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罕见突变及罕见肿瘤分会场在昆明顺利召开 聚焦诊疗创新与多学科协作

11月11日
来源:CACA rare 

640.png

2025年11月8日下午,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罕见突变及罕见肿瘤专业委员会分会场会议在昆明海埂会堂成功召开。北京协和医院巴一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会议汇聚了全国多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罕见肿瘤领域的诊疗进展、临床研究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会议由专委会秘书陈小燕主持开场。

中山大学肿瘤中心张力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说道:罕见肿瘤,因其发病率低、诊断困难、治疗手段有限等特点,是医学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但中国人群基数大,罕见肿瘤实际并不罕见,本次大会旨在汇聚国内顶尖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罕见肿瘤的最新研究成果、诊疗技术进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通过专委会平台,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多学科协作,为罕见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可能。

640 (2).png中山大学肿瘤中心  张力教授

罕见肿瘤诊疗取得新进展,多学科协作与精准治疗成焦点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邱文生教授主持“胸膜间皮瘤及纵膈罕见肿瘤诊疗进展”开场报告,并由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崔久嵬教授系统介绍了胸膜间皮瘤及纵隔罕见肿瘤的诊疗进展。她系统回顾了胸膜间皮瘤在一线、二线治疗以及多药联合方面诊治进展,介绍了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5(PRMT5)及间皮素(Mesothelin, MSLN)靶点相关新型靶向药物、ADC药物及细胞治疗等方面的最新探索结果。针对胸腺上皮瘤等纵隔罕见肿瘤,她强调其预后差异大、生物学行为复杂,亟需通过多药联合及新药研发实现治疗突破。

拼1.png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邱文生教授与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崔久嵬教授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欧阳伟炜教授主持第二环节主旨报告“罕见突变及罕见肿瘤临床研究现状及思考”。北京协和医院巴一教授指出中国罕见肿瘤患者约占所有肿瘤患者的14.2%,具有庞大的数量基础。她以结直肠癌肝转移中HER2靶向治疗及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为例,展示了罕见肿瘤治疗的希望。巴一教授提出三点发展方向:一是在严谨科学基础上采用更灵活的临床研究设计,根据分子异常重新定义肿瘤类型;二是建立多学科诊疗团队,实现患者全程管理和随访;三是构建肿瘤大数据库、遗传家系筛查及随访体系,提升社会对罕见肿瘤的认知。

2.png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欧阳伟炜教授与
北京协和医院  巴一教授

细胞治疗联合免疫疗法展现潜力,临床研究数据令人鼓舞

第三环节主旨报告“细胞治疗诊疗相关转化基础研究”由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汤传昊教授主持。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任秀宝教授分享了细胞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转化研究成果。他介绍,在PD-1抑制剂尚未普及时期,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自体CIK细胞联合化疗可显著提高晚期鳞状NSCLC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并降低3级不良事件。后续研究进一步证实,CIK细胞联合信地利单抗及化疗治疗晚期NSCLC,ORR达90%,中位总生存期(OS)超过3年。任秀宝教授总结,在标准治疗基础上联合CIK细胞治疗,能有效提高疗效和生存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4.png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汤传昊教授与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任秀宝教授

专家共议罕见肿瘤发展路径:强化基础研究、推动政策支持与区域均衡

湖南省肿瘤医院邬麟教授主持第一轮专家讨论环节,多位专家强调了我国在罕见肿瘤领域的数量优势与研究机遇。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葛赛教授指出,类器官模型等新技术有助于加速药物研发。上海市东方医院周斐教授与北京协和医院李孝远教授一致认为,罕见病诊断难、治疗难是临床痛点,医疗工作者应重视罕见肿瘤诊治,积累经验,加强基础与临床科研的结合,争取寻找突破口。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夏曙教授呼吁推动国家层面罕见病政策发展,针对罕见肿瘤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赞同巴一教授提出的“无缝研究”与“自适应研究”临床研究理念。云南省肿瘤医院庄莉教授希望专委会能助力提升云南等地区罕见病诊疗水平。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梁婷婷教授则建议应明确重点关注的罕见病类型,加强线上交流与多中心临床研究合作。

改.png

肺癌罕见突变研究进展

河南省肿瘤医院王启鸣教授主持“肺癌罕见突变诊疗进展报告”环节,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玉艳教授系统梳理了2025年肺癌罕见突变诊疗进展。她指出,目前少见分子分型占肺腺癌的三分之一,明确驱动基因突变并应用相应靶向治疗,“有靶打靶“,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抗体及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不断拓展精准治疗的应用边界;新药与方案持续迭代,助力患者实现长期生存。国内新药研发正经历从“仿创结合”向“真正原创”的战略转型。尤其在细胞治疗与ADC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通过技术迭代、生态优化与国际合作,推动从“创新数量”到“创新质量”的跨越。

5.png

河南省肿瘤医院  王启鸣教授与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王玉艳教授

消化系统肿瘤少见突变的整合诊疗实践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林小燕教授主持消化系统少见突变讲题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俊教授围绕消化系统肿瘤少见突变的诊疗整合实践做精彩报告。他指出,罕见肿瘤具有“个体罕见、群体高发”的矛盾性特征。他介绍了瑞金医院在全球特色胸腺类癌队列构建及罕见肿瘤研究方面的经验,并分享了其在主译《临床肿瘤遗传学》及借鉴英国“10万基因组计划”过程中的体会,强调基因改变在罕见肿瘤诊疗中的关键作用。针对消化系统肿瘤少见突变,张俊教授深入解析了一例KRAS G12V突变晚期胰腺癌患者实现超长生存的临床特征,并系统阐述了基于不同频率罕见靶点的临床研究设计策略。

6.png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林小燕教授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张俊教授

腹部罕见肿瘤的诊疗新动向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肖莉教授主持腹部罕见肿瘤诊疗讲课环节。北京协和医院王晰程教授结合腹部罕见肿瘤的诊疗进展分享临床经验。他以肛管鳞癌和腹膜间皮瘤为例展开介绍:对于局部进展期肛管鳞癌,根治性放化疗是主要治疗手段;晚期一线治疗中,经典化疗方案如卡铂联合紫杉醇或mDCF方案疗效有限。目前研究显示免疫联合化疗具有生存优势。在腹膜间皮瘤方面,靶向MSLN的CAR-T联合PD-1抑制剂在I期试验中已取得初步成功。他指出,腹部罕见肿瘤的二线治疗策略仍需深入探索,并分享了协和医院的临床研究经验:对于一线及以上治疗失败的晚期肛管鳞癌或腹膜间皮瘤患者,艾帕洛利托沃瑞利单抗联合瑞戈非尼治疗显示出良好的肿瘤退缩效果。

7.png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肖莉教授与

北京协和医院  王晰程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邓婷教授主持最后的讨论环节,多位专家就罕见肿瘤诊疗与研究的关键问题发表了深刻见解。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吴涛教授对会议报告内容进行了总结性评议。山西省肿瘤医院卢宏霞教授强调,需推动罕见突变靶点检测的标准化与同质化,并鼓励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江苏省人民医院王建教授指出,建立系统化的罕见肿瘤数据网络对于整合临床资源和促进研究协作至关重要。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项晓军教授表示,应进一步加强多中心合作,以扩大患者样本量,为临床研究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代恩勇教授认为,专委会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着力推动研究设计的规范化及治疗指南与共识的完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周尘飞教授再次分享了该院在罕见肿瘤数据网络系统建设与应用方面的实践经验,为相关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改1.png

本次会议聚焦罕见肿瘤的诊疗进展,系统梳理了罕见突变领域的最新成果。针对罕见肿瘤研究瓶颈,来自全国各地专家讨论、碰撞思想火花,推动检测标准化、构建多中心协作平台与统一数据网络是突破当前诊疗瓶颈的关键。最后,专委会秘书长王晰程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未来工作的核心在于打破“数据孤岛”,有效整合多方资源;同时他强调,紧密结合临床病例,将是切实推动罕见肿瘤诊疗水平提升的根本路径。现场参会学者积极提问,会后专家讨论热烈,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8.png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ynn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