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什么?女性年轻时的不良饮食习惯可增加乳腺癌风险?

2017年03月09日

编译:熊熊兔

来源:肿瘤资讯

近日,一项发表于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官方期刊《癌症流行病学,生物标记与预防》的研究显示:青少年期和成年早期女性的炎性饮食习惯可能增加绝经前乳腺癌风险。

2017年3月1日,一项发表于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官方期刊《癌症流行病学,生物标记与预防》的研究显示:青春期或成年早期 炎性饮食习惯的女性,与那些处于此阶段没有炎症饮食习惯的女性相比,前者绝经前罹患乳腺癌的风险更高。


为何进行此研究?


青春期和成年早期是女性生命过程中极易发生乳腺癌的时期,因此关注成年后饮食习惯与乳腺癌风险的研究就突显其本身的高度脆弱性。目前只有一项前瞻性研究探讨青少年饮食模式与乳腺癌形成的风险。为更好地预测这部分群体的疾病风险,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菲尔丁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主任,该研究的主要人员Karin B. Michels教授基于饮食模式作为独立终点,对女性的饮食习惯与乳腺癌间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探讨。


Michels教授说:“饮食中摄入蔬菜量低,而加糖和无糖软饮、精制糖、碳水化合物、红肉、加工肉类、人造黄油的摄入量高,这一不健康饮食习惯与血液中高水平炎症标记物有关。”

此前,Michels教授已经使用降秩回归法确定了与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受体2)相关的饮食模式。

Michels教授表示,由于乳腺癌需要多年才能形成,我们很好奇在女性生命的早期阶段,这样的饮食习惯是否为导致女性罹患乳腺癌的一个危险因素!


在此提一句,既往研究也认为,不健康饮食,尤其是摄入炎性饮食(蔬菜过少,精制糖、碳水化合物、红肉和加工肉类过多)可能增加患某些癌症风险。



如何评估患癌风险?


在该项研究中,Michels教授和其同事对1988年《护士健康研究II》(NHS II)招募的45204位女性,使用降秩回归法调查青少年期和成年早期炎性饮食模式与乳腺癌是否有相关性。


护士健康研究(NHS)是目前规模最大和持续时间最长的女性健康影响因素研究,在1988年进行了扩大的Ⅱ期研究(NHSII),2010年开始了Ⅲ期研究(NHSIII)。


该入组人员于1991年(年龄为27-44岁)完成食物频率问卷调查(FFQ),于1998年(年龄为33~52岁时)补充完成回忆高中饮食的食物频次问卷(HS-FFQ)。对于每位入组女性的饮食,Michels教授通过降序来评估癌症得分。


随访22年后,在完成HS-FFQ的女性中,有870人被诊断为绝经前乳腺癌,490人被诊断为绝经后乳腺癌。


研究结果怎样?


基于青少年女性的炎性饮食模式,研究者将入组人员分为5组,那些评分最高的小组成员,比评分最低的小组成员患绝经前乳腺癌的风险高35%。


基于成年早期女性的饮食进行同样的评估分析显示,那些评分最高的小组成员,比评分最低的小组成员患绝经前乳腺癌的风险高41%。


有趣的是,饮食炎症评分与整体乳腺癌发病率或绝经后乳腺癌不相符!!!


Michels教授说,总体而言,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成年早期女性的炎性饮食模式确实可增加绝经前年轻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



她还补充道:“美国女性一生中患乳腺癌的几率约为12%。然而基于不同因素,每个女性患乳腺癌风险是不同的,包括遗传倾向(研究表明遗传诱发癌症的几率只占7%)、人口统计、生活方式等。我们的研究表明,青少年、成年早期女性的炎性饮食模式,可能是影响女性风险的另一因素。”


不过,Michels教授注意到,在女性青少年和成年早期时期,由于乳腺迅速发展,其对生活方式特别敏感。正因如此,我们在饮食中应多摄入蔬菜、水果、谷物类、坚果、果实种子、豆类等食物,避免食用上述提到的与血液中高水平炎症标记物有关的食物。


同时她也表明,当前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即青少年时期的饮食是均由入组人员回忆所述,研究人员并没有在该项研究中测量她们青少年、成年早期的炎症血液标志物,故可能影响研究结果。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熊熊兔

参考文献

http://ecancer.org/news/11125-poor-diet-in-youth-associated-with-increased-risk-for-premenopausal-breast-cancer.php

Holly R. Harris ,Karin B. Michels ,etal. An Adolescent and Early Adulthood DietaryPattern Associated with Inflammation and the Incidence of Breast Cancer.

2017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2017,77(5) :1179-1187.

与全世界的肿瘤医生 一起交流→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