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李宇红教授带您了解肠癌靶向治疗,解密中肿MDT

2018年08月31日
整理:Elena Chen
来源:肿瘤资讯

广东省抗癌协会靶向与个体化治疗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会议,以“创新驱动,新知传递”为主题,传递肿瘤靶向及个体化治疗领域的创新研究,并探讨前沿性热点。【肿瘤资讯】特邀本次大会执行主席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宇红教授为我们介绍本次会议亮点、解密中山大学肿瘤医院MDT及讲述肠癌靶向治疗最新进展。

会议规模,议程亮点

李宇红:广东省抗癌协会分子靶向与个体化治疗专业委员会的学术会议第四次的学术会议往年的规模一般300人,今年我们预估大概在300-400人,较往年有所增加。今年会议的主题是“驱动创新和新知传递”,本次会议议程设置上的亮点是,在议程上设置了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两个方向。往年会议内容主要集中在临床研究,今年特意在基础研究方面做了加强。25日全体全体大会是名家荟萃,下午设置两个分会场。第一个分会场为临床方向,以病例讨论和教学病例查房的形式进行,探讨疾病规范诊疗;第二个为基础研究会场,由基础研究知名教授讲解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最新的进展。以上是今年会议较往年在议程生进行的一些改进。

在讲者的阵容上,今年受邀讲课专家们均在业内享誉盛名,因此今年的讲者较往年来说阵容进一步增强。我们也有幸请到了林东昕院士,同时邀请了许多杰青,还有临床以及基础转化研究方面非常著名的教授。所以本次会议内容应该是非常精彩的,那么也期待大家能够关注。

肠癌的MDT开展经验分享

李宇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展MDT在国内是非常超前的。今年8月肠癌会议上,我们开展了结直肠癌MDT 20周年庆典活动,从1998年到2018年,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走过了20年。是老一辈们高瞻远瞩,使单病种单学科治疗演化到MDT的形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结直肠癌MDT是我院MDT开展最早的病种,并几十年如一日的保持,每周二的下午两点半到六点,多个学科医生们汇聚一堂就疑难临床病例展开激烈讨论。我个人觉得MDT是一个非常好的一种形式,第一个为病人解决问题。因为讨论的病例通常是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患者,最常见的是肠癌肝转移以及直肠癌放疗的患者病例,同时也会涉及到某些疑难病例的治疗决策。MDT出来的治疗决策很快会得到有效的执行,高效为患者解决问题,因此MDT对患者是有益的。同时,MDT对于医生来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MDT可以促进多学科交流,多学科医生之间相互学习,了解本专业方向最新研究进展,并且长期的交流促进了解,治疗意见都更趋于一致,有力于取长补短,合理将病人分配到各个科室进行合适及时的治疗。第三,收获了友谊。MDT成员之间长期合作,关系和谐,有利于科研合作,彼此成全。因此,我自己非常享受MDT,也很乐意参加MDT。

肠癌靶向治疗最新进展

李宇红:肠癌相对于其他癌种,在靶向治疗方面进展缓慢。大约有10多年没有真正意义上、从作用机制上创新的针对肠癌的药物。目前较重要的靶向药物有两大类,一个就是抗血管生成,一个是抗EGFR。这两种药物目前是临床应用较多并且疗效显著的。近年来研发的小分子的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如瑞戈非尼、呋喹替尼等,三线的治疗能中度延展患者生存,也是目前临床推荐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另外一个是目前焦点——免疫治疗药物,即PD—1单抗。遗憾的是免疫治疗目前仅适用于MSI-H的肠癌患者,但MSI-H的IV期肠癌患者可能只有3%到4%,占例非常小。但是,如果MSI-H患者应用PD—1单抗,疗效显著,那么对于PMMR的病人,应用免疫治疗药物疗效并不理想。我们也在不断探索,联合治疗是一个方向,免疫与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治疗肠癌疗效如何呢?在徐院长的领导下,我们很快将启动一项临床研究,探索免疫联合治疗在肠癌的疗效。另外,已有研究者尝试将免疫联合放疗、射频治疗等。肠癌免疫治疗,除MSI之外,我们需要更多的biomarker去指导我们用药,最大化患者获益。所目前肠癌靶向治疗的研究相对很活跃,但就实际应用比较有限,这就是目前靶向药物从药物方面的进展。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Elena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