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19ASH对话大咖】吴德沛教授:新型BTK抑制剂奥布替尼为B细胞淋巴瘤带来更好的选择

2019年12月27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的出现为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奥布替尼(Orelabrutinib;ICP-022)是由国内诺诚建华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BTK抑制剂,其治疗套细胞淋巴瘤(MC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细胞淋巴瘤(CLL/SLL)的临床试验结果在本次ASH上分别以口头报道和壁报的形式公布。会议期间,【肿瘤资讯】特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吴德沛教授围绕奥布替尼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最新进展进行了采访,详情如下。

               
吴德沛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内科教研室主任  
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副所长
苏州大学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所所长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江苏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首届中国名医联盟理事
第十八届吴杨奖获奖者
全国政协委员

wu.jpg

吴德沛教授ASH现场采访

本次ASH期间公布的奥布替尼治疗B细胞淋巴瘤临床研究情况

吴德沛教授:此次ASH会议公布了奥布替尼在复发/难治性MCL和复发/难治性CLL/SLL中的研究结果。研究数据显示,奥布替尼对于MCL患者,基于CT评估的总体有效率(ORR)达到85.9%,其中完全缓解(CR)率为27.3%,部分缓解(PR)率为58.6%;在CLL/SLL中,ORR达88.8%,在伴染色体17p缺失的患者中,ORR接近100%。另外,数据显示奥布替尼的脱靶效应也低于第一代BTK抑制剂,因此出血、腹泻、房颤等毒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减少,且截至目前,研究中没有患者出现3级及以上房颤。

BTK抑制剂的特点与奥布替尼的临床应用前景   

吴德沛教授:BTK抑制剂的出现为B细胞淋巴瘤治疗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其应用范围很广,包括CLL/SLL、MCL、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滤泡淋巴瘤(FL)等适应证,并且疗效较过去更好,毒副反应也更少。令人欣喜的是,我国新型BTK抑制剂奥布替尼针对复发/难治性CLL/SLL患者的新药上市申请目前已被国家药监局受理,估计在不久的将来就能获批上市。

另外,奥布替尼在美国也正在开展多项临床试验,疾病领域包括边缘区淋巴瘤(MZL)、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WM、CLL/SLL、MCL等,相信不久后也会产生更多关于疗效及安全性的数据。我们相信包括奥布替尼在内的中国创新型药物未来会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淋巴瘤领域中国创新性成果

吴德沛教授:与其它领域一样,中国在淋巴瘤领域的创新情况由过去的跟跑、并跑到现在某些方面的领跑。尤其在BTK抑制剂领域,我国发展迅速,近几年研发的新型BTK抑制剂在疗效和副作用等方面均显现出优势,也逐渐超越国外的BTK抑制剂。因此,非常期待我国有更多自主研发的BTK抑制剂能早日上市惠及患者。另外,我国在CAR-T细胞治疗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目前已有许多临床试验在各大医学中心开展,临床研究的数量已超过美国,并且我们得到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面的数据也不亚于国外研究数据,这些都是令我们欣喜的成果。

评论
2020年01月01日
李海志
常州市中医院 | 乳腺外科
希望在以后临床工作中多总结相关使用经验。
2019年12月30日
姜育川
葫芦岛市中心医院 | 肿瘤科
淋巴瘤治疗的新希望
2019年12月29日
颜昕
漳州市医院 | 大肠外科
淋巴瘤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