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启动

2016年08月30日

整理:Lilith

来源:肿瘤资讯


该项目由中山大学作为总项目及课题三牵头单位,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分别作为课题一及课题二牵头单位。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作为项目参与单位参加。受邀参加会议的有中山大学副校长颜光美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长徐瑞华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肺癌首席专家张力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王长立教授,上海市肺科医院放疗科主任傅小龙教授,上海市肺科医院放疗科副主任蔡旭伟教授以及华大基因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长吴逵博士。

image002.png

启动会由中山大学副校长颜光美教授进行致辞。颜校长首先对中山大学作为总项目牵头单位,成功申请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表示了祝贺。“申请到这个项目,这是张力教授学术水平的体现,也是中山大学以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亮点。这个项目的成功申报对于中山大学的学科建设是一个很大的利好消息。”颜教授说道。颜教授提到,目前中山大学正在进行的南海考察项目、“天琴”计划,以及精准医学项目都是国家层面的重点项目。 今后在张力教授的项目进行中,中山大学会在人力物力各个层面给予全面的支持。精准医疗以及肺癌治疗的本身是十分重要的,希望通过这个研究,使肺癌的五年、十年生存率达到新的高度。

 image004.png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代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祝贺这次重大专项获得批准。徐院长指出,关于精准医疗,从国家层面到中山大学都高度关注。此次由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所牵头的项目,从全国7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反映了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在同行中的口碑和认可度。今后面临的问题是大家怎样将这个项目落实,拿出实际的成果。 徐瑞华教授特别强调各参与单位在资源的共享方面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这次重大专项涉及大量临床和生物资源的合作,信息资源的共享。他建议每个参与单位突破局部利益的阻碍,真正形成在国家层面上的生物资源库。  

image006.png

随后张力教授对此次重点专项进行了介绍。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防治任务异常严峻。早诊率低;局部晚期肺癌综合治疗应用不规范、不精准,复发率高;晚期肺癌靶向治疗尚不标准,新型免疫治疗缺乏疗效预测标志物,使很多患者接受了无效治疗,预后差。为解决上述难题,由张力教授牵头此次重大专项。课题分为三个子课题,一是由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长利教授牵头的“基于低剂量CT 联合生物标志物的肺癌早期诊断研究”,二是由上海肺科医院傅小龙教授牵头的局部晚期肺癌精准放疗研究,三是由中山大学张力教授牵头的晚期肺癌精准内科治疗研究。

 image008.png

接下来,中山大学范瑞泉处长以及财务处负责人对项目的目标要求、经费使用进行了介绍,来自不同牵头单位与参与单位的专家组成员也对项目的具体执行、数据分享以及知识产权界定进行了讨论。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长利教授、上海胸科医院放疗科蔡旭伟副主任以及张力教授分别就各自负责的课题进行了合作与分工的探讨。课题一重点关注肺癌的早期诊断,研究手段为通过检测血、尿等标准,建立中国肺癌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谱,确定无创早诊的标准并进行临床验证。课题二重点在于局部晚期肺癌精准放疗技术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创新结合新型精准放疗技术,开展对比传统放疗或手术的局部晚期精准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结合生物标本,探索性研究预测放疗疗效与毒副作用、预后的生物标志物。课题三为晚期肺癌精准内科治疗研究,研究内容为开展针对不同少见驱动基因对应不同新药的“Umbrella Trial”研究;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研究,探索常见驱动基因延长耐药新方案;结合开展的新型免疫治疗研究,开展预测免疫治疗疗效预测标志物的转化研究,鉴定免疫治疗优势人群。华大基因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长吴逵向各课题组介绍华大基因在癌症精准医学的战略布局,以及研究院联合国家基因库、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将提供科学、技术、数据平台等多方面的保障支持。吴逵同时就华大基因在中国肺癌人群基因组研究取得的前期成果,包括建立最大规模的中国人群的癌症基因组学的数据库,建立基因水平的治疗决策树,从血液、尿液等多种标本来源来进行生物样本大数据的分析,探索如何用更好的分子标记物来建立从有创到无创的筛查标准,基于此开发的相关基因检测产品,以及自主研发的国产测序仪BGISEQ-500等技术平台进行了具体介绍。

最后,张力教授对此次启动会进行了总结。张教授建议各位专家建立工作组,对项目的实施进展进行充分的沟通。

版权属良医汇肿瘤资讯App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资讯App”

责任编辑:Lil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