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顶尖时课| 厚德笃行,纵观基础转化专场肿瘤诊治万象

2019年10月30日
作者:FUZSCC
来源: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肿瘤防治中心

640 (3).jpg

慎思明辨,笃行致远。

2019年“亚洲医学周”之亚洲医学创新与学科发展论坛在上海隆重开幕。会议以“协同创新、持续发展”为主题,围绕最新肿瘤管理及肿瘤学前沿资讯展开深⼊探讨。

“斡旋天地—基础转化研究专场”于2019年10月20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目前肿瘤基础转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进行交流和学习。雷群英、戈宝学、叶丹等教授从肿瘤代谢、肿瘤免疫以及表观调控等不同角度分享肿瘤领域前沿研究成果;李宗海、王向东、高强等教授瞄准肿瘤精准诊疗的方向,从新型肿瘤标志物、肿瘤分子分型及免疫治疗等方面分享成果转化及临床应用的经验。

明学真知见奥妙——课程内容

640 (12).jpg雷群英

教授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江特聘教授

代谢应激与肿瘤发生

雷教授首先指出肿瘤其实是代谢性疾病,最早提出该概念的是Warbug效应,肿瘤即多种代谢的异常,核心特征是代谢重编辑。最新研究表明代谢的异常先于肿瘤发生;致癌代谢物导致肿瘤的发生;代谢失调能重塑肿瘤微环境,代谢异常是肿瘤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接着,雷教授就本实验室最新的研究结果“核乳酸脱氢酶A(LDHA) 感知ROS产生α-羟基丁酸酯用于HPV诱导的宫颈肿瘤生长”,详细的分析了LDHA非经典酶活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为后期的临床研究夯实基础。

640 (4).jpg戈宝学 教授

上海市结核病(肺)重点实验室主任

固有免疫分子在DNA损伤修复及肿瘤发生中的调控机制研究

戈教授以肿瘤免疫疗法的诞生为背景,引出机体固有免疫在抗肿瘤中发生的作用。分享了本实验室最新的研究——固有免疫分子cGAS促进肿瘤发生的调控机制。从cGAS的功能、cGAS磷酸化的介导蛋白-BLK, cGAS进入细胞核的机制,PARP1与cGAS的相互作用等多个方面阐述了cGAS调控DNA损伤修复的通路和机制。

640 (5).jpg叶丹 教授

国自然优青

人类癌症中的DNA双加氧酶-TET功能失调

高基因突变率是人类肿瘤的特点之一,且DNA的去甲基化过程会介导基因表达。叶教授指出DNA去甲基化过程复杂,涉及的蛋白调控因子众多,而研究表明去甲基化酶TET在基因表达中有重要的作用。叶教授实验室的最新研究表明TET与调控因子WT1、SNIP1以及domain相互作用介导基因的表达,而且TET的催化活性会被代谢物抑制,这些结果都提示几乎所有的DNA修饰酶都使用代谢物作为辅助因子或共同底物。

讨论环节

黄齐洪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

吴伟忠教授

中山临床医学研究院副院长

黄齐洪教授:我们都知道ROS在细胞代谢中其重要作用,是把双刃剑,介导细胞的存亡,中间的过程很复杂,需要我们更多的探索,去发现代谢与肿瘤的关系,为临床实践提供帮助。

吴伟忠教授:代谢、DNA修复、表观遗传学都是影响肿瘤的重要因素,但是与肿瘤临床实际结合不多,我们应该根据临床的需求作为基础研究的前提,发现一些关键的通路和蛋白分子,作为药物的靶向,为临床的预防和诊疗提供思路和建议。

640 (6).jpg李宗海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研究员

CRA-T细胞研究的若干关键问题思考

李宗海教授以CRA-T细胞疗法的发展为背景介绍,提出目前药物研发的4个关键点是靶点的选择、抗体的选择、如何突破实体瘤微环境、如何降低成本。李教授分享了分别以GPC3、EGFR、Claudin18.2为靶点的CRA-T细胞疗法目前研究成果。李教授强调目前CAR-T疗法用于实体肿瘤遇到的挑战包括靶点选择及复杂肿瘤微环境的改变等。联合治疗及调控CAR-T细胞特性将是改变肿瘤微环境的途径,其中联合治疗包括联合化疗、免疫治疗、小分子靶向药物等。目前CRA-T细胞疗法的有效性不够理想,但是多尝试多失败才是通向成功之路。

640 (7).jpg王向东 教授

中山医院临床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

临床脂质组学在肺病研究中的实践

王向东教授以临床脂质组学的目标、新概念为背景,详细阐述临床脂质组学这一新型的从表型组学到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接着王教授介绍了临床脂质组学在呼吸疾病研究现状,包括在慢阻肺、肺癌中研究成果。最后王教授强调临床脂质组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如何选择和确定脂质组学方法,测量不同脂质组学的成分和网络。未来脂质组学的深入研究将会把临床蛋白组学、基因组学、表型组学的特异性和功能性联系起来,更好的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

640 (8).jpg高强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副主任医师

多组学揭示肝癌的分子特征和个性化诊治新策略

高强教授首先从蛋白质组学的概率出发,提出蛋白质组学是基因组学到表型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由HBV引发的肝癌在中国的发病率高,因此通过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为肝癌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接着高教授从研究的流程、数据的获取方法、蛋白质组学对肝癌的亚型鉴定、蛋白质组学对预后生物标记物的确定等多方面详实的介绍了蛋白质组学分析在HBV引发的肝癌中的运用。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将为肝癌的分子特征鉴定及个性化诊治提供新策略。


讨论环节

周宇红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

张舒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临床医学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

周宇红教授总结到三位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都是临床角度出发,真正的实现了基础研究转化成临床运用,也为我们临床医生的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周教授还提到对于CRA-T细胞疗法靶点的选择,目前还是基于免疫组化的结果,通过免疫组化去选择靶点是否合适以及怎么能让CAR-T细胞在患者持续的产生作用等问题,引起现场激烈讨论。

张舒教授总结组学技术在临床中运用越来越广泛,当然组学的研究很复杂,需要结合新技术新方法,把蛋白组学、脂质组学、基因组学、表型组学的特异性和功能性联系起来,更好的发挥到临床实践中去。

各方思维火花碰撞,沉淀磨炼尽取精粹。

接下来在本栏目还将陆续以专家课程讲解的形式,分享顶尖专家的学术观点和实践案例,以及其他相关研究主题下的精彩内容。


评论
2019年10月30日
张慧娟
临汾市第五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2019年10月30日
曾波
威远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学习了
2019年10月30日
梁海
亳州市人民医院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