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抗肿瘤生物类似药治疗药物监测药学专家共识》线上发布!关注生物类似药合理应用

2020年05月11日

1.png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0年4月28日,由中国药理学会、中日友好医院发起,中国药理学会CTDM-GP项目组、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主办的“抗肿瘤生物类似药治疗药物监测专家共识线上发布会”成功召开。来自中日友好医院的张相林主任药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沈志祥教授,以及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缪丽燕教授齐聚“云端”,以远程视频会议方式开启《专家共识》线上发布,为广大临床药师和医师在临床真实世界如何开展抗肿瘤生物类似药治疗药物监测(TDM)提供技术指导,以强化抗肿瘤生物类似药在临床中的个体化用药策略,推动安全有效使用。

2.png

会议伊始,主持人缪丽燕教授(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首先致辞,感谢所有通过网络渠道参与本次线上发布会的专家与观众,并对会议流程进行了介绍。在此次会议上,张相林教授发布了国内第一部关于抗肿瘤生物类似药治疗药物监测的专家共识,并对共识制定的背景、意义和内容进行介绍。而沈志祥教授则从临床医生的角度带来生物类似药在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

《抗肿瘤生物类似药治疗药物监测药学专家共识》发布与解读

3.png自2019年2月,国内第一款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至今陆续有4款生物似药在中国上市,处于行业早期。临床对生物类似药的了解,特别是真实世界的认识还比较局限。张相林教授介绍到,生物类似药作为新兴类别的治疗性生物制剂如何确保在临床中有效、安全、经济地使用,如何在真实世界监测其疗效和安全,是否有特殊指标预测其免疫原性等,是医师和药师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基于药物个体化治疗理念,通过治疗药物监测掌握该类药物的治疗作用规律,从药学技术上寻找合理使用的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药学支持,是制定本共识的目的。

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是一门研究个体化药物治疗机制、技术、方法和临床标准,并将研究结果转化应用于临床治疗以达到最大化合理用药的药学临床学科,通过测定患者体内的药物暴露、药理标志物或药效指标,利用定量药理模型,以药物治疗窗为基准,制订适合患者的个体化给药方案。

张相林教授表示,抗肿瘤生物制剂的药动学(PK) 和药效学(PD)个体差异通常很大,不仅受确定肿瘤敏感性的药物靶标的遗传异质性影响,而且受患者的药物遗传背景(如肝药酶 CYP 和药物 ATP 结合与转运蛋白多态性)、患者特征(如治疗依从性) 以及环境因素等的影响。抗肿瘤药生物类似药作为一类新型的特殊药效仿制品,尽管在研发阶段与生物制剂做过对比试验,但在临床应用中既有生物制剂本身的药理复杂性,还存在自身的未知不确定性。因此,在抗肿瘤生物类似药临床应用中,有必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实施个体化药物治疗,以充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证患者最大程度获益。

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肿瘤生物类似药提供药学技术支持,聚焦抗肿瘤生物类似药的治疗药物监测,解决现阶段证据支持基础上面临的临床治疗问题,为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和药师提供参考。共识对抗肿瘤生物类似药治疗药物监测相关问题,如抗肿瘤生物类似药实施TDM是否必要、如何个体化制定抗肿瘤生物类似药监测方案、如何在治疗过程中调整抗肿瘤生物类似药方案、抗肿瘤生物类似药血药浓度的检测方法、是否需要在使用抗肿瘤生物类似药时检测相关基因、抗肿瘤生物类似药相关基因的检测方法、药师在抗肿瘤生物类似药临床治疗中的作用、药师在抗肿瘤生物类似药临床评价中的作用等8大问题进行了证据解读,并给出了17条推荐意见,获得了专家群体明显的强等级推荐。

该共识针对现实的临床问题和需求,尊重既有证据,更积极建立和完善新的证据,推进技术方法、标准支撑,充分体现了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进行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的专业技术服务。据悉,该共识全文5月份将在《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发表。

生物类似药临床实践的问题与思考

4.png面对生物类似药的陆续上市,其在临床实践可能存在的风险是十分值得重视和警惕的。抗肿瘤生物类似药在临床实践可能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才能确保临床医生个体化精准用药?沈志祥教授开篇即对生物类似药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提出思考。生物类似药不同于化学仿制药,存在内在复杂性与外在复杂性,其分子量大,结构复杂多变,对生产环境非常敏感,因而对工艺、配置、储运、给药途径等均有严格要求,无法精确复制,而仅仅是“相似”。

在发布会上,沈志祥教授对生物类似药在临床实践中需要特别关注几个问题——适应证外推、互换、免疫原性和真实世界经验积累进行了详细阐述。

对于生物类似药的适应证外推,欧洲EMA、美国FDA及国内NMPA均有不同的规定,在临床实践中应个案化考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须基于充分的证据支持,谨慎考虑与合理选择。

生物类似药的互换有别于化学药物的替换,在临床实践中,化学药物的替换不需要额外的研究数据如交叉实验验证,而生物类似药的互换则需要额外的研究数据的验证。在临床使用中需要关注原研药与生物类似药互换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①当前仍然缺乏原研药与生物类似药之间转换用药的相关数据。②不存在不同生物类似药之间转换用药的临床数据;③所有生物制剂都存在免疫原性,类似药与原研药之间的细微差别可能造成免疫原性的差异,新上市类似药在这方面的相关经验仍然非常有限;④自动替换会增加生物治疗药物之间的多次转换使用,不利于药物警戒与药品追溯来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鉴于生物类似药上市前简化的临床开发,有效性数据常采用替代指标,安全性数据库(暴露量、暴露时间)有限,很难发现罕见/非预期不良反应,因而生物类似药的临床应用亟待规范的监测,临床、药学需紧密配合,以便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沈志祥教授建议到。 

在短暂的一个小时内,张相林教授、沈志祥教授和缪丽燕教授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报告,对生物类似药治疗药物监测专家共识及抗肿瘤生物类似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有了更多深刻的了解。未来在医院如何落地实施抗肿瘤生物类似药的TDM监测,实施个体化合理用药,是需要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


本次发布会回放地址:治疗药物监测网

http://www.ctdm.org.cn/


专家简历

               
张相林
主任药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原主任
中日友好医院临床试验机构副主任
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CTDM-GP项目负责人
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
中国药师协会(治疗药物监测药师分会)主任委员
北京药师协会(治疗药物监测药师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医药知识管理专项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药事质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主编、《实用药学与临床》杂志副主编、《中南药学》杂志副主编、《中国药学杂志》编委、《药物分析杂志》编委

               
沈志祥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前主任
中华医学会全国血液病学会前主任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副总主编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多种杂志编委
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上海市医疗成果二等奖

               
缪丽燕
教授、主任药师、博士生导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
苏州大学药物研究与转化交叉研究所所长
国家卫计委及江苏省临床药学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
江苏省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
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委员,中国药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责任编辑:Ella
排版编辑:Casso



评论
2020年05月15日
董德操
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习了
2020年05月14日
龚平
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学习了
2020年05月13日
张歌
广东祈福医院 | 肿瘤内科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