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周清教授:肺癌适应性治疗与MRD研究前沿

11月04日
来源:肿瘤资讯

近年来,精准医学深刻变革肺癌的治疗格局。在此背景下,适应性治疗理念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学界焦点。适应性治疗策略的核心在于,依据精准的生物标志物动态调整治疗方案,为患者实施个体化的“加法”或“减法”治疗,以期平衡疗效与生活质量。2025年10月23-24日,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肺癌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扬州肺癌学术研讨会在扬州盛大召开。会议期间,【肿瘤资讯】特邀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周清教授进行专访,以飨读者。

周清
院长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 院长广东省肺癌研究所 副所长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职业发展与奖学金委员会 委员
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副会长兼秘书长
广东省医师协会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肺癌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擅长领域: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为主的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对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肺、癌精准治疗、靶向治疗耐药机制和克服耐药策略研究方面有深入研究科研论文: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包括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IF=81.1), Nature Medicine(IF=58.7), Annals of Oncology(IF=56.7) , Cancer Cell(IF=48.8), Lancet Oncology(IF=41.6) and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IF=42.1) ,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65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81.1分,影响因子>40分总共9篇,影响因子>20分总共16篇
科研获奖:主持完成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五项和多项省级科研课题。主译译著一部,参加100余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两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两项,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一项,广东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

适应性治疗的核心理念与应用场景

周清教授:适应性治疗的核心理念,是指在精准生物标志物的指导下,对肺癌治疗决策进行“加法”或“减法”的动态调整。具体而言,即是为部分肺癌患者实行“加法”治疗,同时也为另一部分潜在可治愈肺癌患者实行“减法”治疗。我们研究所开展的微小残留病灶(MRD)研究三部曲,分别对应早期、中期和晚期肺癌。对于早期术后辅助治疗的肺癌患者,可基于MRD筛选出潜在可治愈人群,对其进行治疗“减法”,甚至使其免于术后辅助治疗。对于中期同步放化疗后的肺癌患者,同样能筛选出潜在可治愈者,使其免于后续的巩固治疗。而对于晚期患者,其应用场景则包括筛选合适患者进入药物假期的相关研究。因此,基于MRD的覆盖早、中、晚期的肺癌适应性治疗策略,允许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实现最大限度的治疗“减法”。这种“减法”不仅降低治疗毒性,更带来患者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这也是适应性治疗的核心目的:确保疗效与提升生活质量并重。

确保适应性治疗策略科学有效的关键因素

周清教授:在实行适应性治疗策略时,若要确保其科学性与有效性,首要核心在于生物标志物必须做到科学、准确、可靠。以最重要的指标MRD为例,自7、8年前便开始探索如何提升其检测的精准度,以使其真实反映患者情况。这包括两方面:一是技术的提升,二是对MRD检测结果的解读。在技术提升方面,通过与不同检测公司多年的技术磨合与碰撞,已能最大限度地提高MRD检测的准确性。这种准确性体现在假阳性率与假阴性率的双重降低。第二方面,在检测结果的解读上,学界公认MRD阴性是良好的预后指标。MRD阴性可能使部分患者免于常规治疗,但对于MRD阳性结果的解读,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当观测到MRD转阳时,必须对转阳结果进行个体化细分。需要甄别其究竟是主干基因转阳、无临床意义的基因转阳,还是检测过程中的短暂假阳性。这些问题均处于持续探索与经验积累的过程中。未来,必须基于MRD开展更多前瞻性研究。此举旨在前瞻性地验证MRD在早、中、晚期肺癌“加法”与“减法”中的价值,并为其奠定坚实的循证基础。这是未来改变临床治疗决策、确保诊疗结果科学可靠的必由之路。

肺癌适应性治疗探索的最新前瞻性研究进展

周清教授:最新的进展均主要集中于基于MRD开展的前瞻性研究,我们研究所开展的覆盖早期、中期及晚期的前瞻性研究均在进行中。例如,针对III期EGFR突变阳性的不可切肺癌患者,开展APPROACH研究。该研究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紧密入组,且已接近尾声。研究方案为:筛选III期EGFR突变阳性的不可切肺癌患者,先行靶向诱导治疗,继而接受根治性手术或根治性放化疗。此后,再根据MRD检测结果,动态进行靶向巩固治疗或靶向术后辅助治疗。这种全新的前瞻性研究设计,预期将在未来深刻改变当前针对III期不可切EGFR突变阳性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模式。此外,针对早期肺癌患者(如术后辅助治疗)的前瞻性研究,无论是用于监测还是指导治疗决策,也都在同步开展。诚然,前瞻性研究耗时较长,但其目标均着眼于未来临床实践的变革。期待这些研究未来能产出高质量数据,并成功转化应用于临床。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Bear
排版编辑:xiaodon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11月04日
余枫贤
桂平市人民医院 | 肿瘤科
适应性治疗的核心理念,是指在精准生物标志物的指导下,对肺癌治疗决策进行“加法”或“减法”的动态调整。
11月04日
汪惠斌
歙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MRD阴性是良好的预后指标。MRD阴性可能使部分患者免于常规治疗,但对于MRD阳性结果的解读,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
11月04日
吴枫阳
湖北省肿瘤医院 | 消化内科
肺癌适应性治疗与MRD研究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