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盛夏齐聚广州,中华肿瘤之明日名医在此绽放异彩!2019年6月27日晚,在2019中华肿瘤大会召开之际,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办,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承办,中国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协办的 “中华肿瘤 明日名医”大型评选活动决赛拉开帷幕。
专家评审,大咖云集
大赛现场大咖云集,专家评审阵容强大,诸如樊嘉院士、徐惠绵教授、林桐榆教授、邵志敏教授、朗锦义教授、周俭教授、张苏展教授、陆舜教授、焦顺昌教授、高明教授、王理伟教授、南克俊教授、高国兰教授、封国生教授、单保恩教授、陈正堂教授、张明智教授、魏少忠教授、宋天强教授、代智教授、蔡清清教授等共21位专家担任大赛评委(排名不分先后)。
参与决赛的共有22名优秀选手,是从近700名选手中历经预赛、复赛脱颖而出,涉及乳腺肿瘤、妇科肿瘤、淋巴瘤、胃肠肿瘤、肝脏肿瘤肿瘤、结直肠肿瘤、肿瘤内科专场、甲状腺肿瘤、肺肿瘤、胰腺肿瘤、肿瘤转化医学等11个专业。
腾蛟起凤,俊采星驰
大赛现场,选手们利用5分钟时间,围绕如何成为“明日名医”进行精彩阐释。虽然仅有短短300秒的时间,却无法遮掩这些青年俊才闪耀的无穷个人魅力。
部分参赛选手照片
1号选手薛婧,为我们带来“胰腺炎症与肿瘤”的讲题。薛婧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10—2015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9月回国后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担任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一直从事消化道肿瘤特别是聚焦胰腺炎症和肿瘤的病理机制(免疫调控、表观调控)研究,不论是在科研工作、学生培养、临床合作、国际合作等方面,都表现得极其出色。
2号选手李玲玉,为大家汇报了“FLI1环状RNA调控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有感于恶性程度最高、预后最差的小细胞肺癌在临床治疗中未取得明显进展,且缺乏疗效监测标志物,李玲玉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发现了FLI1可作为小细胞肺癌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促癌基因,FECR1参与亲本基因的表观遗传学修饰等作用机制,提出外泌体FECR1有望作为小细胞肺癌的预后监测标志物。从一个分子作用和机制的复杂性入手,把握“异常”寻求“发现”,享受发现的乐趣。
3号选手郑传铭,来自浙江省人民医院头颈甲状腺外科,为我们讲述“甲状腺无充气腔镜手术及空间体系构建与应用”。其在国内较早开展“无充气腋窝或耳后发际入路完全腔镜下甲状腺手术”,致力于治愈疾病、手术安全、生活质量、微创(心理)的内外兼修。在面临没人教、没方法、没设备的困难,以及美容效果欠佳、助手太累、建腔设备国外太贵等问题时,他立志进行改良与创新,改良了无充气腋窝入路甲状腺手术术式,在全国得到积极推广与应用。“让自己多一项技术,给患者多一个选择”,郑传铭一直在努力。
4号选手李政,来自妇科肿瘤组,这位传说中的“妇科男大夫”为我们讲述他初出茅庐,乘桴于海,日积跬步,携手共赢的经历。博士毕业,此其发轫,学海汪洋,毓仁作圣。努力自强,为社会福,为邦家光。一颗“真心”为患者,从临床出发,为患者解决问题,这才是人生最得意的事。
5号选手袁达伟,“点亮腹膜转移胃肠癌患者的生命之光”。医学总是从黑暗中寻找光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腹膜转移是横亘在临床上一个难题,如何才能提高患者生存期?!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是一条可探索的道路,对于已经有腹膜转移的患者其应用可改变患者仅能接受姑息治疗、预后极差的现状,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对于尚未出现,但具有腹膜转移高风险的患者,可在根治性手术切除原发灶的同时,术中或术后给与HIPEC治疗,预防出现腹膜转移。秉承“为了患者的一切”而践行明日良医之操守。
6号选手肖毅,一位5岁女儿的父亲。某日清晨,见自己的父亲每日忙碌于工作,女儿好奇地问道:爸,您是一个好医生吗?面对女儿稚嫩的脸庞,惊讶于女儿的早慧,肖医生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并深刻自省。亲眼看着女儿的教练从一个健康阳光的小伙子因罹患淋巴瘤而备受疾病的折磨,患者家属痛苦无助的泪水让人情难自已。可是在疾病面前眼泪有用吗?那还要纸巾干嘛!于是潜心诊治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开创全球第一家研究自体干细胞移植序贯CAR-T疗法,带来新的希望与突破。医生不相信眼泪,只相信不断精进的医学技术给患者带来的卓越疗效。
7号选手徐玲,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以“肠道肿瘤生物靶向治疗的转化研究”为我们讲述她的“明日名医”之路。在胃癌治疗中,化疗毒副反应重,患者完成度不足,于是作为牵头单位,带领辽宁省内11个中心发起止吐Ⅲ期临床研究;胃癌现有方案疗效有限,她便积极进行新方案/新药探索,建立肿瘤新药疗效评价技术平台;胃癌精准治疗缓慢,她便致力于开展胃癌精准诊治转化研究,建立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转化研究平台,收集肿瘤病例13200人/次,肿瘤组织标本4100份;探索发现在BRAF突变肠癌中,以抗EGFR为基础联合一个或多个下游靶点靶向药物,或者联合抑制PD-L1,可能为BRAF突变肠癌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8号选手田涛,以外泌体miRNA-32-5p通过PI3K/Akt通路诱导肝癌多药耐药为例为我们讲述如何努力成为中华肿瘤明日名医进行的“思索—求证—再思索”。其在前期研究发现PTEN可抑制Akt磷酸化、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与繁殖、抑制肝癌血管生成,与肝癌耐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于是通过不断思索与求证,证实miRNA-32-5p抑制PTEN异常激活PI3K/Akt通路,促进上皮间质化生和血管生成,诱导肝细胞癌(HCC)多药耐药。
9号选手是来自浙江省人民医院放疗科的唐建明博士,我们讲述了长链非编码RNA PVT1通过HIF-1α调控鼻咽癌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鼻咽癌是来源于鼻咽上皮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华南地区,目前在流行地区发病率约30/10万。尽管调强放疗在鼻咽癌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肿瘤增殖和生长仍然是治疗失败和肿瘤相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期报道鼻咽癌中PVT1表达与放疗抵抗性有关。于是他便积极猜想与探索研究,终于发现PVT1通过抑制TIFβ和H3K9ac结合来抑制鼻咽癌细胞放疗敏感性,此项研究结果于2019年6月19日发表于Nature旗下子刊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影响因子8.0)。
10号选手段晶晶,是一名即将毕业,走上医生岗位的医学生。“Cancer has no borders,neith do we!”为患医治,以患为师,不忘初心,未来可期!她为我们带来了食管鳞癌免疫相关预后模型的建立,其构建的免疫评分系统的预测能力明显优于原本的TNM分期,提示临床上以后要多多关注免疫相关的预测因素。
11号选手应志涛,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从临床问题出发开展临床研究。在临床上,接近一半的弥漫大B淋巴瘤(DLBCL)患者接受R-CHOP治疗后复发进展,而CAR-T细胞较传统治疗可大幅提高难治DLBCL患者预后。但CAR-T细胞治疗相关毒性却较大,是否可以通过改良CAR跨膜区和铰链区结构,减少细胞因子释放,从而增加安全性呢?通过25例样本研究证实了这个想法充分可行,在临床中得到非常好的疗效。
12号选手高兆亚,带来“中国医师对结直肠癌诊疗规范、指南认知的抽样调查报告”。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2010年底,我国发布了首个恶性肿瘤诊疗规范的官方文件《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版)》用于指导临床诊疗行为。此后在2015年进行了修订(简称“规范2015”),而后每2年进行一次修订,但临床医生对其掌握和认知程度如何?通过对115座城市1472名结直肠癌医师的调查显示,NCCN指南被85%以上的医生熟知并遵循,是国内医生最常使用的诊疗依据来源。一线城市医生对各指南(NCCN指南、ESMO指南、CSCO指南、规范2015)都有一定的遵循度,二三线城市偏向NCCN指南。究其原因,因为十年前只有NCCN指南可供参考,而今已有了更多选择,但显然国内指南规范的更新、推广、宣传都有待加强。
13号选手夏百荣,立足临床,深耕妇科肿瘤的分子诊断与化疗耐药领域,不但临床手术做得漂亮,单孔腔腹镜手术、腹腔镜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腹腔镜下能量器械使用,晚期卵巢癌R0手术等信手拈来,科研工作也是硕果累累,获得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诸多省级奖励。目前已发表SCI文章26篇,累计影响因子92分。
14号选手张莉,为我们娓娓道来她的EGFR TKI耐药研究三部曲。完善临床资料,寻找一个临床突破口,进行基本的功能验证,发现临床问题,进行临床试验,最后转化研究。张莉用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三幅油画完美地阐释了自己临床研究的转变、突破与延续,更以梵高在其人生中不同阶段描绘同一向日葵形象地比喻自己虽然仅仅只是抓住一个突破口,但随着临床阅历的丰富亦有不同的认识与突破。医生也是艺术家,用技艺描绘生命的美丽。
15号选手李辉,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报告“PD-1/PD-L1在肝癌中作用机制及抗体的联合用药”。目前无法手术的肝癌患者具有高复发率,药物一线治疗3个月的部分缓解率仅3%左右,二线治疗也仅10%。2017年美国FDA批准PD-1抗体nivolumab用于索拉非尼耐药的肝癌患者获得了20%的缓解率,但PD-1单抗治疗肝癌的临床试验OS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在深入研究之后,其探索试验PD-1抗体联合仑伐替尼重新定义了肝癌的一线治疗,ORR达60%,疾病控制率高达93.3%,mOS和mPFS都明显延长,如今Ⅲ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16号选手章琦,带来“科研让临床从平庸走向卓越”的演讲。外科医生不应只是开刀匠,手术成功,但患者却无获益。外科医生的三种境界便是要有工匠精神——用一台成功的手术回报所学和患者信任;要有学者精神——通过最有效治疗手段改善患者预后;此外,还要有领袖精神——促进医学进步,守护人类健康。从身边开始,从现在开始,章琦为我们精彩诠释了他的卓越。肿瘤治疗,未来将至,致敬每一颗“中华肿瘤,明日名医”的心。
17号选手黄亮,主攻淋巴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治疗,探索CAR T细胞疗法对r/r B-NHL可否治疗前移,研究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与组学,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组学整合分析。其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Research(IF 17.848)和Blood Cancer Journal(IF 8.125),并获得了美国MMAAP基金会奖励。尽医生本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18号选手张剑威,研究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前治疗是否可去放疗。在TME时代,新辅助放疗存在局限性:放疗设备的可及性和患者经济问题;为降低远处转移率;进降低5%的局部复发率;增加肛门失禁等长期副作用,影响青年患者生育功能等。是否可以探索单纯FOLFOX新辅助化疗与放化疗的直接比较呢?研究发现单纯FOLFOX双药新辅助化疗,与CRT有相似的降期率,长期随访未降低患者生存预后;三药FOLFOXIRI方案新辅助化疗,pCR率与CRT相近,降期率更高,有望改善DFS。
19号选手王刚,年纪轻轻却是硕果累累,38岁就已成为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与教授,共发表SCI论文30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20篇,累计影响因子大115.72分,所有论文研究结果单位均为其单位独立完成,无国内外协作单位。近10年来,始终以胰腺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为研究主线,研究方向稳定,在本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20号选手洪若熙,为我们讲述她要如何成为中华肿瘤明日名医的故事。深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保持终生学习的习惯,积极探索靶向乳腺癌代谢检查点和免疫检查点治疗乳腺癌的研究,寻找年轻乳腺癌的病因学、分子分型及治疗靶点,不断提升临床诊疗能力,紧跟临床肿瘤学发展,深入学习多组学技术、单细胞技术等新技术、新理念,从临床问题出发开展转化研究。
21号选手杨柳,是浙江省人民医院肿瘤内科医生,其科研业绩颇丰:主持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3项、厅局级1项、横向课题1项,科研总资助达288万;发表SCI论文29篇,第一或通讯作者23篇;申请国家专利4项。
22号选手王昕,作为“压轴选手”演讲,风趣幽默,阳光帅气。83出生的他,临床工作与科研工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年均专家门诊量达2000+,主刀手术年均500+,并参与执笔《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乳腺肿瘤整形与乳房重建专家共识》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等课题9项,在研经费约150万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中文核心期刊10余篇,专利2项,专著2部,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5/15),华夏医学技术奖三等奖(3/10)。完美践行ability、boss、cooperation、dedication、enthusiasm的ABCDE策略。
选手们的精彩表现让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年轻一辈,朝气蓬勃,人中龙凤,明日名医群星璀璨。
在决赛的尾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林桐榆教授以今年ASCO主题“关怀每位患者,领悟每位患者”解读“名医”之意,寄语青年医生们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加强横向知识拓展,努力做一名”万金油”医生,更强调加强医德修养不可或缺。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单保恩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南克俊教授,指出了未来名医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一是提高诊疗水平,在患者中有名;二是加强科研能力,在行业中有名;三是增进医德修养,做一个高情商的好医生。
最后,天津市肿瘤医院的高明教授寄语各位选手应把握“变”与“不变”,即保持初心不变,在各自的岗位不懈努力;促进转变,把基础的研究转化到临床中去,殷切期待各位青年医生们成为未来名医!
此次决赛,专家评审团共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1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