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吴一龙教授: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之大进步与新挑战

11月04日
来源:肿瘤资讯

以免疫疗法、靶向治疗、抗体偶联药物(ADC)等为代表的创新药物浪潮,不断改变着临床实践,更将肺癌慢性病化这一昔日遥不可及的愿景,逐步转化为现实。近日,“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肺癌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扬州肺癌学术研讨会”在扬州圆满落幕。会议期间,【肿瘤资讯】特邀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解读新时代下肺癌治疗的进步和新挑战。

吴一龙 教授
肿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IASLC杰出科学奖获得者
中国医师协会(CMDA)副会长
广东省医师协会(GDMDA)会长
广东省人民医院(GDPH)首席专家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GLCI)名誉所长
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主席
2018-2024年临床医学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忆10年往昔,肺癌治疗已然取得巨大进步

吴一龙教授: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已取得巨大的进展,评价这些进展有一个清楚的标准,即研究结果是否能改变临床实践。如果一项研究能改变临床实践,便是一项好的临床研究结果,这意味着患者的生存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按照此标准,第一方面,今年一大进步体现在抗体偶联药物在EGFR突变患者耐药后的治疗方面。具体而言,由中国研发的TROP2 ADC取得了重要突破。在近期结束的ESMO年会上公布的OPtiTROP-Lung04研究中,该TROP2 ADC在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方面都获得了阳性结果,研究结果也同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很明显这是一项改变临床实践的临床试验,将改写当前EGFR突变患者耐药后的用药模式。我们既往也看到ADC药物都表现出令人激动人心的效果,但有些结果还处于早期阶段,也有部分III期研究只有PFS结果,没有OS结果。我们期待明年能有更多研究数据公布。

第二方面是关于免疫治疗。今年免疫治疗领域的巨大进步是部分研究公布了10年生存结果。在传统治疗年代,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2年就很了不起,能够达到5年的患者已属凤毛麟角。今年KEYNOTE系列4项研究汇总分析公布10年生存结果,恰好对应了2015年左右免疫治疗开始用于临床。长期结果显示,驱动基因阴性人群的10年生存率约为10%-15%,在PD-L1高表达患者中,10年生存率可以提升至约20%,即在这部分患者中5-6例患者中约有1例能存活10年,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如果晚期肺癌患者能够存活10年以上,自然而然地我们就可以将肺癌看作慢性病,一旦肺癌成为慢性病,整体治疗思路、理念也将随之改变。 

第三方面的进步主要体现在EGFR突变或其他驱动基因阳性患者的靶向治疗。我们看到,针对一些新靶点的药物显著延长了患者的PFS。例如,ROS1靶向治疗药物的PFS已超过3年。总体来讲,肺癌治疗的进步非常迅速。在当前的要求下,我们应该更加关注OS的改善,如果得到改善,便如同板上钉钉,研究结果就将改变临床实践;如果OS结果不明确,我们还需要继续观察最终的OS数据。

看今朝未来,新时代应追求高质量MDT

吴一龙教授:第一,非小细胞肺癌治疗面临的一种状况是,在每一种临床场景之下,医生都有非常多的治疗选择。比如在一线免疫治疗领域,目前就有七、八种治疗方案;驱动基因阳性患者的一线、二线治疗同样有多种选择。我们也看到,局部治疗也开始介入晚期患者,比如在全身病灶得到良好的情况下,针对寡转移病灶,或许可以采用外科手术或放射治疗。系统治疗已前移至早期肺癌,在围术期阶段,免疫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这种新形势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临床医生不但要熟悉自身专业技能,还必须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的进展。比如放射科医生不能只局限于放疗技术本身,还要了解其他疗法的加入是否改变放疗的模式。外科医生也必须了解药物治疗的知识,才能有效地开展围术期治疗。内科医生也必须了解手术、或其他介入治疗的优缺点。这些都是对临床医生新的要求。

第二,肺癌患者的生存期越来越长,部分患者已经成为慢性病。慢性病的治疗和急性期肺癌的治疗理念不同。比如针对晚期患者,我们倾向于用猛药迅速控制病情,此时的治疗主要以疗效为首要考量。当患者处于慢性病状态,我们不仅要考虑疗效,还要考虑到生活质量、家庭等因素的长期影响。这些转变对当今的医生提出了新挑战,必须拥有新的、整体的知识体系。落实到临床应用,就是现在所有医院都提倡的MDT讨论,MDT是多学科团队针对某一疾病进行集体决策,这种决策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我个人认为,许多医院的MDT讨论只流于形式,并没有落到实处。真正的MDT应该在某一特别的临床场景下,结合现有的临床指南、患者的具体特点、患者的需求,围绕这三方面进行讨论,真正保证从整体上反映患者状况,才能给患者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同样重要的是,MDT一定要有反馈。治疗决策实施后的治疗结果,会进一步提升医生的认识水平,治疗效果的反馈能够保证医生不断完善知识,并在实践中验证自己想法正确与否,并探寻改进的空间。如今我们更应该注重MDT,更要追求高质量的MDT,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Yuno
排版编辑:xiaodon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