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8—10日,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白血病·淋巴瘤学术会议(CSH)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协办。本次会议盛邀国内外著名学者围绕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治疗等相关内容进行了专题报告,同时设立了继续教育讲座,组织与会同道进行论文交流。在全体大会专场,多位血液学大咖纷纷登台,围绕当前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或话题展开了精彩的主题分享,内容丰富前沿。【肿瘤资讯】特将全体大会的报道整理如下,以餮读者。
开幕式致辞
大会伊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刘启发教授作为本次会议主要承办方致欢迎辞,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吴德沛教授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王建祥教授分别发表讲话,肯定了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不断做出的成绩,特别指出此次会议将发布3项国际临床研究重要结果,三位教授最后对此次会议上的学术讲座、学术汇报,学术进步、学术发展充满期待。
刘启发教授(上)、王建祥教授(左下)、吴德沛教授(右下)致辞
医学、科学、哲学碰撞出未来治疗新思路
全体大会共分为4部分。
全体大会1
本专场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沈志祥教授以及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共同担任主持。
主持人:沈志祥教授和吴德沛教授
第一位讲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赵教授代表陈赛娟院士围绕 “白血病靶向治疗和大数据”进行全面讲解和未来展望。白血病为肿瘤研究的代表,从发病机制到精准医学转化一直处于引导肿瘤治疗变革前沿,但白血病大数据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急迫建设集临床数据、标本库和各种组学为一体的白血病大数据库,将系统生物医学的理念深入至白血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研究中,同时将白血病相关数据的互联融合,开放共享,进而推动我国白血病诊治水平的进步,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作出贡献。
赵维莅教授
随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程涛教授针对“ 造血干细胞与白血病演进”这一讲题进行了精彩介绍。程教授重点强调了利用高通量单细胞RNA测序方法建立稳态造血下造血细胞转录表达谱,为研究造血细胞的改变在单细胞水平提供了监测体系,并且此技术打开了移植后早期细胞变造血再生的“黑匣子”。程教授提出,未来通过数据与科学的结合、临床数据与基因数据的融合实现研究和转化的闭环转换,以及通过微观到宏观的数据整合开辟出一条临床治疗新路径。
程涛教授
Leukemia杂志主编Robert Peter Gale教授关于“Who with AML should have a transplant in 1st remission? Are MRD and mutation analyses the answer? ”进行了精彩演讲。与前两位讲者大局视野的大数据工作展示不同,Robert教授倡导听众进行哲学思考。他提出预后因子不代表预测因子,在治疗前预后判断相对容易而治疗后的预后判断难度增加,MRD阳性或阴性目前对移植是否可缓解仍无很好的预测意义等有价值的思考。最后,Robert教授强调医学是一项集不确定性与可能性为一体的艺术,医生在医疗抉择时需要学会与不确定性相处,引领听众对目前AML的治疗在更高层次中反思。
Robert Peter Gale教授
全体大会2
本专场由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邵宗鸿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教授共同担任主持。
主持人:邵宗鸿教授和胡豫教授
首先,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李建勇教授围绕“B细胞血液肿瘤的靶向治疗”这一讲题展开介绍。李教授详细梳理了小分子药物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套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边缘区淋巴瘤等疾病中的临床研究进展,强调了药物使用应遵循治疗指南,在获益与毒性之间权衡利弊。最后,李教授讲到“无化疗”治疗已经到来,CAR-T(包括联合新药)是难治患者的一种合理选择。
李建勇教授
随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的肖志坚教授对“中国MPN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介绍。肖教授指出,中国患者在CALR基因突变中以2型为主,多见+8染色体异常,MLF1IP基因在疾病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肖教授介绍了血液学研究所总结的DIPSS-chinese危险因素分组,该系统是基于临床实验室病理的积分系统。基因突变改变了现有诊断标准,利用预后积分系统有利于对患者进行更加精准的治疗。随后,肖教授详细介绍了新药芦可替尼在骨髓纤维化中的应用及相关进展,在场参会者收获颇丰。
肖志坚教授
接着,日本福井大学血液科的Naoko Hosono教授汇报了最新ADMIRAL全球3期随机临床研究结果——Gilteritinib Significantly Prolongs Overall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FLT3-Mutated (FLT3mut+) Relapsed/Refractory (R/R)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 Results From the Phase 3 ADMIRAL Trial)。Gilteritinib+造血干细胞移植+Gilteritinib治疗与挽救性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对比,中位总生存(OS)分别是9.3个月和5.5个月、CR/CRh分别为34%和15%。安全性分析显示,血象抑制较挽救性化疗低。 Hosono教授总结到,与肠外挽救性化疗相比,单独使用口服Gilteritinib可改善FLT3mut+难治复发性AML患者的应答率和生存期。与挽救性化疗相比,Gilteritinib一般在治疗首30天中呈现较低毒性,促进了门诊用药。另外,Gilteritinib使更多患者可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总之,ADMIRAL研究结果具有改变治疗实践的重大意义。
Naoko Hosono教授
全体大会3
本专场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开彦教授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周道斌教授共同担任主持。
主持人:刘开彦教授和周道斌教授
首先,来自梅奥诊疗中心血液内科的Shaji Kumar教授带来了“多发性骨髓瘤的热点与挑战”主题演讲,梳理了近年来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研究进展并提出新的临床问题。比如,是否可以用MRD指标改变骨髓瘤的治疗策略?目前答案是仍缺少数据支持可以因为MRD阴性停止治疗或给予MRD阳性患者额外治疗。对于高危组患者是否区别治疗?Kumar教授指出初始治疗反应对生物恶性程度具有很好的定义作用,目前三药联合方案优于两药联合,选择药物时需将肿瘤患者状态、年龄和伴随疾病考虑其中等。总之,Kumar教授传达了很多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座者受益匪浅。
Shaji Kumar教授
随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刘启发教授结合自身的诊治经验以及南方医院优异的治疗成绩,针对“基于AML遗传学和动态MRD的治疗分层”这一讲题进行了详尽的阐释,主要内容包括AML精准诊治现状、遗传学/MRD治疗分层、移植在AML中的应用地位等方面。刘教授提出,在AML整体治疗中,以遗传学/MFC为基础的精准诊断分层体系,以规范化诊疗路径为核心,以MRD动态监测驱动精准治疗,进而实现个体化治疗,提高患者疗效。
刘启发教授
最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邱录贵教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转化研究”发表演讲,总结了天津血研所在多发性骨髓瘤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果。邱教授提出克隆异质性及克隆演变的监测、免疫微环境异常正成为骨髓瘤治疗策略的研究方向。另外,邱教授表示,中国目前共有153项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试验,1万多患者已经入组,后续将围绕临床、实验室两条主线继续讲好我们自己的骨髓瘤故事。
邱录贵教授
全体大会4
本专场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李军民教授和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张连生教授共同担任主持。
主持人:李军民教授和张连生教授
首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黄河教授针对“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这一主题展开介绍。黄教授回顾了靶向CD19 CAR-T的应用进展。最新随访数据显示,CD19 CAR-T治疗白血病的CR率达80%以上,但MRD阳性者5年生存率20%~30%,MRD阴性者5年生存率为30%~40%,长期生存仍需要其它治疗。靶向CD19的CAR-T治疗淋巴瘤时,1年后无复发生存率可达70%左右。同时,黄教授强调了CAR-T治疗仍面临三大主要并发症: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和复发。最后,黄教授介绍了免疫治疗的进展、挑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等。
黄河教授
最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魏辉教授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进行深入解读。纵观历史,立于国际,总结出AML治疗的关键点,即诱导治疗中蒽环类药物提高剂量可显著提高AML疗效,巩固治疗中大剂量阿糖胞苷与联合方案在治疗效果与毒副反应差别不大。随后,魏教授重点分享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诊治经验,参会者收获良多。
魏辉教授
闭幕式致辞
大会主席王建祥教授致闭幕辞
大会主席王建祥教授在大会闭幕式时总结到,此次会议举办非常成功,所邀请的血液肿瘤领域知名专家在该领域均做出了特殊成绩与贡献,并且对疾病治疗有着深刻的经验与体会,本次大会上进行的发言与报告质量高,对临床与科研很有启发。王教授指出,通过开办这种学术交流会议,业界对淋巴瘤、骨髓瘤、白血病以及其他血液肿瘤诊治方面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我国血液肿瘤诊治水平的提升大有裨益。
注:文中图片来自大会照片直播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