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肿瘤医生学习笔记——甲状腺癌(17.04版)

2017年05月22日
作者:龙猫
来源:肿瘤资讯

【概况】

流行病学

一.发病率

1. 过去10年中,全球甲状腺癌发病增长率列第1位;

2. 女性发病率高,女:男≈3-4:1;

3. 甲状腺癌在全美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5位,1989 年~2009年甲状腺癌发病率增长4.99倍;

4. 自2010年起,韩国甲状腺癌上升为为第1位高发癌症;

5. 2012年杭州地区统计,甲状腺癌发病率在该地区位于女性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率第1位,位于全部人群第3位;

6. 2013年上海地区统计,甲状腺癌发病率位于女性第3位,男性第8位,位于全部人群的第4位;

7. 2001年天津地区统计,甲状腺癌患病率20年增长了193%。

二.病因

1. 放射性物质接触:放射性因素对甲状腺癌,尤其甲状腺乳头状的发病密切相关,特别对有青少年时期颈部放射史者;

2. 遗传因素: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约3%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尤其当家族内直系亲属超过3人患有甲状腺乳头状癌时,应注意家族遗传可能);

3. 基因突变:BRAF突变,RET/PTC和PAX8-PPARc癌基因重排,染色体结构异常等;

4. 桥本氏甲状腺炎: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具有一定相关性,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桥本患者高甲状腺激素(TSH)对甲状腺持续刺激相关。部分研究结果显示,合并桥本的甲状腺癌患者,局部转移和复发率低,可能与肿瘤免疫相关;

5. TSH水平:高水平TSH与分化型甲状腺癌关系密切。

6. 碘盐:高碘饮食地区乳头状癌发病率升高,碘缺乏地区滤泡状癌发病率较高。但近年碘盐是否影响甲状腺癌发病引起争议。 

三.分类

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甲状腺癌分为:

 乳头状癌(80%,近年比例升高);

 滤泡癌(10-20%);

 髓样癌( 6-8%);

 Hürthle细胞癌(2-3%);

 未分化癌(1.6%)。

临床也可遇到一些少见病理类型,如甲状腺透明细胞癌(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甲状腺透明细胞癌较少见,归于Hürthle细胞癌一类;继发性甲状腺透明细胞癌多有肾透明细胞癌转移而来,临床需鉴别);胸腺样分化甲状腺癌;甲状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等。 

【诊断】

一.临床表现

多为单发、质硬结节,也可为多发结节,随吞咽上下活动;除滤泡癌多经血行转移,其他类型甲状腺癌多由淋巴结转移,临床部分患者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最常见转移部位为中央区淋巴结,其次为IV区淋巴结。 

二.检查

a) 实验室检查:甲状腺结节病人常规检查甲状腺功能常规全项;可疑甲状腺髓样癌患者,加查CEA检查;术前需检查降钙素水平对预测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意义。

甲状腺1.jpgb) 高分辨B超:诊断甲状腺癌特异性和敏感度均较高,可作为首选术前检查。

甲状腺2.jpgc) CT:辅助诊断甲状腺肿物,尤其甲状腺癌伴淋巴结转移时,CT能较好判断转移淋巴结与气管、食管,尤其颈部血管(增强CT效果较好)的关系。此外,CT对于巨大甲状腺肿物、胸骨后甲状腺肿物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

临床经验:

1. 临床上对于直径超过4cm的甲状腺癌,或转移淋巴结直径超过2cm的甲状腺癌,建议行颈胸部增强CT;

2. 甲状腺髓样癌的生物学行为较差,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且淋巴结转移程度往往较甲状腺乳头状癌严重。因此,对于初步诊断为甲状腺髓样癌,且淋巴结有转移者,可行经胸部增强CT。

d) MRI和PET-CT:MRI诊断甲状腺肿物特异性、敏感性较差,临床不常规推荐。PET-CT对怀疑远处转移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

e) 穿刺活检:术前诊断甲状腺癌的金标准。

临床经验:

1. 对于B超回报4a级的甲状腺结节,建议行FNA初步明确良恶性;

2. FNA检查诊断为甲状腺滤泡癌的效果差,对于FNA病理结果回报滤泡性增生时,注意鉴别是否为甲状腺滤泡癌。 

三.分期

1. TNM分期

a)  T分期

除甲状腺未分化癌均按照此T分期标准,多灶癌以最大径进行分类: 

甲状腺癌3.jpg未分化癌T分期标准:所有未分化癌均为T4类

甲状腺癌4.jpgb) N分期

甲状腺癌5.jpgc) M分期

甲状腺癌6.jpg2. 临床分期

a) 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癌

年龄<45岁:

I期(任何T、任何N、M0)

II期(任何T、任何N、M1)

年龄>45岁:

甲状腺癌7.jpgb) 甲状腺髓样癌

甲状腺癌8.jpgc) 甲状腺未分化癌

甲状腺癌9.jpg【治疗】

1. 甲状腺乳头状癌

目前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除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手术治疗无争议,对于术前考虑cN0患者是否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尚存在争议。

美国认为除高危型或有淋巴结转移指征者,其他不主张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但近年NCCN指南针对是否行预防性淋巴结清扫这一问题,采纳的是亚洲地区文献资料数据。亚洲范围内中国、韩国均推荐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认为颈部淋巴结转移是PTC患者复发率增高的危险因素,且高达70%的cN0 PTC患者术后发现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因此国内推荐cN0 PTC患者同期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具体术式:

a) 患侧腺叶峡叶+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肿瘤<4cm、复发危险度低、无头颈部放射线接触史、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对侧腺叶内无结节

注意事项:

(1)对于肿瘤直径<4cm,同侧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指征,对侧腺叶无结节的患者,可根据患者意愿选择行腺叶峡叶+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2)对于对侧腺叶合并单发或多发良性结节,且最大径<1cm的病例,可选择行腺叶峡叶+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或加行对侧次全切除。

b) 全甲状腺切除+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肿瘤>4cm、多灶癌、复发危险度高、病理亚型差、有头颈部放射线接触史、对侧腺叶合并结节、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指征、远处转移

注意事项:

(1)cN0,一侧腺叶多灶癌,直径之和<1cm,可合理选择行患侧腺叶峡叶+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2)cN1a,对侧无结节,尚无统一术式,指南推荐全甲状腺切除+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但临床工作中也存在对部分患者行患侧腺叶峡叶+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除患者自身要求外,具体如何筛选这部分病例需要临床工作中积累经验;第三种术式选择为全甲状腺切除+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此种术式应用较少,反对原因在于对侧淋巴结无阳性指征,且全甲状腺切除+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升高;但部分专家认为cN1a患者,对侧淋巴结阳性几率高,甚至可高达50%以上,技术水平高且熟练全甲状腺切除+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术者可以保障并发症发生率;

3. cN1a,对侧合并单发或多发结节:目前临床术式主要为全甲状腺切除+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患侧腺叶+峡叶+对侧次全切除+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全甲状腺切除+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根据临床情况合理选择。

c) 全甲状腺切除+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双侧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指征

d) 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侧颈淋巴结转移

注意事项:

(1)临床工作中经常可见甲状腺癌合并侧颈淋巴结转移病例,对这一部分病例也需根据疾病不同情况选择不同处理方式。对于侧颈4、6区淋巴结转移,且转移淋巴结直径<2cm,4区转移淋巴结少的病例可行全甲状腺切除+患侧扩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2/3/4/6)+对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2)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临床工作中可见部分术者选择行患侧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部分术者选择患侧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对侧腺叶切除(即全甲状腺切除+患侧颈淋巴结清扫),也可部分行全甲状腺切除+患侧颈清+对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需做甲状腺癌联合根治的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多比较严重,需后续行放射性碘治疗。因此,全甲状腺切除+患侧颈清±对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为术后放射性点治疗提供治疗条件。侧颈淋巴结转移是对侧,尤其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建议同期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即行全甲状腺切除+患侧颈清+对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2. 甲状腺滤泡癌

甲状腺滤泡癌多经血行转移,极少经淋巴结转移。临床可以滤泡癌患者,无论肿瘤大小,均需积极治疗,行全甲状腺切除。

3. 甲状腺髓样癌

已知或高度怀疑甲状腺髓样癌的病例,无论淋巴结转移与否,均需行全甲状腺切除。淋巴结处理情况与PTC相似。甲状腺髓样癌易淋巴结转移,且大部分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较严重,需积极处理。

4. 甲状腺未分化癌

未分化癌预后极差,已知或确诊甲状腺未分化癌的病例,需综合治疗手段。

5. 复发性/难治性甲状腺癌

可手术切除的复发性甲状腺癌,无论远处转移与否,如残存甲状腺组织需手术切除,并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行淋巴结清扫,并进行放射性碘治疗;对于无法手术治疗的复发性/难治性甲状腺癌,无论远处转移与否,可行靶向治疗,目前已有获批应用于难治性、碘抵抗的甲状腺癌的靶向治疗药物。

【其他】 

甲状腺微小癌(PTMC):80%以上甲状腺癌由甲状腺乳头状癌组成,而PTC中超过40%为PTMC,关于PTMC的临床处理措施一直是争议焦点,这主要源于对PTMC生物学行为的不同认识造成。

部分学者认为PTMC体积小,生物学行为比较惰性,具有隐匿性,预后极佳,远处转移率及死亡率<0.5%,建议保守治疗。主要理论依据为日本Ito等人的一项临床研究:其通过对纳入观察组的PTMC平均随访74个月观察发现,随访第5、第10年,肿瘤增大≥3mm的比率分别为6.4%,15.9%;出现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4%,3.4%;对比观察组和即刻手术组,淋巴结转移几率无统计学意义,认为PTMC密切随访引起恶性事件的概率较小,对于PTMC可行保守治疗。当肿瘤增大明显、出现淋巴结转移时,应尽早手术。但这一研究中纳入观察组的PTMC是有筛选标准的。

另一部分学者认为PTMC虽体积小,但是生物学行为却是一种成熟的癌,是PTC的早期事件。部分PTMC生物学行为差,可表现为颈淋巴结转移,甚至远处转移,临床上不乏小癌灶大转移的病例,认为应对PTMC采取积极治疗态度。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专业委员会于2016年制定了第一个关于PTMC的治疗指南,指南建议可对低危PTMC进行合理筛选行密切观察随访。

现国内临床工作中,建议对直径≤5mm,位于腺体中央、无淋巴结转移的PTMC密切随访。随访期间甲状腺功能保持正常范围,每3-4个月复查一次颈部B超。如两次B超对比,肿瘤增大≥3mm或出现淋巴结转移,则行手术治疗,并且尽管此时行手术治疗,因随访间隔时间3-4个月是安全随访范围,对预后也并无较大影响;如密切随访期间肿瘤无明显改变,则继续以3-4个月为随访周期继续密切随访。

临床经验及备注部分均为个人理解,不恰当指出请各位批评指正。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熊熊兔

                   

领新版指南,先人一步>>
查看详情

相关阅读
评论
2020年12月02日
毛志勇
滑县中心医院 | 肿瘤内科
学习了
2020年05月10日
孙泽辉
唐山市第三医院 | 肿瘤外科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就诊很晚,手术多家医院专家都认为不能手术。还有其他方法吗?靶向药物索拉非尼效果怎么样?谢谢!
2020年05月10日
孙泽辉
唐山市第三医院 | 肿瘤外科
很全面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