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徐瑞华教授】《CSCO胃癌临床指南2017版》:胃癌的中西方差异意义何在?

2017年09月11日
编译:肿瘤资讯编辑部
来源:肿瘤资讯

胃癌的发生、发展存在较多的中西方差异,那么《CSCO胃癌临床指南2017版》对此如何综合中西方胃癌的临床试验证据、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治疗推荐呢?CSCO胃癌专家委员会成立之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徐瑞华教授通过《CSCO胃癌临床指南2017版》的制定和颁布,为我们剖析了胃癌的中西方差异。 

               
徐瑞华
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南粤百杰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所长

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

肿瘤资讯:本次的会议同时也是CSCO胃癌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您作为CSCO胃癌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对CSCO胃癌专家委员会寄予怎样的期望,近期有哪些工作计划?

徐瑞华教授:尊敬的各位同道,非常高兴接受《肿瘤资讯》的采访。

2017年9月1日下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的胃癌专业委员会在广州成立。这个专业委员会从筹备到成立历经1年多的时间。经过反复的酝酿、综合考虑专业特点、地区代表性等因素,最终成立CSCO胃癌专业委员,并选举产生了各位常委、副主席委员和主任委员。非常荣幸感谢CSCO理事会的信任,让我担任第一届CSCO胃癌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

中国胃癌学界对这个专业委员会寄予了厚望。胃癌极具东方特色。中国胃癌的发病率、死亡率较高,意味着从事胃癌领域的专业人士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以推动其预防、诊断和治疗的进步。CSCO胃癌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正是回应了这个需求。对于如何提升过敏健康水平、贯彻实施“健康2030”等重大计划,我们需要形成专业学术团体,以推动胃癌领域的科研、医疗的进步和促进基本诊疗规范的普及。

我认为,CSCO胃癌专业委员会的工作重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中国胃癌专家需要团结起来,共同推广胃癌规范化诊疗。虽然胃癌规范化诊疗在大城市大医院能够得到保障;但客观上,由于我们国家地域差异、城市差异、城乡差异,偏远地区的胃癌规范化诊疗暂时无法达到预期。只有促进胃癌规范化诊疗快速进入一定水平的情况下,我们国家在胃癌的整体诊治水平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所以,我认为,中国胃癌专家共同推广胃癌规范化诊疗是最为迫切、也是最重要的任务。

第二,一个专业委员会的成立需要契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创新驱动。CSCO胃癌专业委员会,要以创新为灵魂,在临床研究创新、新药创新、诊疗方法创新等方面要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将来会在CSCO胃癌专业委员会的平台上,牵头进行多学科、多领域合作驱动的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这是CSCO胃癌专业委员会的历史使命。加强临床研究、转化研究的合作和相互促进,才能让CSCO胃癌专业委员会真正具有生命力。

肿瘤资讯:在今年年初,您牵头撰写的《CSCO胃癌临床指南2017版》正式推出,将为我国的胃癌规范化治疗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

徐瑞华教授:我们刚刚提到,由于地域差异,中国胃癌的规范化诊疗在一些基层医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胃癌规范化诊疗的推广需要以一些基础工作为前提。今年年初完成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癌临床指南2017版》即为基础性工作的一部分,是我们进行规范化诊疗的最重要的依据。这本指南制定凝聚了国内多位专业人士、知名学者的心血;我们大量阅读国内、国际的文献,反复修改、修订,严谨编写,最终形成《CSCO胃癌临床指南2017版》。

这份指南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贴近临床,非常实用。这份指南推荐对胃癌病人进行分层管理,包括疾病的不同分期、肿瘤状态、患者的身体状态、基因状态、一线或二线治疗、围手术期因素等方面。根据不同分层进行明确指引,方便临床医生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

第二,契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文献证据的力度。《CSCO胃癌临床指南2017版》列出基本策略和可选策略。基本策略,即计划开展胃癌诊治研究得机构所必须能够实现的要求,如果无法实施基本策略、该机构的诊疗可能会为病人带来损失。所以基本策略是必须的。可选策略是在基本策略基础上的提升,指南会推荐一些有效的、创新的诊断、治疗方法,但不是必须的。

总而言之,《CSCO胃癌临床指南2017版》比较方便基层医生的临床应用。指南编写之初,的时候,我们便要求契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广大基层医院的合理、便利应用,才是《CSCO胃癌临床指南2017版》所带来的真正临床价值。

此外,我们肿瘤研究者呼吁更多的病人参与到各种临床研究之中,故《CSCO胃癌临床指南2017版》中,我们除了列出基本策略和可选策略之外,也另外推荐创新策略。目的是让医生、患者、患者家属对于胃癌未来的总体治疗方向和治疗困境有所了解,通过鼓励病人参加各种可能的临床试验、推动创新治疗的研究和进展。

肿瘤资讯:我国胃癌的发生、发展不同于西方国家,有其特殊的流行病学特征。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我国胃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如何,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有何差别?这些流行病学的差异是否导致了中外在诊疗措施上的差异?

徐瑞华教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确实,胃癌在东西方的发病率有较大差异。中国的胃癌发生率较高。

首先,胃癌分期方面。总体而言,尤其与同样胃癌高发的日本相比,中国早期胃癌的病人比例偏低、中晚期胃癌的发生率偏高。

第二,胃癌发生部位方面。中国胃癌高发于胃体、胃窦,欧美等地区以贲门、胃与食管接合部的胃癌更常见。

第三,疾病发展的病因方面。中国胃癌的发生可能跟Hp(幽门螺杆菌)和饮食习惯(如腌制、霉变的食物)的关系较为密切。

但是根据大量的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的研究来看,中西方两个胃癌群体的生物学行为特征并无非常明确的差异。所以,总体而言,我们现在所用的循证医学证据大家是相通的、二者的治疗的策略上是相似的。

《CSCO胃癌临床指南2017版》中,我们关注到了一些更为细节的地方。中国是胃癌大国,发病率较高、患病人数较多;那么,针对一些国际指南中没有明确给出指引的地方,《CSCO胃癌临床指南2017版》做出相关指引。比如,晚期胃癌的三线治疗方面,我们推荐阿帕替尼的应用;晚期胃癌的单个或腹膜转移病灶,我们也给出了更为明确的综合治疗方案。这些均是NCCN指南没有细化推究的。此外,实际上,胃癌不同亚组的群体总数量较大,《CSCO胃癌临床指南2017版》针对不同亚组人群、也做出适当的推荐,可以使临床医生更容易去把握适应症和禁忌症,进一步提高特殊亚群的诊疗水平。

外科手术方面,与患者的体型等相关,中西方的手术技巧方面也有些许差异。总体而言,中国胃癌的手术技巧更高。

综上所述,同样的分期采取相似的治疗方法时,中西方胃癌患者的整体愈后较为接近。中西方的胃癌诊疗总策略在方向上是一致的。但中国胃癌有其特征性,需要临床医生综合把握治疗方案的选择。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Ru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