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POST ASCO GI】大会执行主席邓艳红教授分享肝胆胰脾肿瘤的最新进展

2018年03月06日
整理:肿瘤资讯编辑部
来源:肿瘤资讯

每年1月召开的ASCO GI(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道肿瘤研讨会)是胃肠道肿瘤领域最高水平的世界级学术盛会,引领了全年研究的风向标。第四届POST ASCO GI会议于2018年3月4日在广州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特邀国内外数十位消化道肿瘤领域知名专家会议,分享ASCO GI会议上的最新研究成果,让中国消化肿瘤领域的工作者能够及时了解最新观念和新动态。《肿瘤资讯》有幸邀请到本次大会的执行主席、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邓艳红教授分享大会的精彩设置以及肝胆胰脾肿瘤的最新进展。


               
邓艳红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肿瘤内科主任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7版和2015版)专家组成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会长
中国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 (CSWOG)副秘书长及结直肠癌专业委员会 副主委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消化肿瘤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广州市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委员会 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MDT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 化疗青年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消化肿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及生物标志学组 副组长

肿瘤资讯:由中国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承办的POST ASCO GI会议为华南地区消化道肿瘤工作者提高了学术交流,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提高了广大肿瘤防治工作者的专业技术水平。您作为本次大会的执行主席,能否介绍一下本次大会的主旨和精彩的设置。

邓艳红教授:首先,我要感谢全国从事肿瘤专业,尤其是消化肿瘤专业的同行以及媒体对这个会议的关注。POST ASCO GI会议今年已经是第四届了,每年举办的时间也基本是恒定的,3月的第一个周末。从世界范围来看,整个GI领域最重要的几个会议,包括ASCO,ESMO,WCGIC和ASCO GI。ASCO GI每年一月份召开,作为胃肠领域的重要会议,可以说是全年的风向标,它不像ASCO大会纯粹注重临床的研究,在ASCO GI会议上,会对消化道肿瘤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在转化研究和基础研究上覆盖的范围更广,涉及的程度更深。从全面的会议来讲,ASCO GI是消化肿瘤领域最重要、最关键的会议。

我们举办POST ASCO GI会议的目的是希望把ASCO GI上面最新的一些会议信息以最快、最全面、最精简的方式传递给大家。ASCO GI会议一般要开三天,POST ASCO GI只开一天左右的时间,把ASCO GI会议的精华浓缩过来,方便我们中国的同道们更快的获取知识,不需要临床医生自己进行文献的搜索,我们的会议上已经邀请到非常好的专家帮助我们归纳整理。

今年的会议设计也很好的体现了ASCO GI今年的主题——多学科协作、各地实践、全球共享。这其实也体现了整个ASCO的一种气度,通过采纳各地的临床实践,全球共享研究成果。在本次会议讲者的安排上体现了“多学科协作”的理念,我们的讲者包括内科、放射肿瘤、外科的医生。另外,在内容的覆盖上也非常全面,从结直肠癌、胃癌到胃肠间质瘤,再到食管,肝胆胰,基本覆盖了整个消化肿瘤。今年的会议还有一个新的特色,在下午的会议上,我们特别安排了一些临床实践过程中,比较实际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临床医生在实践过程中很难决策的。针对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两位讲者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陈述观点,台下观众也参与互动,这种类似于辩论的形式非常有意思,能够让大家更多搜集循证医学的证据,并将其应用与临床实践。

肿瘤资讯主持人:请您解读一下ASCO GI会议上肝胆胰腺肿瘤方面的主要进展? 

邓艳红教授:肝胆胰肿瘤的进展都非常的慢。药物治疗方面的进展和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相比,发展比较缓慢。此外,这个领域是一批非常难治性的肿瘤。在今年的ASCO GI会议上,重大的突破可能不多,在肝癌上的两个研究有可能改变临床实践的。第一个研究是关于晚期肝癌,目前没有太多的好办法,西方国家更多的会采用索拉菲尼作为一线治疗。在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肝癌的病人是介入科医生在治疗,他们更多的会做TACE。那么这两种治疗手段是否可以结合在一起,取得更好的疗效。今年的ASCO GI上,有一个日本的研究,把两个治疗方法结合在一起,结果发现,索拉非尼联合TACE与单纯TACE相比,显著延长生存时间。这一研究结果是能够改变临床实践的,也体现了多学科协作非常重要。在临床过程中,要避免采用单一学科彻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需要寻求多学科协作。 第二个比较好的,可能改变临床实践的是一个肝癌的二线研究,即卡博替尼用于二线治疗明显优于安慰剂。对于胆道和胰腺肿瘤,确实没有太多的进步,基本还是停留在化疗时代。此外,免疫治疗在这几个瘤肿中都有开展一下研究,但目前还处于相对早期,且有效率大概在20%左右,并没有取得令人兴奋的研究结果。

肿瘤资讯:随着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临床上对于肿瘤患者的治疗越来越趋于精准化和个体化,高通量测序等二代测序技术也逐渐进入临床。请您介绍一下高通量测序目前在肿瘤领域的主要应用吗?

邓艳红教授:二代测序非常有意思的,我们团队在最近几年也做了很多类似的研究。在我今天的讲课中也专门分享了一个研究,是关于胰腺癌高通量测序的,可以看出,高通量能够给临床带来至少两个好处:

第一,可以短时间内检测多个基因,获取最多的信息量。过去,我们都是进行单个基因检测,先测一个驱动基因,如果是阴性,再测另一个基因,时间成本大,对标本的利用度不高。如果高通量测序的费用可以解决的话,相信未来每一个患者都应该进行高通量测序。

第二,检测肿瘤突变负荷,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目前,免疫治疗是肿瘤研究的一大热点,但实际上真正对免疫治疗有效的病人,只有20%左右。这 20%有效的病人有什么特点呢?部分患者突变负荷高,而肿瘤突变负荷只有通过高通量测序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