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19ASH对话大咖】李志铭教授:新型BTK抑制剂奥布替尼为MCL患者带来新选择

2019年12月15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19年12月7日,第61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在美国奥兰多隆盛大开幕。本次ASH大会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团队报道了新型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奥布替尼(ICP-022)在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中的2期临床研究结果。会议现场,【肿瘤资讯】特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李志铭教授对奥布替尼这一新型BTK抑制剂在MCL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了采访,详情如下。

               
李志铭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主任医师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靶向与个体化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李志铭教授:奥布替尼是由我国创新企业诺诚健华自主开发的一种新型、强效的BTK抑制剂。奥布替尼对BTK的抑制作用较强,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其对BTK的抑制可持续24小时,占有率接近100%,这是更强于其他BTK抑制剂的特点。

本次ASH会议公布了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牵头的奥布替尼单药治疗复发/难治性MCL的临床研究结果,该研究由包括我们中心在内的多中心参与。该研究随访10.5个月,基于CT由独立评审委员会(IRC)评估的总体有效率(ORR)达到85.9%,完全缓解(CR)率为27.3%,PET/CT评估的完全缓解(CR)率达到53.6%。另外,中位无进展生存(PFS)和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都尚未达到,这都是非常好的数据。

安全性方面,BTK抑制剂总体比较安全,但也存在一些特殊的毒性如心脏毒性、出血风险等。而从奥布替尼的这项研究可以看出,这两个毒性事件的发生率很低,最常见的毒性事件包括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呼吸道感染及皮疹,但未出现3级以上的房颤;这一结果说明奥布替尼克服了以前BTK抑制剂存在的毒性。虽然目前还没有进行同类药物之间的头对头研究,但就目前单臂的研究结果显示,奥布替尼的ORR、CR率、DOR和PFS数据都很好,是一个非常有疗效、有特点的药物,而且它的安全性也比其它BTK抑制剂更好。因此,我们期待该药物能更快地上市,惠及更多的患者。

   

评论
2019年12月16日
裴波
乌海市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学习了
2019年12月16日
韩丙立
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学习了
2019年12月16日
董益忠
常州市肿瘤医院 | 肿瘤内科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