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扫落叶,肿瘤盛会来。2019年11月8日,第二届上海国际肿瘤内科学论坛在上海盛大开幕。本次论坛由上海市抗癌协会、上海市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化疗质控中心主办,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承办。本次会议以“继往开来——抗肿瘤药物的保故鼎新与益求其精”为主题,多方位、全角度对肿瘤内科治疗进行盘点。【肿瘤资讯】为您进行现场报道。
开幕
大会开幕式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罗志国教授主持。大会主席胡夕春教授,大会名誉主席孙曾一教授、管忠震教授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炅副院长分别进行致辞。
胡夕春教授在致辞中提到,第二届SIMOS会议继续延续第一届的规模,并邀请多位国际领域顶级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带来靶向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等肿瘤内科学治疗方面的前沿信息。
孙曾一教授、管忠震教授回顾了新中国成立来,中国肿瘤领域经历了飞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更为迅速。希望中国专家能够继续继承和发扬先辈的精神,急性原创研究,向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先生学习,不负肿瘤内科医生的光荣使命,让肿瘤治疗给更多肿瘤患者带来更好的获益。
吴炅副院长代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欢迎所有与会嘉宾,向全国肿瘤界专家学者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随后吴炅教授提到本次会议的三大特色:首先,见证老一辈专家的拼搏精神,分享中青年专家近年来在肿瘤领域探索的成果;其次,本次大会体现了多学科诊疗在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性;最后,本次大会将有众多新药临床研究结果的分享,还邀请到多位国际专家分享临床试验与诊疗经验。
孙曾一教授 管忠震教授
罗志国教授 胡夕春教授 吴炅教授
与会专家合影
Session 1
主持
胡夕春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赵达教授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乳腺癌的中国之声
吴炅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随着中国肿瘤诊疗水平的进步,乳腺肿瘤诊疗水平也有很大的发展。吴炅教授详细介绍了2019年中国学者在乳腺癌的诊断技术、外科手术、内科治疗、放疗等方面发出的中国之声。其中,在HER2阳性乳腺癌,PEONY研究从新辅助到辅助治疗选择双靶方案,给患者临床带来更多选择;而对于HR+乳腺癌、化疗等方面,中国研究者的多项研究在国际期刊发表,这些期刊不乏《柳叶刀·肿瘤》(Lancet Oncology)、《临床肿瘤杂志》(The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等期刊。中国学者的原创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
Luminal型乳腺癌的辅助全身治疗决策:我们需要多精准?
Belinda Yeo教授 (澳大利亚)
来自澳大利亚的Belinda Yeo教授针对Luminal型乳腺癌的治疗提出自己的问题:luminal型乳腺癌是否需要进行化疗?如果需要进行化疗,选择何种化疗药物?是否需要进行剂量密集型化疗?是否需要进行辅助内分泌治疗?辅助内分泌治疗需要多久?是否需要联合卵巢功能抑制?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后直面问题,提出针对luminal型乳腺癌进行精准诊疗的需求。通过对目前精准诊疗的方法的分析以及TAILORx研究的解读,详细说明luminal型乳腺癌辅助全身治疗的决策。
臧远胜教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张国强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冉立教授(贵州省肿瘤医院)共同参与讨论。
Session 2
主持
洪小南 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熊建萍 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精准医学时代的临床试验
Jordi Rodon 教授(MDACC)
Rodon教授首先介绍肿瘤个体化医疗的定义,即根据每个患者的个人特点制定特定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就是个体化医疗。那么如何获得每个患者的个人特点呢?就需要通过基因等多种检测,获得患者的个体信息。例如BRAF V600E的基因突变,就是非常特征的个体化特征,可以针对BRAF进行针对性治疗。为了更好地进行个体化诊疗,Rodon教授介绍了WINTHER概念和工作流程,认为精准医疗能够引导临床研究朝正确的方向发展,篮子试验有助于特定基因突变在跨组织来源癌症类型中的疗效预测价值的判断。下一代疗法拓展了治疗的领域。
抗肿瘤新药IND新药注册进展
周明教授(CDE)
来自CDE的周明教授对抗肿瘤药物IND进展及研发从审批角度进行了讲解。周明教授从抗肿瘤创新药IND申报特点、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大分子临床研发与审评考量进行详细的讲解。并结合中国已经获批上市的新药的审批过程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建议临床研发中需要针对关键科学问题与CDE进行及时沟通交流,包括RP2D/关键研究剂量选择、临床研发布局/适应证选择、关键研究设计是选择单臂/RCT等内容。
周国仁(江苏省肿瘤医院)、吴向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吕方芳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共同参与讨论。
Session 3
主持
孙涛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
邬麟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
Luminal 型乳腺癌内分泌耐药及应对策略
邵志敏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邵教授首先介绍了luminal型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提到内分泌治疗开启精准诊疗先河,精准医学助力新药研发。现有内分泌治疗手段包括选择SERM、SERD、AI、卵巢去势等。而很多患者经过内分泌治疗会产生内分泌耐药,因此临床对内分泌耐药进行深入的研究,明确耐药的机制,从而逆转耐药,最终解决临床问题。通过对不同的内分泌耐药机制的介绍,在不同的耐药通路上进行针对性的药物选择。重点介绍了CDK4/6抑制剂的相关研究历程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在研研究。邵志敏教授认为靶向联合内分泌治疗是精准医学时代的趋势。
2019年NSCLC靶向治疗进展
马俊勋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马俊勋教授首先介绍了NSCLC靶向治疗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EGFR、ALK、MET通路的相关研究更新。对于EGFR-TKI,奥希替尼在目前所有EGFR-TKI中具有最长的一线PFS及OS,安全性良好,而一代EGFR-TKI联合治疗PFS总体优于单药治疗,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一线联合治疗尚在探索。而在ALK通路,克唑替尼、塞瑞替尼、阿来替尼、布加替尼等药物给患者带来更多选择。马俊勋教授还介绍了其他NSCLC靶向治疗通路如HER2、RET、ROS1、NTRK通路的研究进展。探索仍在继续,期待新老靶点的新药给临床更多选择。
邱文斌教授(福鼎市总医院)、令晓玲教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施烯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同参与讨论。
Session 4
主持
佟仲生(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吴荻(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共识之思考
胡夕春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已经取得非常大的进展,对于HER2阳性乳腺癌,pCR率已接近80%。提高pCR能否给患者带来生存获益?新辅助治疗需要从实际的临床需求出发,以治疗目的为导向。新辅助治疗就是为了将不可手术的乳腺癌降期为可手术乳腺癌,将不可保乳的乳腺癌降期为可保乳的乳腺癌,并能够获得体内药物敏感性的相关信息,从而能够指导后续治疗以期改善。总得来说,新辅助治疗是系统工程,多数患者可以治愈,但是新辅助应用不好,将影响患者的生存。需要乳腺内科、乳腺外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科室进行综合评估。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胡夕春教授对乳腺癌新辅助治疗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PD-L1阳性TNBC的诊疗
徐兵河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乳腺癌精准治疗理念逐步深化,但是OS的改善仍困难。TNBC的免疫治疗目前研究较热,得益于IMpassion 130研究的突破,乳腺癌免疫治疗时代正式开启。IMpassion 130研究显示,atezolizumab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能够改善ITT人群PFS,并改善PD-L1阳性患者人群的OS。SP142检测PD-L1表达状态,可预测atezolizumab的疗效。徐教授还介绍了KEYNOTE-119等研究,而目前TNBC的治疗需求尚未满足,由于其免疫原性相对较强,PD-L1表达水平较高。未来希望精准的分型能够给TNBC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
黏膜黑色素瘤治疗策略
斯璐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斯璐教授首先介绍了黏膜黑色素的作用。黏膜中的黑色素细胞具有非常重要的防御作用,能够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的损伤,具有免疫防御功能,因此年末中的黑色素细胞不是偶然存在的。而中国人群中肢端/黏膜黑色素瘤高发,这点不同于西方人群的黑色素瘤浅表扩散型的特点。黏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治疗等都不同于皮肤、肢端等黑色素瘤。随后斯璐教授从多种治疗模式介绍了黏膜黑色素瘤的治疗方法。而随着中国研究者对黏膜黑色素瘤的治疗探索,逐步改写国际指南的治疗模式。
王磊苹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东焱教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蒲兴祥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共同参与讨论。
精彩继续
11月8日下午,学术报告精彩继续。李文桦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分享一例终末期肿瘤患者救治的心路历程;王理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介绍了目前胰腺癌治疗的新理念;Naomi Yu Ko教授(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分享了CDK4/6抑制剂最新进展与真实世界数据;罗志国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分介绍了软组织肉瘤精准靶向治疗的发展;Giuseppe Curigliano教授(意大利)对抗HER2抗体和ADC药物治疗晚期乳腺癌的发展进行介绍;依荷芭丽·迟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分享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进展;刘波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对化疗相关恶心、呕吐治疗进展进行详细解读;王佳蕾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介绍了免疫治疗疗效的精准预测;徐建明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分享胃癌免疫治疗的困惑和突破;郭伟剑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分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策略。
李文桦教授 王理伟教授 Naomi Yu Ko教授
罗志国教授 Giuseppe Curigliano教授 依荷芭丽·迟教授
刘波教授 王佳蕾教授 徐建明教授 郭伟剑教授
多位专家参与现场互动,现场气氛热烈。通过现场的交流与提问,与会学者从多方面、多瘤种了解肿瘤内科治疗的最新进展,并对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探讨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