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第四届肿瘤精准诊疗论坛】陈克能教授:精准划分最佳获益人群,EMERGING与ADJUVANT研究带来更多思路

2019年11月22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19年11月8日,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国家癌症中心第四届肿瘤精准诊疗论坛,本次论坛由中国癌症基金会、北京肿瘤学会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承办。【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陈克能教授就EMERGING与ADJUVANT研究进行解读,探讨EGFR-TKI在肺癌术前新辅助治疗和术后辅助治疗的未来发展前景。

               
陈克能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科
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纵隔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CSCO纵隔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与营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委会委员
CSCO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模拟医学部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美国胸心血管外科学会AATS Board;
active member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oracic Surgery,AATS)
英国皇家外科学院Fellow (Fellow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中国肺癌杂志》副主编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副主编
《 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编委
Journal of Thoraciccardiovuscular Surgery (JTCVS)编委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等杂志编委

CTONG1103/EMERGING研究为精准治疗带来更多思路

陈克能教授:我们常根据肿瘤负荷将肺癌分为早期肺癌、局部晚期肺癌和晚期肺癌,进而根据不同分期,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例如,对于早期肺癌采用局部治疗,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针对晚期肺癌以全身治疗为主,根据适合人群选择采用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化疗等方法。而居于早期肺癌和晚期肺癌之间的局部晚期肺癌,一直是备受大家关注的焦点。因为通过不同的治疗组合,有可能将局部晚期肺癌降期或消除隐匿性微小转移灶,从而获得更多治愈的机会,所以就出现了所谓的局部治疗前后的全身治疗,即术前诱导治疗抑或术后辅助治疗。传统观念中的术前诱导治疗,包括诱放导化疗和诱导放疗。而随着现代对肺癌发病机制的了解不断积累,对肺癌驱动基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部分可能获益的人群,我们尝试着进行诱导靶向治疗,这便是CTONG1103/EMERGING研究的背景。

CTONG1103/EMERGING研究由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吴一龙教授及钟文昭教授领衔,旨在评估EGFR-TKI(厄洛替尼)对比传统化疗方案(GC:吉西他滨+顺铂)术前诱导治疗EGFR敏感突变的IIIA(N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其研究结果在2018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上首次公布,2019年6月于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在线发表。该研究数据显示,客观缓解率(ORR)与无进展生存期(PFS)方面,EGFR-TKI诱导靶向治疗均优于传统的GC化疗方案。鉴于随访时间尚短,目前CTONG1103/EMERGING研究的总生存期(OS)数据尚未公布。如何理解这些研究结果呢?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解读:

第一个方面,CTONG1103/EMERGING研究使得局部晚期肺癌多了一种诱导治疗模式,使得靶向治疗由晚期向早期肺癌过渡的过程中推进了一步。而既往诱导全身治疗仅仅依靠化疗,如GC方案、TP方案、NC方案等。

第二个方面,EGFR基因阳性的适合人群又多了一种精准治疗选择。在全身治疗中,找到适合的人群进行精准治疗很关键。通过肿瘤标志物筛查,对适合人群找到各自适合的治疗方法,对适合靶向治疗的患者实施诱导靶向治疗,适合化疗的患者进行诱导化疗,而将来还可以尝试对合适免疫治疗的患者进行诱导免疫治疗,使原来的诱导化疗过渡到精准的诱导治疗,即根据不同驱动基因阳性的患者采取不同的靶向治疗,对免疫治疗有效的人群采取免疫治疗。我们期待局部晚期肺癌患者经过精准诱导治疗后会有更好的疗效。

筛选关键肿瘤标志物,构建精准治疗方案

陈克能教授:在每一个临床试验背后都有很多故事,第一个叫做主要研究目的,而后是次要研究目的。在临床设计之初,主要研究目的是首要工作,但在试验进行中随着数据的收集,如临床信息、遗传病理数据等,会派生出与主要研究目的相关的一些后续分析。在吴一龙教授团队领衔的ADJUVANT研究中,就对患者的基线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二代测序(NGS)并且通过综合数据分析,筛选出与不同的辅助治疗方案疗效相关的关键肿瘤标志物,构建了MEDUSA综合评分模型,为不同辅助治疗方案的最佳获益人群提供预测。

其实,是对于肺癌分型的进一步划分。在20世纪60年代仅分为非小细胞肺癌与小细胞肺癌两大类型,其依据主要是病理学和形态学特征,同时这两类患者的治疗与预后也大为不同。而后随着一些治疗药物的问世,又分成鳞癌与腺癌,由治疗策略决定疾病分类。现在,除了形态学上的分类以外,随着我们对分子生物学的了解,发现形态学相同的患者,由于基因突变类型不一样,治疗效果也会不一样。将来无论是预测治疗效果,还是预测患者的预后,我们都需要通过肿瘤标志物的筛查,将肺癌更精准地划分成不同的分子类型,以采取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策略,让患者在更大程度上受益。


评论
2021年03月19日
司瑞丽
济宁肿瘤医院 | 肿瘤科
学习
2019年11月23日
刘杰
丹东市第一医院 | 肿瘤内科
学习
2019年11月23日
刘海燕
丹东市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