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18 CSCO】徐瑞华教授:十年磨一剑,爱优特®(呋喹替尼胶囊)成为晚期结直肠癌新选择

2018年09月20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18年9月20日,第21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8年CSCO学术年会在福建厦门盛大开幕。在今年的CSCO会议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徐瑞华教授以Poster的形式展示了一项“抗血管生成治疗用于中国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的使用特点”的真实世界研究。另外,徐教授参与临床开发的新型抗血管生成药物呋喹替尼也于今年的9月5日获批上市。【肿瘤资讯】有幸在CSCO现场采访到徐教授,邀请他与大家谈谈中国mCRC患者的治疗现状和治疗选择。 

               
徐瑞华
教授

南粤百杰、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教育部科技委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副理事长
中国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Cancer Communications》主编

真实世界研究数据:抗血管生成治疗使用率较低,与诊疗指南推荐有显著差距

徐瑞华教授:抗血管生成药物是一类对大肠癌有效的治疗药物,但遗憾的是,目前这类药物在我们国家的应用状况不尽人意。我想,这源于多方面的原因:第一,我国从事结直肠癌的医生对这类药物的了解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尚未清楚认识到抗血管生成药物为患者带来的获益与帮助。第二,可能是价格原因,目前大部分抗血管生成药物并未进入医保,基本都靠患者自费。真实世界临床实践的数据来自于不同层面的医院,既有大医院也包括中小型医院,因此综合来看使用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患者比例则较低。当然,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的大型肿瘤专医院,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使用率相对较高,而我们一些地市级的小型医院使用率则较低。如今,随着抗血管生成药物进入医保的数量逐渐增加,其整体使用率也会大幅增加。第三,我认为需要加强患者教育。要让患者清楚地意识到,不仅一线治疗可以延长生命,二线/三线治疗同样可以延长生命。如果患者能保有这种理念,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科学地应用现有药物、坚持治疗,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

十年磨一剑:呋喹替尼中国上市意义重大

徐瑞华教授:作为首个独立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医生研究的抗癌药,呋喹替尼在中国的上市既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好事,特别是对于中国政府和中国患者。因为一个创新药物的研发到上市是一个极不容易的过程,需要多年的努力与奋斗,可谓十年磨一剑。呋喹替尼疗效明确,能明显延长晚期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同时可以提高有效率,各个研究终点都得以实现。另外,更为重要的是,总体上呋喹替尼的耐受性与安全性较好,整体不良反应可控且易于管理。因此,呋喹替尼用于晚期结直肠癌的三线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

我们医生要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如何用好这一药物,把这一有效的药物应用到患者身上,以更好地帮助患者延长生命,这是我们医者的本份。呋喹替尼是一款口服的小分子药物,安全有效,使用相对简单方便,在医疗过程中不会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客观来说,呋喹替尼能帮助更多患者达到延长生存期的目标。

创新之路未止步:呋喹替尼拓展更多研发方向

徐瑞华教授:当然,呋喹替尼也有很多新的研发方向,包括三线向二线治疗前移、其他肿瘤适应症的拓展、联合治疗方案的探索等。比如对于胃癌的二线/三线治疗,我也在牵头相关的临床研究并正在快速地推进中;又如呋喹替尼(抗血管生成)与免疫治疗的协同联合作用能否进一步提高疗效,这些研究都在计划之中。我相信,随着呋喹替尼的上市,肿瘤医生的治疗手段越发丰富,临床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患者能够得到更安全、有效、简便的药物,这对医生、患者乃至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