方和研究者扩展了研发思路。

张绪超教授认为,药物早期临床试验已进入精准时代,试验的精准疗效依赖于靶点,分子预测标志物,细胞系来源的移植瘤模型(cell-line-derived xenograftCDX模型)研发已纳入或平行于药物研发,单靶点筛选与二代测序等技术并用于临床实验。EGFR/ALK/ROS/NTRK/MET E14/KRAS G12C主动驱动基因靶点变异伴随等CDX模型方法学存在争议,需要临床试验验证其真正的作用。PDL1需要解决临床实际应用的必要条件和一致性评估。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有待于和CDX模型建立、高质量样本应用、多类别预测标志物检测进行整合,免疫治疗的预测标志物,耐药、不良反应、疾病监测等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及挑战。

来自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张力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曹军宁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的苏春霞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李洁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毕锋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郑桐森教授、百济神州的汪来博士、基石药业的杨建新博士、康宁杰瑞的徐霆博士参与了热烈讨论。

总结

沈琳教授进行了总结,目前,中国的肿瘤患者能够获得的药物治疗选择很有限,需要在政策扶持的基础上,研发企业充分挖掘产品特性,研究者发挥专业优势,群策群力,快速推进早期临床研究,加速新药研发上市。

2.png7028a2c1100c535b36716fd3ed54ac5.png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评论
2020年06月10日
王健
辽宁省肿瘤医院 | 放疗科
点赞
2020年06月08日
刘清霞
潍坊市市立医院 | 内科
学习了
2020年06月08日
刘喜勇
兰考县中心医院 | 肿瘤内科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