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肿瘤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

2019年12月27日
作者:李苏宜 
来源: 肿瘤代谢营养治疗

人体肠道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的适宜环境,微生物为人体提供必需微量元素。参与物质能量代谢及免疫能力的塑造和调节。肠道微生态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助宿主消化营养物质,产生组织细胞新陈代谢和凝血所必需的维生素。通过自身表面抗原,借助宿主免疫系统形成屏障效应对抗病原微生物。微生物群不仅在局部肠道免疫系统中起作用,而且在全身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有的肿瘤发生与感染相关,即炎症促使某些肿瘤发生。肠道细菌的某些变化影响着肿瘤患者对某些抗肿瘤药物的反应性。那么,是否存在通过调整肠道微生物群落来预防肿瘤发生,或改善抗肿瘤药物疗效的可能性呢?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首次将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发病联系了起来,并且还发现了其它可能与肿瘤发生或进展相关的细菌。目前认为微生物引发恶性肿瘤的机制,在机体炎症反应被激活和黏液层被破坏的情况下,病原体微生物入侵营造促肿瘤生长的环境,或增加细胞抗药性促肿瘤细胞生存。许多化疗药物诸如5氟尿嘧啶、伊立替康和环磷酰胺等均可破坏肠道黏液层,肠道细菌进入淋巴结和脾脏,激活特定的免疫细胞。饮食、药物和肿瘤疾病都会破坏体内共生的微生物,而人们对人体微生物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对其影响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机制更是知之甚少。不同人的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差异除了饮食习惯和生活环境外,与人的基因构成也有关。不过,目前仍不清楚机体和微生物之间的共进化关系。

 

随着“现代化饮食”模式的普及,人们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正在急速减少,并且呈现出微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间隔时间缩短,变化不规则等特点。肿瘤临床经常会用到的抗生素对肿瘤患者体内正常肠道微生物有负面影响,抗生素并不能“精准”地杀死病原微生物,还会杀死一些肠道共生微生物,这无疑是对肿瘤患者肠道微生物屏障作用的最大破坏。人体肠道共生微生物通过产生防御素、短链脂肪酸和胆汁酸盐等物质刺激免疫激活,产生的代谢物质间接帮助宿主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且通过自身产生的营养物质和细菌素等防御物质直接作用于病原菌。研究发现,利用抗生素使小鼠体内微生物组紊乱,就能够导致其糖代谢的紊乱发生。而这些代谢紊乱还与肝脏分泌胆汁的能力也息息相关。益生菌在帮助重建和增强肠道菌群抵抗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减少医疗过程中引起的感染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大约接近20%的肿瘤患者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变化,因受到肿瘤临床使用的各种药物,和肿瘤患者排便频率、营养状况、 进食状况和饮食习惯的影响而造成。其中对肠道微生物变化影响较为显著的药物是肿瘤内科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抗生素、化疗药、渗透性泻药、雌激素、抗抑郁药等。需要说明的是,既往长期大量吸烟史导致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的改变。摄入高能量、高脂奶并进食高含量的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方式与低丰度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相关。

 

“粪菌移植”技术现在已经较为广泛的用于溃疡性结肠炎、习惯性便秘等的治疗。不过,研究者对移植后的供体菌群和受体菌群的相对变化却知之甚少。一些初步的临床研究认为,“粪菌移植”技术能够显著改变个体肠道微生物组成,使其多样性有所增加。“粪菌移植”后机体肠道大部分的微生物是供体和受体共有的细菌,约20%菌种水平发生了变化。供者特异性微生物种的相当部分,在移植后的肠腔内至少存在3个月以上。移植后供体的菌群与受体能友好共生。我们近期的初期探索发现,肿瘤重度营养不良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发生了显著的改变。由于健康的人体肠道微生态与肿瘤患者营养代谢、免疫系统功能、抗肿瘤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均有关联,因而推断,出于重塑肿瘤患者肠道微生态多样性,以提升患者免疫力、改善营养代谢状况、提升抗肿瘤药物治疗功效等目的,在肿瘤内科临床对重度营养不良患者审慎实施“粪菌移植”技术的必要性可能存在。肿瘤内科临床需要一个完善严谨质控体系保障下的“粪菌移植”技术的安全实施。

 本文作者

               
李苏宜
临床医学教授,肿瘤内科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化疗科副主任
肿瘤营养与代谢治疗科主任(西区)
临床营养科主任(西区)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营养学会肿瘤营养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肠外与肠内营养分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安徽省医学会肠外与肠内营养分会侯任主委
安徽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
安徽省健康产业促进会肿瘤康复产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评论
2019年12月30日
鲁约
请问肿瘤边界模糊是良性可能性大还是恶性可能性大。
2019年12月29日
李孝楼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 | 肿瘤内科
谢谢
2019年12月28日
邵丽娟
其他 | 销售部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