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林根教授为您讲述“肺腺鳞癌的基因组起源及EGFR-TKI治疗效果”研究背后的故事

2020年03月24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近期,由福建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临床科研团队林根、力超为共同第一作者、香港中文大学莫树锦教授为通讯作者、福建省肿瘤医院二级主任医师黄诚教授为资深作者(Senior author)完成的肺腺鳞癌相关研究“Genomic Origin and EGFR-TKI Treatments of Pulmonary Adenosquamous Carcinoma”在Annals of Oncology杂志在线发表(2019年影响因子:14.196),引起专家学者广泛关注。近日【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到林根教授,为我们答疑解惑的同时,讲述研究背后的故事。

               
林根 教授 医学博士

福建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青年委员会委员  
CSCO患者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CSCO神经系统肿瘤专业委员常务委员
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委员
CSWOG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
福建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青委会主任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青委会主任委员  
JCO审稿专家、JCO肺癌中文版编委会委员;主持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及省部级课题;以第一作者和/或通讯作者在Annals of Oncology、JTO等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

近期“肺腺鳞癌的基因组起源及EGFR-TKI治疗效果”一文正式在Annals of Oncology杂志发表,能否请您首先介绍下开展这项研究的初衷?

林根教授:免疫治疗起步之初,在香港中文大学莫树锦教授和福建省肿瘤医院黄诚教授的指导下,我们团队对200多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了22C3-PD-L1表达的检测,其中包括个别腺鳞癌患者。在检测结果中,我们发现腺鳞癌患者腺癌成分和鳞癌成分的PD-L1表达具有明显差别,往往鳞癌成分有PD-L1表达,而腺癌成分无表达。通过增加腺鳞癌样本量,我们再次观察到这一规律。

一个问题自然而然产生了,是什么原因导致腺癌成分和鳞癌成分的PD-L1差异性表达? 所以这篇文章的初衷是这个。我们就将腺鳞癌中腺癌成分和鳞癌成分进行显微切割,再进行基因组学、免疫微环境等方面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针对发现的问题,调整研究方向,补充研究内容,最终在发表的文章中呈现出三个部分的研究内容。其实最早仅仅是第一部分研究,是通过基因组学分析发现肺腺鳞癌为单克隆起源,为了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引入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第二部分将腺鳞癌的基因图谱与单纯腺癌、单纯鳞癌的基因图谱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最后一部分,为了排除样本选择偏倚等所带来的影响,通过全国多中心的回顾性研究,证实EGFR-TKIs对晚期EGFR突变阳性晚期肺腺鳞癌具有良好疗效。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断去佐证研究的发现,这便是本项研究背后的故事。

本项研究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对于临床实践有怎样的意义?

林根教授:根据WHO肺癌病理分类,肿瘤必须含有至少10%的腺癌或鳞癌成分时才能诊断为腺鳞癌,因此需要手术的肿瘤标本来进行病理学的确诊,从这个定义角度,穿刺活检标本是无法诊断肺腺鳞癌的。在治疗方面,由于腺鳞癌比较少见,因此目前的治疗方案缺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在临床实践中是按腺癌来处理,还是按鳞癌,亦或是兼具两者,其实并没有非常好的标准,临床医生对此也比较困惑。

过往肺腺鳞癌克隆起源并未完全明确,很早期的病理学研究发现,腺鳞癌早期腺癌成分和鳞癌成分是完全分开的,只有肿瘤长大到一定程度才发现互相的碰撞,形成为碰撞癌。随着分子生物学及检测技术的发展,基于单个或少量基因的小样本研究结果发现,腺癌成分与鳞癌成分可能共有EGFR或KRSA突变,提示腺鳞癌可能是单克隆起源。但这部分研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部分研究未进行腺癌成分和鳞癌成分的显微切割,因此存在标本污染问题,无法进行深入的探索;第二,腺鳞癌未经免疫组化验证诊断,我们知道有时低分化腺癌容易在病理上误诊为鳞癌。因此在开展本项研究之初,我们制定了严格的入组标准,通过显微切割来进行基因图谱的分析。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腺鳞癌不论腺癌成分还是鳞癌成分,均为单克隆起源,同时中国肺腺鳞癌是以EGFR、TP53基因高频突变并伴有明显分支演化、异质性明显的一类肿瘤。同时通过与腺癌和鳞癌基因图谱的对比,我们推测腺鳞癌可能起源于腺癌,鳞癌成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起源于基底细胞的鳞癌,很可能是由腺癌成分转分化而来。这其中的依据包括:第一,腺鳞癌为单克隆起源;第二,腺鳞癌的基因图谱与腺癌高度相似,即便鳞癌成分同样如此;第三,腺鳞癌存在高频的EGFR基因突变。另一方面,通过回顾性研究,我们发现EGFR-TKIs对EGFR基因突变阳性肺腺鳞癌的疗效与EGFR突变阳性腺癌没有本质区别。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对于临床实践中肺腺鳞癌的诊疗,可能需要常规进行基因检测,对于EGFR突变阳性的患者,EGFR-TKI能够作为晚期肺腺鳞癌的一线治疗手段。此外,研究的成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挑战以往我们对于肺鳞癌的观念。我们认为肺腺鳞癌为单克隆起源,可能起源于腺癌,不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病理亚型,很可能是腺癌的一个分支。因此WHO关于腺鳞癌的定义(肿瘤必须含有至少10%的腺癌或鳞癌成分时才能诊断为腺鳞癌)可能不太恰当,未来可能通过小的标本同样可以去诊断肺腺鳞癌。通过本项研究,我个人觉得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临床转化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改变临床诊疗策略,改变对以往疾病的认识,这是我所希望看到的,也是开展临床转化研究的初衷。

基于此研究结果,是否肺腺鳞癌的首选化疗方案为培美曲塞而非紫杉醇类?

林根教授:其实我们的研究目前是解决了“同”的问题,即肺腺鳞癌与肺腺癌具有相同的一面。虽然肺腺鳞癌很可能起源于腺癌,但与单纯腺癌有怎样的不同的一面,即异质性,这仍需要我们去回答,我们目前只是回答了它们之间相同的一面。因此对于化疗方案如何选择,我们目前还没办法回答。当然我们也期待开展回顾性的研究,用不同化疗方案进行疗效的比较。

在本次发表的文章中,我们也探索了EGFR-TKI对EGFR突变阳性肺腺鳞癌的疗效,我们将患者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腺癌为主型,即腺癌成分占比≥60%;第二类是鳞癌为主型,鳞癌成分≥60%;第三类是两种成分比较均衡。但研究发现,三类患者接受EGFR-TKI治疗后的生存获益没有统计学差异,这其中的原因可能与研究样本量有关。在总共的517例肺腺鳞癌样本中,只有129例患者接受EGFR-TKI治疗,本身样本量偏少,同时还要分成三个亚组,因此样本量受限。虽然没有看到统计学差异,但在点值估计上,腺癌成分为主患者的中位PFS要略优于鳞癌成分为主患者。整体而言,肺腺鳞癌与单纯腺癌到底具有怎样的差异,仍需要我们去进行探索。

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能否请您谈谈未来在肺腺鳞癌研究上的探索方向和重点?

林根教授:随着研究的开展,其产生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去深入挖掘其中的内在核心。首先,目前根据各种证据,我们推测肺腺鳞癌很可能来源于腺癌,并且存在腺-鳞癌转化的情况,但我们仍需要拿出更多实际的证据,比如说能否直接观察到腺癌向鳞癌转化,以及研究这种转化的发生机制,从而挖掘出潜在的干预手段,或者是在更深层次明白肺腺鳞癌起源的发生,因此这是未来需要探索的方向。

第二方面,我们完成的肺腺鳞癌基因图谱,只包含1021个目的基因的测序,但实际上肿瘤基因图谱应该更加完整,需要从蛋白质层面、DNA层面、RNA层面、表观遗传学层面进行多方位的考察。我们也正在与香港中文大学团队一起深入合作,将研究继续开展下去,更加全面的观察肺腺鳞癌的基因组学改变。

第三方面,临床上循证医学的证据级别是有不同差别的。我们所开展的517例肺腺鳞癌患者的回顾性研究,虽然是我们目前已知的最大样本量的回顾性研究,也证实了EGFR-TKI的疗效,但毕竟只是回顾性研究,因此我们正在准备开展EGFR-TKI治疗EGFR突变阳性肺腺鳞癌的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证实EGFR-TKI能否成为这部分患者的一线首选治疗方案,从而推动腺鳞癌的临床治疗。

第三方面,在研究之初,我们发现,腺癌成分和鳞癌成分,其PD-L1表达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因此也开展肺腺鳞癌免疫微环境异质性的研究工作。目前我们也与国内部分顶尖的医学研究机构合作,期待能够把腺鳞癌免疫微环境,以及免疫微环境的异质性本质特征能够揭示得更为清楚。上述也是我们后续正在开展的一些工作,希望能够取得一定成果,也希望大家能够给予关注。

责任编辑:Zack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Q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