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前沿】徐瑞华团队揭示环状RNA在预测中期肠癌患者复发风险中的重要作用

2019年09月04日
来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订阅号

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且早期诊断率较低,80%以上的患者诊断为中晚期。目前,根治性手术切除联合术后辅助化疗是中期结肠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手段。然而,即便接受了上述标准治疗的患者,肿瘤复发的风险仍较高。更为棘手的是,现今临床上采用的临床病理特征并不能准确预测肿瘤复发风险。因此,探索适用于中期肠癌预后预测及指导个体化治疗的分子标志物,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临床难题。

近年来,环状RNA作为一类特殊的非编码RNA分子,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和疾病的特异性,是肿瘤转化研究的热点。环形RNA转录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被发现了,但是限于当时的技术和知识水平,科研工作者并不能对其进行充分而详实的研究。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环状RNA分子被证实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可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其独特的封闭环形结构,环状RNA不易被核酸外切酶降解,比线性RNA的表达更加稳定,具有成为肿瘤分子标志物的潜能。

2019年9月2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课题组在国际权威生物学期刊EMBO Mol Med杂志上(IF=10.624,原文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在线发表题为“基于环状RNA的分子标签可用于预测中期肠癌患者的复发风险”的研究论文,揭示环状RNA在中期肠癌预发风险预测中重要作用。

该研究团队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比对两组具有不同复发潜能的中期结肠癌组织标本,分析并鉴定出了一系列差异表达的环状RNA。基于诊断检出率的考虑,研究者聚焦于肿瘤组织中高表达的环状RNA,应用定量PCR的方法验证出22个显著高表达的环状RNA。研究者进一步基于大样本的中期肠癌患者队列,结合优化的机器学习算法,最终成功构建出一组基于4个环状RNA的分子标签。这组分子标签用于预测中期肠癌复发的风险及死亡风险的准确性显著高于传统的临床病理特征。体内外的实验研究也表明环状RNA在肠癌的恶性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一组由环状RNA组成的分子标签在中期肠癌复发风险预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创新了基于机器学习的肠癌分子标记物筛选方法,为肠癌的精准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基于上述研究成果,该团队已申请1项发明专利并技术转让,正在与公司进行合作开发。

这一重要发现再次提醒人们:RNA并不仅仅是DNA与编码蛋白之间的一个平凡信使。在此之前,环状RNA一直"飞行于雷达之下",因为从细胞内分离RNA的传统方法无意中丢弃了这些环状的分子被普遍忽略掉。事实上,环状RNA比之前预想的更为丰富同时可能比之前所想的更为重要。因此,针对环形RNA的深入研究可能会推动临床诊疗的应用和精准医学的发展。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徐瑞华教授为文章通讯作者,鞠怀强副教授为文章第一作者,赵齐博士、王峰副教授、王梓贤博士及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兰平教授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下完成。

通讯作者简介

               
徐瑞华
教授

南粤百杰、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教育部科技委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副理事长
中国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Cancer Communications》主编

第一作者简介 

               
鞠怀强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研究员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研究员,徐瑞华课题组研究助理。曾留学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2017年入选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2018年入选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并获得广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近年来,主要致力于消化道肿瘤代谢&免疫微环境重塑的调控机制,鉴定新的诊疗靶点及分子标记物。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在Mol Cell、Nat Commun、JNCI、EMBO Mol Med、J Pineal Res、Leukemia、Mol Cancer等高影响力的主流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共申请发明专利11项(3项获授权,2项已转让)。

评论
2019年10月10日
牛红卫
鹤壁市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学习
2019年09月06日
张庆民
胜利油田中心医院 | 肿瘤科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