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15金陵肿瘤学新进展论坛:总结临床经验

2015年11月20日

本次“2015年金陵肿瘤学新进展论坛”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北京CSCO研究基金会、临床肿瘤学杂志社和绿叶制药集团共同举办,并就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和消化道肿瘤的治疗进展及临床实践,向与会的160名肿瘤临床医生呈现了一场学术盛宴。

2015年11月14号上午8:30,“2015年金陵肿瘤学新进展论坛”拉开序幕,首先由论坛主席秦叔逵教授致开幕词,欢迎各位肿瘤同道的到来,也希望各位同道能在多个癌种的学术交流中能有所收获。论坛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1.乳腺癌的内分泌、辅助治疗的进展,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与挑战;2.肺癌的精准治疗,NSCLC外科综合治疗的进展以及突变未明NSCLC非鳞癌一线治疗策略;3.消化道肿瘤的治疗策略及靶向治疗进展。最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梁军教授对论坛精彩内容进行总结,宣布论坛圆满落幕。


中国工程院院士于金明教授细致地讲述了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大方向,治疗高发的肺癌,其个体化治疗需要解决肿瘤的异质性,包括患者个体异质性、肺癌空间及时间的异质性;精准肿瘤学的成败取决于明确的分子机制和分子间的作用。于金明教授还指出肺癌治疗的新原则是:个体化,解决好个体化诊断治疗问题;最少化,既不错杀也不漏掉任何一个需要治疗的患者;简单化,用最简单技术解决复杂的问题。在肺癌的个体化治疗中,对于同样组织类型及同样临床分型的肺癌,还需要根据分子分型和分期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做到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即同一肿瘤不同基因靶点需要分类研究,相同基因靶点的不同肿瘤给予相同的治疗。而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全程管理应包括大数据的收集、病理学诊断、分子诊断、临床分期及分子分型、精准医学框架的MDT、精准治疗。最后,于金明教授提出肿瘤治疗成也规范、败也规范,我们不应该拘泥于规范,应该在精准医学指导下实施个体化精准治疗,在战略科学家的引领下集成创新与突破。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徐兵河教授重点探讨了“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与挑战”,指出“如何将三阴性乳腺癌复杂的分子分型应用于临床”、“在早期乳腺癌中,新辅助/辅助治疗阶段,能否筛选部分低危患者不需要化疗及能否筛选部分高危患者强化治疗”是当下三阴性乳腺癌治疗面临的挑战。此外,徐兵河教授根据现有临床研究及自身研究结果,认为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类异质性疾病,治疗需要“量体裁衣”,选择优效人群,进行精准医疗,同时需要关注东西方患者差异,开展中国的临床研究。
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殷咏梅教授向大家介绍了“绝经后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新进展”,指出转移性乳腺癌是不可治愈的,治疗的目标主要是延缓疾病进展、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各大指南也指出HR+MBC患者首选内分泌治疗,除非疾病需要快速控制或存在内分泌耐受顾虑。在非甾体AI治疗失败后,换用TAM或者甾体类AI的临床证据不足;CONFIRM及FIRST研究表明氟维司群是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有效的选择。同时指出依维莫司可以逆转耐药,多线治疗后效果更加明显,而对于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的效果需要三期临床试验验证。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宋启斌教授分享了 “突变未明NSCLC非鳞癌一线治疗策略优化”,首先指出中国NSCLC基因检测率低的原因包括:无法获得足够的肿瘤标本或标本质量不高;所在医院无法进行突变检测;医生检测意愿低;费用问题。对于突变未知的非鳞癌患者不要使用针对这些靶点的靶向药物,应首选化疗。另外,培美曲塞一线治疗后继续单药治疗,患者获益不受年龄因素的影响,且患者依从性好。最后,宋教授总结道,在突变未明NSCLC非鳞癌患者的一线治疗优化的模式中,继续维持治疗应成为一线治疗的一部分;对于一线培美曲塞含铂双药治疗后未进展的非鳞癌患者应继续培美曲塞单药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乳腺疾病诊治中心主任陆劲松教授系统地介绍了乳腺癌辅助治疗的进展和热点,指出在淋巴结阳性早期乳腺癌中,剂量密集方案显著提高患者的无疾病生存和总生存;对于疾病复发风险相对较高并处于绝经前的患者,增加卵巢抑制可以改善预后;对于绝经期激素受体阳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相比于5年卵巢功能抑制+他莫昔芬治疗,5年卵巢功能抑制+依西美坦治疗显著降低复发。此外,陆教授谈到治疗的策略需要包括强度和长度两方面。治疗的强度在化疗上可采用密集强化(三阴),在内分泌治疗上可采用DFS+EXE。在延长治疗时长上,维持化疗需要进一步研究,靶向治疗转换其他靶向药物可打破一年的常规。


(本文为【良医汇-肿瘤资讯】原创,欢迎转发,转载需经授权并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