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章真教授专访:精准分层、有效配合,打好抗癌“组合拳”

2019年12月13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局部晚期直肠癌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放疗作为直肠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如何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能?肿瘤类器官技术对于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有何影响?欣逢2019上海市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专科分会学术年会于12月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召开,会议期间【肿瘤资讯】有幸邀请到本次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章真教授分享直肠癌精准治疗的进展。

               
章真
教授

中华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分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放疗学组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治疗分会 副主委
上海市医学会放疗专业委员会侯任主委
上海市放疗质控中心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营养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上海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委员
中国肿瘤治疗指南(CNCCN)胃癌治疗规范专家组成员
中国肿瘤治疗指南(CNCCN)直肠癌治疗规范专家组成员
美国NCI直肠癌工作小组成员
美国临床肿瘤治疗协会(ASCO)科学委员会委员

个性化治疗,提高器官保留率

章真教授:局部晚期直肠癌,主要指T3、T4淋巴结阳性的直肠癌。这类患者的标准治疗模式主要为术前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再加上术后的辅助化疗。随着对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认识不断深入,临床上对于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的分层也更加精准化。根据复发危险程度,可进一步将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分成低复发,中度复发和高复发患者,再进行个性化治疗。比如T3的直肠癌异质性比较大,现在对于T3A-T3B的直肠癌,临床上也可以进行直接的手术,然后根据手术的情况决定后续的治疗。近年来,放疗、影像、化疗、手术等方面不断进步,整体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也都在进展。而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我们的治疗目标也从单一地追求减少局部复发,局部控制,转变为一个组合的目标,包括降低局部复发,提高器官保留率以及提高整体生存率。在这一过程中,放疗对于器官保留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治疗手段有效配合,打好抗癌“组合拳”

章真教授:目前对于直肠癌的治疗,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将手术、放疗、化疗的特长和优点有机地组合起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就近几年的进展而言我们可以看到,直肠癌治疗的目的首先发生了转变。现在的治疗目标包括保留器官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远处转移。在这一方面的话,放疗的进展主要是着眼于通过与手术和化疗配合,使得部分患者的器官得以保留。其次,强化治疗的应用也为直肠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转机。在这几年的进展中,强化治疗更多地应用在新辅助治疗,包括同期放化疗。举例来说,在我们中心研究的放化疗同期联合CPT-11的CinClare研究中,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率达到30%。对于短程放疗,新辅助治疗阶段后续联合强化化疗也同样能够提高pCR率。此外,在肿瘤退缩非常好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等待观察的治疗策略。International Watch & Wait Database(IWWD)相关报道表明,等待观察是一个有效的治疗策略,但是患者的局部复发率相对较高,达到25%至27%,而且复发大多是腔内复发。这就促使我们思考,局部切除能否做到既保留器官,又能降低局部复发率?

对此,法国的学者做了相关研究,他们发现,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退缩好的患者接受局部切除或者接受根治术,五年的长期随访结果提示患者总体无病生存期(DFS)是相类似的,这样一项临床研究结果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目前,辽宁的张睿教授也在开展相类似的多中心研究,其结果可能会为我们如何更好地打好直肠癌治疗的“组合拳”提供参考依据。

肿瘤类器官具有预测新辅助疗效的潜能

章真教授:在临床研究中,我们一直在寻找能够指导新辅助放化疗的有效手段。目前直肠癌的后续治疗虽然有很多策略,但是这些策略都是在新辅助治疗以后,根据患者肿瘤的退缩反应来决定后续的治疗方案。目前并没有理想的方法在前期帮助指导整体的治疗决策。

从新辅助放化疗确立地位开始,临床专家都在进行分子层面研究,希望从分子层面通过基因或生物标志物来指导治疗策略。但遗憾的是,这么多年来,虽然有很多的基因panel不断被报道,但不同panel之间重叠性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找到最贴近临床、用于揭示临床生物靶标的工具成为了我们的研究重点,而类器官这项技术提供了这种可能。

类器官技术最初主要用于器官发生发展方面的研究,也化疗疗效有一定的预测性。近期,我们和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的华国强教授合作,一起探究肿瘤类器官对于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的预测作用,结果也是非常令人满意的,相关研究结果已经在线发表在Cell Stem Cell上。在这项研究中,首先我们建立了类器官的直肠癌生物样本库,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药物与放疗单独治疗与联合治疗的疗效预测,发现类器官的研究结果和临床结果的一致性吻合度很高。后续,我们将进一步扩大临床研究,应用类器官这一平台,进行一些放疗敏感性和放疗抵抗性机制的研究。在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中一直存在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对于放化疗后存在肿瘤抵抗的患者,还可有手术标本可供我们做放疗抵抗性的研究,但pCR患者放疗后肿瘤完全退缩,手术时已无肿瘤标本可供我们进行机制性研究,此时类器官技术就可以给我们提供研究的平台。就后续的应用而言,类器官技术既可以帮助我们做和临床相近的伴随诊断,也可以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机制提供方法。相信类器官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


评论
2019年12月14日
林淑君
漳州市医院 | 肿瘤外科
学习
2019年12月14日
王根彩
丰县人民医院 | 肿瘤外科
肿瘤的治疗提倡综合及最优化治疗
2019年12月14日
谭兴超
岳池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