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王立峰教授:求索治愈之路——NSCLC围术期治疗的前沿进展与挑战

11月04日
来源:肿瘤资讯

肺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与死亡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精准医疗手段的快速发展,肺癌治疗领域涌现出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


2025年10月23日至24日,“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肺癌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扬州肺癌学术研讨会”在扬州举行。本次会议由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和扬州市抗癌协会主办,旨在促进学术交流,推动中国肺癌治疗的发展。会议期间,【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到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肺癌亚专业负责人王立峰教授,就非小细胞肺癌(NSCLC)围术期治疗的前沿进展与挑战进行了深入分享。

王立峰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
肺癌亚专业负责人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
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交流分会常委
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肿瘤靶向治疗分会常委
中国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部肿瘤学分会常委
江苏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整合医学研究会肺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肿瘤分会肺癌学组 副组长
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肿瘤精准医学诊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NSCLC围术期治疗突飞猛进:免疫与靶向探索重塑临床实践

王立峰教授:近年来,随着免疫和靶向等新药物为患者带来更优的生存获益,肺癌的治疗探索已从晚期后线、晚期一线,向围术期“阵地”前移,并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探索。

围术期治疗在医学广义上,是指针对可切除甚至部分潜在可切除的患者,通过术前新辅助、手术及术后辅助相结合的治疗模式。其最终目的,是让肺癌患者实现更长生存,并追求治愈这一终极目标。

近年来,围术期治疗领域首当其冲的是免疫治疗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这主要包括两种模式:

术前新辅助联合治疗:例如,在ASCO会议上报告的CheckMate 816研究已证实,术前新辅助免疫加化疗模式可为可手术NSCLC患者带来非常出色的5年总生存(OS)数据。

“夹心饼”模式:即术前免疫加化疗、手术、术后辅助免疫治疗。KEYNOTE-671、AEGEAN研究、中国的NEOTORCH研究、RATIONALE-315研究等一系列研究均已证实,该模式可为患者带来显著的病理缓解及无事件生存期(EFS)改善。

此外,对于术前未接受新辅助、直接手术的患者,特别是PD-L1阳性人群,术后辅助免疫治疗亦有相当获益。在2025 WCLC上公布的NADIM ADJUVANT研究数据,探索了更为激进的术后免疫联合化疗模式,目前也看到了初步的获益趋势。

如果患者通过围术期治疗,尤其是术前新辅助治疗,能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pCR)或主要病理缓解(MPR,残存肿瘤细胞<10%),这对其预后及术后无病生存期(DFS)的改善是极有益处的。

鉴于免疫治疗的进展,近年来,针对EGFR、ALK等驱动突变阳性人群的围术期探索也已展开。尽管靶向药物的围术期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从数据上,尤其是在MPR方面,已经展现出非常有希望的前景。相信这些探索未来会给患者带来更多、更好的治疗选择。

机遇与挑战并存:围术期治疗面临的三大核心问题与MDT的重要性

王立峰教授:NSCLC围术期治疗虽进展迅速,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尚有许多问题未有标准答案。我认为,最大的挑战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如何实现个体化治疗。必须明确哪些患者能真正从围术期模式中获益?哪些患者可以直接手术?达到pCR的患者是否还需要后续治疗?未达显著病理缓解的患者又该如何处理?这亟需依赖分子生物标志物的探索,来帮助我们细化人群,并指导何时“升阶”治疗(采用更强联合)以及何时“降阶”治疗(适时停药,给予患者治疗假期)。

第二,如何处理新辅助治疗后未达显著缓解的患者。现有研究的标准做法是术后继续既定治疗(如巩固免疫)。但这是否为最优选择?我们认为可能并非最优,但目前尚无标准答案。

第三,如何进一步提高pCR率。现有数据显示,达到pCR的患者预后最好,DFS很长。因此,如何通过新辅助治疗让更多患者达到pCR,是我们探索的核心。

在这方面,我们鼓楼医院肿瘤中心正与肺外科合作,发挥放化疗一体的优势。我们在术前新辅助阶段,引入了增敏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联合双特异性抗体及化疗。目前研究虽仅至中期,但初步数据令人振奋,pCR率已超过50%。

应对这些挑战,多学科团队(MDT)合作至关重要。围术期治疗离不开病理科(明确病理诊断、分子诊断)和影像科等“指明灯”,我们必须通过MDT模式,与胸外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等紧密合作,进行“case by case”的讨论,明确哪些患者适合直接手术、哪些更适合围术期治疗。在当下新药、新手段层出不穷的时代,MDT的意义比以往更为凸显,是为每位患者提供优化、精准治疗策略的基石。

以患者为中心:术后辅助治疗的个体化考量

王立峰教授:关于新辅助治疗后,术后患者是否应继续接受辅助治疗,这在学术上尚无标准答案。在临床实践中,我的核心体会是必须“以病人为中心”。

首先,要评估患者的个体状态,判断其是否适合继续治疗。例如,若患者术后体力恢复不理想,或存在较多合并症、并发症,此时如果已经达到了pCR——一个术后是否需继续治疗本就存在争议的节点——我个人可能就不会建议其继续辅助治疗。

其次,必须充分尊重患者本人的治疗意愿。我们在讨论疗效与安全性的平衡时,不能忽视患者和家属的诉求和选择。对于未达到pCR的患者,目前我们仍强烈建议其进行术后辅助治疗。虽然理论上,新辅助治疗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药敏检测”,对于那些连MPR都未达到的患者,继续沿用原有方案(如辅助免疫)的获益可能不理想。但是,现有数据表明,这样做仍能使相当部分的患者获益。我相信,随着未来更多临床研究的开展,对于这部分未达显著病理缓解的患者,一定会有更优的治疗策略出现。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TY
排版编辑:xiaodon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