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8日至11月10日,江苏省第十一届肿瘤化疗与生物治疗学术会议于南京召开。业界重磅专家纷纷沓至,分享领域内热点话题。此次会议最后特别设置优秀论文汇报环节,给予年轻医师更多展示研究成果机会,也肯定他们对科研和临床做出的卓越贡献。现肿瘤资讯带来6篇优秀论文介绍:
论文汇报人:周一舟医生-徐州市中心医院
论文作者:孙丽教授-徐州市中心医院
目的:研究常用化疗药物对人乳腺癌细胞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表达和甲基化的影响。
方法:人乳腺癌细胞MCF-7(ER+, Luminal A),采用剂量递增法,分别以紫杉醇(paclitaxel,PTX)和表柔比星(epirubicin,EPI)诱导 > 6个月。检测药物干预前后MCF-7细胞ER-α 的表达和甲基化;用miRNA芯片筛选两种药物干预后MCF-7细胞中表达变化一致的miRNA,并以定量PCR(qPCR)验证;生物信息分析下调最显著的miRNA的靶点,将miRNA抑制剂(inhibitor)转染至MCF-7细胞,将miRNA模拟物(mimic)转染至MCF-7/PTX与MCF-7/EPI细胞,Western blot检测ER-α、DNA 甲基转移酶1(DNA methyltransferase 1,DNMT1)的表达情况,定量甲基化特异性PCR(qMSP)检测ER-α 甲基化。
结果:建立对PTX耐药的MCF-7/PTX细胞株,对EPI耐药的MCF-7/EPI细胞株。药物干预后,均引起 ER-α 蛋白表达下降、甲基化水平升高,伴随 DNMT1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istone deacetylase 1,HDAC1)的表达上调。筛选出药物干预后MCF-7细胞中表达变化一致的miRNA,并经qPCR验证,其中,下调最显著的是miR-148b。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而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Luciferas)证实DNMT1是miR-148b 的直接靶点。miR-148b inhibitor引起MCF-7细胞中ER-α 表达降低、甲基化水平升高,伴随DNMT1的表达增高;miR-148b mimic引起MCF-7/PTX与MCF-7/EPI细胞中ER-α 表达升高、甲基化水平降低,以及DNMT1的表达降低。
结论:化疗药物(以PTX和EPI为代表)诱导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中miRNA表达紊乱,下调的miR-148b对DNMT1表达的抑制作用减弱,进而促使ER-α 发生高甲基化,表达下调。
论文作者与汇报人:杜娟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本研究探讨了以BRCA1mRNA表达为基础的个体化化疗序贯免疫因子治疗不可切除的胰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首先检测胰腺癌患者肿瘤组织的BRCA1mRNA的表达水平,根据表达的高低分别采用吉西他滨联合白蛋白紫杉醇或者吉西他滨联合草酸铂的双周方案化疗序贯GM-CSF、IL-2免疫因子治疗。结果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达11.9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6.3个月。疾病控制率达91.7%,其中37.5%(9/24)的患者达到部分缓解(PR),54.2%(13/24)的患者达到稳定疾病(SD),8.3%(2/24)的患者评价为疾病进展(PD)。部分治疗有效的患者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明显增高。治疗期间的血液学毒性和非血液学毒性大多数为1~2级。因此,根据BRCA1mRNA表达水平个体化的选择化疗药物序贯免疫因子治疗不可切除的胰腺癌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可控等特点,治疗效率的提高可能还与激活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有关,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及应用。
论文作者与汇报人:赵坤教授-淮安市肿瘤医院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收集胃癌患者组织标本的miRNA-seq和临床病理、生存时间数据,用R语言对胃癌与癌旁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RNA与患者的临床预后数据结合作单因素分析,筛选出7个与临床预后相关的差异表达的miRNAs,确定hsa-mir-3923,hsa-mir-4664,hsa-mir-549a和hsa-mir-675共4个与总生存期相关的miRNAs,构建预后风险模型,与总体生存时间均显著相关(P均<0.05)。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风险模型均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因子。表明这4个miRNA可能是预测胃癌生存的有效独立预后生物标志物。
论文作者与汇报人:刘劝教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
背景:小细胞肺癌(SCLC)约占肺癌病例总数的10-15%。虽然小细胞肺癌对一线化疗反应率高,但其会快速复发,同时对二线化疗不敏感。因此广泛小细胞肺癌5年生存率低于5%,本研究评估了apatinib(一种口服小分子靶向药物)在ES-SCLC患者的二线及后线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ChiCTR-OPC-17013964)
方法:2017年7月28日到2019年3月24日,共52名一线及以上化疗失败的患者入组。入组患者每天口服阿帕替尼500 mg治疗。在治疗4周(1个周期)后评估功效,然后每2个周期评估一次。主要终点是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终点是总生存期(OS),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同时记录试验相关不良事件。
结果:52例患者中,36例患者可进行疗效分析。中位PFS为6.18个月(95%CI: 3.26-7.99),中位OS未达到。接受阿帕替尼作为二线治疗的患者的中位PFS为6.48个月。在接受阿帕替尼治疗的患者中,一线化疗PFS超过6个月以上的患者比一线化疗PFS低于6个月的患者拥有更长PFS和OS。31例患者可进行肿瘤反应评估,结果显示ORR为19.35%,DCR为83.87%。在试验过程中,共收集96例不良事件。其中3-4级不良反应为高血压(8.33%)、手足综合征(5.56%)、乏力(5.56%)、蛋白尿(2.78%),均可通过减少剂量和对症治疗缓解。
结论:帕替尼对一线及以上化疗失败的SCLC患者有效,不良反应可耐受。
论文作者与汇报人:施明教授-徐州医科大学
目的:CAR-T 疗法不但是有望遏制癌症的重磅“武器”,也是生物医药领域中最具潜力的新兴市场。美国在2017年批准2款CAR-T产品上市。虽然CAR-T细胞在恶性血液肿瘤的治疗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复发率高一直是困扰CAR-T治疗的难题。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为例,诺华公司鼠源抗CD19 CAR-T(CTL019)的2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治疗1年后,有45%的患者复发。国内多家单位及本中心的数据也显示鼠源抗CD19 CAR-T治疗缓解后6个月复发率高达40%以上。有证据表明,经鼠源性抗CD19-CAR修饰的T细胞可引起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导致CAR-T细胞在机体内无法长期存留。对CAR进行人源化改造将可能有助于提高CAR-T疗效并大大降低患者复发率。
方法:我们建立了CAR人源化技术体系,率先在国际上注册并开展了2项人源化CAR-T治疗恶性血液肿瘤的临床试验。我们开展了人源化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型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和多发性骨髓瘤(MM)的探索性临床研究。
结果:在B-ALL中,14例初次接受CAR-T治疗的患者中,13例实现了CR。在3例之前接受过鼠源CAR-T治疗复发的患者中,2例获得CR。2例初诊B-ALL患者接受人源化抗CD19 CAR-T治疗获得长期缓解。在MM中,我们采用人源化抗CD19 CAR-T和人源化抗BCMA CAR-T联合治疗策略。21位接受CAR-T治疗的MM患者中,20位实现了OR。
结论:人源化CAR-T技术可能有助于提高CAR-T治疗恶性血液肿瘤的疗效并降低患者的复发率。
论文作者与汇报人:潘旋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
胃癌是世界上第三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是一种临床和病理上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它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的过程,涉及表观遗传和遗传变化的各种信号通路。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 CNVs)作为一种包括DNA序列扩增和缺失的基因组结构变异形式,在胃癌的癌变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许多研究表明,DNA拷贝数变异是影响胃癌基因组蛋白表达的重要因素。评价CNVs在胃癌诊断和预后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采用具有高分辨率和准确性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0例胃癌样本的基因和外显子拷贝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的基因拷贝数上存在显著差异。我们将胃癌组织中基因的扩增和缺失与相邻的非癌组织进行比较。NOTCH2、NTRK3、ERBB2和RERE的覆盖深度变异对总生存率(OS)具有预后价值。结果表明,基因和外显子覆盖深度变异在临床应用中起重要作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