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展望未来,无问西东:第四届抗白血病·淋巴瘤国际高峰论坛暨CSCO抗白血病联盟 & 抗淋巴瘤联盟巡讲——哈尔滨站盛大召开

2019年09月07日
作者: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19年9月6—8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及CSCO抗白血病联盟和抗淋巴瘤联盟共同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血液病肿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联合承办的第四届抗白血病·淋巴瘤国际高峰论坛暨CSCO抗白血病联盟 & 抗淋巴瘤联盟巡讲——哈尔滨站在北方名城哈尔滨盛大召开。

哈尔滨1.jpg

风景这边独好

来自全球顶尖的白血病和淋巴瘤专家汇聚一堂,分享前沿理念,共同探讨白血病和淋巴瘤临床实践,展望未来,无问西东。

出席本次大会的有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科研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邵峰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肿瘤学家于金明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理学家杨宝峰教授等诸多国内顶尖的专家。

国内外专家.jpg

马军教授、朱军教授、Owen A. O’Connor教授、Jonathan Wood 教授、于金明院士、沈志祥教授、日本教授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美国淋巴瘤联盟主席Owen O’Connor教授,美国麻省总医院淋巴瘤项目组负责人Jeremy Abramson教授,日本血液学会原会长、日本东京虎之门医院副院长、血液科主任Shuichi Taniguchi教授,来自日本的亚洲细胞治疗协会主席Akihiro Shimosaka教授以及国际淋巴瘤联盟主席Franco Cavalli教授推荐的瑞士临床肿瘤研究组的Anastasios Stathis 教授等国际专家亦出席本次会议并带来了精彩报告。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白血病和淋巴瘤治疗手段相对滞后,严重的出血倾向导致患者死亡率极高。以马军教授、沈志祥教授、朱军教授等为代表的国内血液肿瘤领域的专家学者们积极钻研,攻克一道道难题,终于使得我国白血病和淋巴瘤治疗取得了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在开幕致辞中高度赞扬以马军教授等代表的中国专家身先士卒,身体力行,积极推进国内淋巴瘤和血液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自2013年成立中国抗淋巴瘤联盟,于2018年又成立了抗白血病联盟,成绩突出,享誉国际。Jonathan Wood 教授在开幕辞中也盛赞中国在白血病、淋巴瘤治疗领域中取得突出成绩以及对世界的贡献。

分享前沿理念,探讨临床实践

2-4.jpg

施一公院士、邵峰院士、Owen A. O’Connor教授

主会场的第一场报告由山东省肿瘤医院的于金明院士拉开帷幕,讲题为“放射免疫新实践”。近年免疫治疗如火如荼,但在免疫治疗热潮下我们需要冷思考——各种阴性结果见诸报端,免疫单药治疗获益有限。免疫虽好,但非万能神药,高龄危重和非适应证者应禁用或慎用。如何解决免疫治疗三大瓶颈?精准检测是精准治疗的前提。走向联合,报团取暖,是免疫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放疗而言,放疗可诱发免疫反应两大机制——放疗导致原位疫苗效应,重塑肿瘤微环境。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很有前景,但却是一把双刃剑。

中国科学院院士邵峰教授带来”Pyroptosis: from Innate Immunity to Cancer ”的报告。细胞焦亡,自1992年从抗细菌炎症反应中被发现,长期以来一直被误认为“细胞凋亡”。邵院士团队研究发现,GSDMD基因可导致细胞焦亡;GSDME基因,在肿瘤发生时被表观遗传甲基化沉没。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就“前沿基础研究推动医药创新发展”进行汇报 。回顾人类与疾病治疗的斗争史中,基础研究推动医药创新的案例可谓比比皆是,诸如免疫治疗的基础研究、DNA双螺旋结构和DNA测序技术、干细胞移植等,带来广阔的医学治疗应用。

来自美国癌症学会,哥伦比亚大学的Owen A. O’Connor教授演讲题目为“转折点: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生物免疫合理治疗研发新方法”。PTCL占所有NHL的10%,2016年WHO分类标准包括29种亚型,罕见且具有异质性。其异质性反映了正常T淋巴细胞的自然多态性,误诊率极高,且第一次复发的患者总生存极差。PTCL治疗缺乏进展的主要原因有:对潜在分子发病机制理解不够;缺乏临床模型(有限细胞系和动物模型)使临床研究受损;疾病自然异质性及低发病率需要全球协调合作;一直缺乏谱系特异性活性药物等。与新型T细胞活性药物联合等治疗策略或可提高PTCL疗效。

5-8.jpg

李进教授、Anastasios Stathis教授、刘霆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霆教授汇报了“费城染色体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like ALL)诊治策略”。刘教授从Ph-like ALL的概念和分类、分子生物学特征、检测方法和治疗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Ph-like ALL在各人群中均有发生,但在成人中的发生率较高,为13%~33%,患者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明显低于非Ph-like ALL(22.5% vs 49.3%)。由于其分子生物学改变呈现高度异质性,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也不尽一致。常规化疗疗效较差,如何高效、低价的识别Ph-like ALL仍是需要探索的问题,免疫治疗等能否改善Ph-like ALL患者的预后需进一步研究。

上海东方医院的李进教授带来“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要点”的报告。超进展和分离进展是免疫治疗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为更好地评估免疫治疗实体瘤的疗效,新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进展,2018年新修订的imRECIST标准的发表得到了大家关注。联合治疗是免疫治疗的重要发展趋势,其中小分子抗血管靶向药物的联合成为今年的一匹黑马。CSF1R的免疫调控机制为免疫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也成为了今年的热点。免疫治疗不良反应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国家药监局的杨志敏部长带来了“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与新药研发”的讲题 。抗肿瘤药是近年创新药的研发热点,在2018年申报数量已占据约一半。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近年新药审批时间也越来越快,平均不到1年的时间。优化审评体系和制度,规范指导在前、沟通交流在中、审评决策在后,以适应证团队、项目管理、有限审评、立卷审查为制度基础,完善新药审评技术标准。建立默示许可,有效沟通交流,公开审评信息等举措有利推动了新药上市。而早期数据不完整、联合用药依据不明确等也是在审批过程遇到的一些挑战。展望未来,应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审评标准,通过企业、研究者与监管机构的多方合作,探索和研究加快新药上市的科学评价方法,未来我们将做得更好。

来自瑞士的Anastasios Stathis教授就血液肿瘤临床试验设计的新方法带来详细介绍。日本东京虎之门医院血液科的Shuichi Taniguchi 教授就脐血移植中植入前免疫反应的潜在GVL效应进行演讲。而另一位来自日本的亚洲细胞治疗协会主席Akihiro Shimosaka 教授演讲了“免疫联合治疗的重要性”,带来新的治疗理念。

9-12.jpg

宋玉琴教授、Jeremy Abramson教授、张会来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张会来教授演讲题目为 “DLBCL的个体化治疗选择”。在我国DLBCL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未超40%,远远低于欧美国家水平,因而急需提高我国的诊断水平,规范一线治疗。DLBCL是可治愈的疾病,但仍有40%~50%的患者会出现难治和复发,目前尚无良策。DLBCL是一个“同病不同命”的疾病,异质性非常明显,在精准治疗时代,如何筛选病人,是摆在医生面前的重要课题。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宋玉琴教授就“双特异性单抗在R/R BNHL的应用现状及展望”做了汇报。双特异性抗体因可能会节省成本,降低副作用而被大家积极关注。目前全球已经有60多个产品进入临床研究,在2019 ICML会议中有关双特异性单抗的研究成为热点。在免疫治疗时代,双抗和CART谁分伯仲?两者相似,但不良反应不同,各有利弊,目前未有头对头比较,仍需临床摸索实践。

国家药品评审中心的高晨燕部长就“细胞治疗产品的研发与临床应用问题展开论述”。 国家支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对人的疾病具有明确或者特殊疗效的药物创新。临床需求刺激着药物研发,药物研发满足临床需求,相辅相成。肿瘤免疫治疗是免疫系统与肿瘤的博弈,当前出现了各种新型的治疗药物,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用单抗、治疗性疫苗、细胞治疗产品、溶瘤病毒、免疫调节剂等。联合治疗带来了探索的新方向。

美国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Jeremy Abramson教授就“CAR-T细胞在淋巴瘤中的应用”进行了汇报。当前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以及高级别B细胞的标准治疗治愈率低;套细胞淋巴瘤虽有治疗进展,但仍无法治愈,大多数患者仍将死于原发疾病;滤泡性淋巴瘤及其他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20%的滤泡淋巴瘤患者死于惰性NHL的风险高;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具有高风险细胞遗传学/分子特征的患者仍在使用BTK和BCL2抑制剂,并未满足医疗需求:以上种种强烈需要新的治疗方法,而CAR-T细胞因赋予抗体对自体细胞毒性T细胞的高亲和力抗原特异性、没有移植物抗宿主病风险等特性成为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宠儿。当前已经上市了3种主要的CAR-T细胞治疗药物。

13-15.jpg

赵维莅教授、白鸥教授、许嘉齐教授

深耕与药物研发和药品政策法规领域的专家许嘉齐教授演讲题目为“药物临床试验如何迎接生命科学新发展时代”。当前药物研发周期长、成本高,上市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全球能够使用到创新药品的人口不足10亿,传统的药物研发模式难以为继。而ABCD+5G时代带来新技术推动临床试验模式迭代。我们应抓住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加快药物研发临床研究的基础性建设,应用各种新型技术优化,简化临床试验流程,提高临床试验质量、效率、速度、降低成本,推动临床试验研发模式的进步。政府监管部门应用开放包容严谨审慎的监管态度,参与临床试验。

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讲题为“肿瘤微环境与淋巴瘤靶向策略”。肿瘤微环境在淋巴瘤治疗扮演者重要角色。赵教授结合其团队研究成果就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细胞因子与疗效的相关性,通过一个简单的评分设计就可评价免疫治疗的疗效;外周血检测可以有效提示不同免疫细胞的表达,预测免疫治疗疗效;间质细胞亦对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效果有影响。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的白鸥教授就“LPL/WM概述与靶向治疗新进展”进行阐述。LPL/WM是较为罕见的惰性淋巴瘤瘤,占NHL的1%。发病年龄较为宽泛,为25~92岁,老年男性发病率略高。临床常表现为高IgM血症和肿瘤浸润。LPL诊断标准依据2016版WHO分类;WM中MYD88L265P突变超过90%,是重要的鉴别指标,但非特异性诊断标准。WM的5年OS低、中、高危组中差异显著:低危86%、中危68%、高危36%。基因突变对其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疗效评估根据国际WM工作组的推荐。25%无症状的WM不需要治疗,10生存率可达70%~75%。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降低器官损害风险,非血液学完全缓解。可通过烷化剂、嘌呤类似药、靶向治疗、新靶向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正文图片来源:CCMTV)

责任编辑:Ella


相关阅读
评论
2019年09月11日
国玉玲
辽源市第二人民医院 | 肿瘤科
学习
2019年09月09日
LiDeZhil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庆新桥医院) | 肿瘤科
学习了
2019年09月08日
王熠欣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 | 肿瘤内科
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