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0EHA大咖谈】蔡清清教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盘点

2020年05月25日
编译:苏宁,方域
审校:蔡清清
单位: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来源:肿瘤资讯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全球肆虐,但疫情并未阻挡学术的进步与分享。6月11-14日,第25届欧洲血液学协会(EHA)年会在众多期待中将与今年ASCO一样采取线上虚拟网络会的模式举行。当地时间5月14日15:00,大会摘要公布。【肿瘤资讯】特邀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清清教授针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相关重磅进展进行了筛选与点评,详情如下。

               
蔡清清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治疗中心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瘤学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青委副主委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淋巴瘤免疫专委会副主委
在Leukemia, CCR 等杂志作为主要通讯作者发表多篇SCI论著,主持3项国自然面上基金及多项省级基金

Abstract S236:DLBCL患者接受HD-MTX CNS预防对R-CHOP治疗的影响及毒性的评估:一项多中心分析

研究背景:CNS复发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相关,HD-MTX可降低CNS复发高危DLBCL患者的复发风险,理论上此类患者应尽早接受HD-MTX治疗。但是HD-MTX应该在R-CHOP治疗间隙(i-HD-MTX)还是在R-CHOP治疗完成后(EOT)的证据不足。

研究目的:主要目的是比较两种HD-MTX治疗方式的毒性及其对R-CHOP应用的影响,次要目的是比较其间生存及CNS复发率差异。

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英国11个中心,334例接受CNS预防的DLBCL患者,其中i-HD-MTX组204例,EOT HD-MTX组130例。

研究结果:EOT组有60%的患者接受了鞘内注射,高于i-HD-MTX组(32%,p<0.001)。在i-HD-MTX组,总计接受了409次HD-MTX治疗,其中20%(82次)导致了次程R-CHOP治疗的延迟(中位延迟时间7天)。R-CHOP治疗后第9天接受HD-MTX可导致次程R-CHOP治疗的延迟明显增加(26% vs 16%,p = 0.01)。i-HD-MTX组和EOT组的≥3天和≥7天延迟的比例分别是44% vs 23%和32% vs 15%(p <0.001)。多因素分析提示i-HD-MTX是与R-CHOP延迟唯一的独立危险因素(HR 2.84(95%CI 1.52-5.31),p = 0.001)。观察到19例CNS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8.1个月,CNS复发的3年累积发生率为5.9%,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HR 1.21)。中位随访2.4年,两组之间的无进展生存(PFS)或总生存(OS)无显著差异。毒性方面,i-HD-MTX组的粘膜炎(10% vs 4%,p = 0.001),3级粒缺伴发热(10% vs 2%,p <0.001)和中位住院时间(5天 vs 4天,<0.001)增加。

研究结论:与EOT组对比,i-HD-MTX可导致毒性增加和R-CHOP治疗延迟。如果采用i-HD-MTX的治疗方式,建议安排在R-CHOP治疗的第10天之前。

Abstract S232:CD22抗体药物偶联物IO+R-CVP是不适合R-CHOP的DLBCL患者一线治疗方案选择:一项英国II期随机研究

研究背景:含蒽环类药物的R-CHOP方案在老年或合并心脏疾病的DLBCL患者中使用受限。蒽环类药物的优化可提高此类患者的治疗耐受性,Inotuzumab ozogamicin (IO)是一种由靶向CD22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与蒽环类药物类似物卡奇霉素(calicheamicin)组成的免疫偶联物。既往研究证实了吉西他滨联合R-CVP方案(GR-CVP)对于蒽环类药物不耐受DLBCL患者的疗效。

研究目的:比较IO-R-CVP和GR-CVP一线治疗不适合R-CHOP的DLBC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入组标准包括年龄≥18岁、未经治疗的DLBCL,PS评分0-2、EF降低或其他不宜使用蒽环类药物的合并症。患者随机接收R-CVP方案治疗,联合G(875mg/m2,d1、8(PS=2调整为750mg/m2),可耐受则升至1000mg/m2)或IO(0.8mg/m2,d2),再联合2个疗程利妥昔单抗,并根据IPI、EF和中心分层。主要终点是PFS。

研究结果:G-R-CVP组及IO-R-CVP组分别纳入63例和60例患者,中位年龄79岁,32%的患者EF<50%。安全性方面,G-R-CVP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IO-R-CVP组高,常见的包括3级及以上白细胞减少症(44% vs 13%)、贫血(25% vs10%)、心脏事件(21% vs 6%)和ALT升高(17% vs 3%)。两组的无复发相关死亡率(NRM)无明显差别,但分别达到了24%和25%。有效性方面,两组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58.3%、74.6%,2年PFS率分别为45%、49%,PFS与OS的差异均不显著。但IPI评分3-5分的患者中,IOIO-R-CVP组的PFS高于G-R-CVP组(HR 0.52)。

研究结论:本研究是针对不适合蒽环类药物一线治疗DLBCL患者的第一项随机试验。两组患者无复发相关死亡率NRM均较高,未能证明IO-R-CVP方案获益,但研究提示IO-R-CVP方案是IPI评分3-5分、合并症较多、不适宜蒽环类药物治疗的DLBCL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

Abstract EP1221:DA-EPOCH-R治疗双表达和双打击DLBCL:一项意大利回顾性、多中心研究

研究背景:多达1/3的DLBCL为MYC和BCL2蛋白双表达淋巴瘤(DEL),还有5%~10%的病例涉及MYC和BCL2的染色体重排(DH)。研究显示DA-EPOCH-R可改善IPI 3-5分的DLBCL的PFS,但对DEL患者的效果不详。

研究目的:评估该人群的PFS、OS和CNS复发的累积发生率以及预后因素。

研究方法:123例DEL、DEL-Single Hit(DEL-SH)或DEL-DH的DLBCL患者,接受6个疗程的DA-EPOCH-R治疗。中枢预防方案包括HD-MTX(n = 59,48%)或鞘内注射(n = 64,52%)。

研究结果:中位随访24个月后,83%的患者仍生存,死亡21例(17%)(毒性反应为1例)。只有16%(19/123)通过ASCT在首次临床缓解中得到巩固。2年PFS和OS分别为72%和81%。与其他亚组(88%)相比,DEL-DH的OS明显较差(49%);65岁以上患者的PFS较年轻患者低,但OS无差异;与IPI 3-5分的患者相比,IPI 0-2分的患者PFS和OS明显更好。CNS复发中位发生时间为240天,2年累积发生率为7%。所有中枢神经系统复发均发生在DEL亚组。TP53突变的发生率为12%(13/66),且与预后无关。

研究结论:DA-EPOCH-R是治疗DEL和DEL-SH 的有效方法,但在DEL-DH亚组中观察到较差的结果;CNS复发的累积发生率较低;针对DEL DLBCL,TP53突变的预后作用需要进一步评估。 

Abstract S244:liso-cel二线治疗不适合移植的RR 侵袭性大B细胞NHL:一项关键性研究的结果更新

研究背景:不适合ASCT的复发难治(RR)侵袭性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预后差且无标准治疗方案。Lisocabtagene maraleucel(liso-cel)是抗CD19 CAR-T细胞治疗之一。

研究目的:本研究是一项正在进行的、开放性、2期关键性研究、(NCT03483103),旨在评估liso-cel治疗不适合ASCT的RR侵袭性大B细胞NHL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方法:入组标准包括侵袭性RR DLBCL(de novo或滤泡淋巴瘤转化)、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或滤泡淋巴瘤3B级,既往接受过一线含蒽环类药物及CD20单抗治疗,研究者评定不适合ASCT等。患者在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淋巴细胞去除后2~7天接受Liso-cel(100×106 CAR-T细胞)治疗。主要研究终点是ORR;次要研究终点是不良事件(AE)发生率和完全缓解(CR)率。

研究结果:数据截止期内,25例患者接受liso-cel输注。48% (n=12)为高肿瘤负荷,48%为原发耐药。截止中位随访3.5个月的数据,ORR高达80%,CR率为48%。3级及以上AE的发生率为72%,其中40%为血细胞减少症。20%的患者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但均为1/2级;3例(12%)出现神经毒性(NE),2例为3/4级。20%接受了IL-6受体阻断剂Tocilizumab和/或糖皮质激素治疗。

研究结论:该研究提示对于不适合ASCT的RR侵袭性大B细胞NHL接受liso-cel二线治疗是安全的,其安全性和疗效与在三线治疗中的应用相似(Abramson,ASH 2019#241)。

Abstract S238/ EP1201:Tafasitamab联合来那度胺(L-MIND)对比来那度胺单药(真实世界数据)治疗不适合ASCT的RR DLBCL的比较

研究背景:Tafasitamab (MOR208)是一种靶向CD19的Fc增强型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其联合来那度胺治疗不适合ASCT的RR DLBCL的II期研究(L-MIND)研究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研究目的:比较Tafasitamab+来那度胺(L-MIND研究)与来那度胺单药(真实世界研究,1:1匹配L-MIND队列)治疗不适合ASCT的RR DLBCL疗效(RE-MIND研究,NCT04150328)。

研究方法:入组标准包括既往接受过1-3线的全身治疗、≥1种CD20单抗、不适合ASCT等。根据预先设定的9个基线特征(年龄,阶段,既往疗法的数量,对最后一次既往治疗的难治,原发难治,先前ASCT,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贫血和乳酸脱氢酶升高)1:1匹配出观察性队列患者。主要研究终点是研究者评估的ORR。次要研究指标包括OS和CR。

研究结果:该研究纳入了欧美58个中心的490例来那度胺单药治疗不适合ASCT的RR DLBLC病例,从中1:1匹配76例患者进行对比。Tafasitamab+来那度胺组患者的ORR为67.1%,显著优于来那度胺单药治疗的患者(ORR 34.2%)(HR 3.89,p <0.0001);Tafasitamab+来那度胺组与来那度胺单药组CR率分别为39.5%和11.8%;两组OS同样存在显著差异(HR 0.47)。

另外,本次大会的更新结果(EP1201)显示,独立评审委员会评估tafasitamab与来那度胺联合治疗组ORR为58.8%(47/80),其中CR率 41.3%(33/80);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34.6个月,中位OS为31.6个月,中位PFS为16.2个月。

研究结论:研究表明tafasitamab 联合来那度胺治疗不适合移植的RR DLBCL具有潜在的协同作用,其在ORR、OS及CR显著优于来那度胺单药。 

蔡清清教授点评

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个潜在可治愈的肿瘤,也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目前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样方案的免疫化疗可使50%~60%的患者获得长期生存及临床治愈。而对于IPI≥3分或一些特殊类型的高危DLBCL患者,R-CHOP方案治疗后患者的5年OS率远低于50%。因而,对于初治的DLBCL患者,应采用预后分层治疗策略。目前DLBCL的预后分层因素包括IPI评分、MYC和BCL-2表达、细胞起源、基因突变、基因风险预测模型等。此外,还需考虑的CNS-IPI等。通过预后评估后采用个体化的系统治疗将可显著提高初治DLBCL的治愈率。

本次EHA大会对CNS-IPI高危DLBCL接受HD-MTX治疗的最佳时机进行了探讨,在R-CHOP治疗间隙给予HD-MTX治疗可能导致毒性的增加及治疗延迟,但理论上应尽早给予患者HD-MTX治疗,所以为避免治疗延迟,该研究建议将HD-MTX治疗安排在R-CHOP治疗的第10天之前。而临床实践中,何时给予HD-MTX治疗应基于患者的个体情况及治疗反应个性化执行。对于不适合适应蒽环类药物的初治DLBCL人群,新的免疫偶联药物(IO)虽未能在整体人群中获益,但在IPI高危人群显示出优势,且未增加毒性。针对“双表达”和“双打击”DLBCL患者,意大利回顾性研究提示DA-EPOCH-R是有效的方案,但DEL-DH的人群并未获益,进一步说明DLBCL人群的异质性。虽有研究报道TP53是DLBCL的独立预后因素,但本研究显示TP53并不是DEL DLBCL患者的预后因素,作为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疾病,DLBCL的分层及分群有待进一步精准及细化。

对于复发难治DLBCL的治疗,抗CD19 CAR-T治疗走在其他前列,目前FDA已经批准了抗CD19 CAR-T细胞疗法axi-cel和tiagen 治疗复发/难治大B细胞淋巴瘤的适应症。本次大会上公布的另一种抗CD19 CAR-T治疗liso-cel的关键2期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抗CD19 CAR-T治疗复发/难治DLBCL的疗效及安全性。据此,liso-cel也已向FDA提出治疗复发/难治大B细胞淋巴瘤的上市申请。但是,对于CAR-T治疗的长期疗效和毒性的处理,仍值得临床进一步关注。本次EHA大会公布了一项法国真实世界CAR-T治疗的研究(摘要号EP1211),认为CAR-T细胞的起效较快,但快速复发似乎更高;毒性方面CRS和NE的发生率低于临床试验,可能是由于较早的干预所致,但何时做出适宜的干预仍需要明确。

此外,针对靶向CD19的增强型抗体Tafasitamab联合来那度胺也在复发/难治DLBCL显示出较好的长期疗效。其他新型药物,如Loncastuximab tesirine(CD19抗体偶联药物)、CD20-TCB(与T细胞结合的CD20/CD3双抗)、其他靶点CAR-T治疗(CD22、CD20)、Venetoclax(BCL-2抑制剂)等单药或联合也在复发/难治DLBCL的1期、2期临床研究中显示出疗效和较好耐受性。

综上,作为最常见的淋巴瘤亚型,DLBCL的分层及分群对于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这有赖于更多基础研究及转化研究的突破。更精确的预后判断及分层,尤其是基因分层,有助于一线治疗的精准化,以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原发耐药比例,延长无瘤生存;另外,肿瘤生物学的突破也会给复发难治患者、尤其是不适合ASCT的患者带来更高效、安全的治疗手段。

责任编辑:Amiee
排版编辑:Amiee

                   

患者指南系列丛书,点我领取>>
查看详情

评论
2020年05月28日
王璟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 | 肿瘤内科
赞👍
2020年05月28日
姜育川
葫芦岛市中心医院 | 肿瘤科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
2020年05月27日
董益忠
常州市肿瘤医院 | 肿瘤内科
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