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魏小磊教授:推动WM精准治疗发展——泽布替尼为不同基因型患者带来显著临床获益

11月05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是一种罕见的惰性B细胞淋巴瘤,其病理特征为骨髓中淋巴浆细胞浸润及外周血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IgM)升高。在分子层面,WM患者常伴随多种基因突变,以MYD88、CXCR4和TP53突变较为常见。上述遗传学改变不仅参与疾病的发病机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治疗反应与疾病进展,成为WM临床管理中长期面临的关键挑战。

近年来,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的应用显著改变了WM的治疗格局。作为新一代BTKi,泽布替尼通过分子结构优化,实现了对BTK靶点更强效的抑制,为WM患者,特别是携带高危基因突变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Ⅲ期ASPEN研究头对头比较了泽布替尼和一代BTKi在WM患者中的疗效[1]。基于该研究人群,后续开展的一项事后生物标志物分析,评估了不同基线基因变异状态对泽布替尼和一代BTKi疗效的影响[2]。【肿瘤资讯】特邀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魏小磊教授,对该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解析与点评,详情如下。

图片1.png

VGPR率优势显著:泽布替尼实现多基因型WM患者的广泛治疗覆盖

Ⅲ期ASPEN研究(NCT03053440)入组了MYD88突变型WM患者,并随机分配至泽布替尼或一代BTKi组;并将28例MYD88野生型患者纳入一个单独的队列。

该研究作为一项事后分析,采用二代测序技术(NGS),分析了190例MYD88突变型患者(其中98例患者接受泽布替尼治疗,92例患者接受一代BTKi治疗)和20例MYD88野生型患者的治疗前骨髓样本。研究者对全部210例患者进行的基线基因谱分析显示,MYD88L265P突变最为常见。同时,研究者也观察到CXCR4、TP53、ARID1A和TERT的突变,突变率分别为25.7%、24.8%、15.7%和9.0%。

为了评估MYD88突变型WM患者中遗传改变与BTK临床疗效的关联,研究者对MYD88突变型患者(n = 190)进行了汇总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野生型患者,携带常见突变的患者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完全缓解(CR)率普遍较低,中位至缓解时间亦较长。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野生型患者相比,CXCR4突变和TERT突变患者分别与较低的VGPR+CR率和较低的主要缓解率(MRR)相关。多因素分析进一步显示,CXCR4突变患者的VGPR+CR率显著低于野生型患者(17.0% vs 37.2%;= 0.020),而TP53突变则与较差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相关(P = 0.008)。

此外,在20例MYD88野生型患者中,4例携带TP53突变患者的MRR、VGPR+CR率及12个月PFS率,均低于TP53野生型患者。

研究者进一步对接受泽布替尼与一代BTKi治疗的WM患者进行了多变量分析,以评估不同BTKi对携带CXCR4突变、TP53突变和TERT突变的MYD88突变型患者的疗效。分析结果显示,与一代BTKi相比,接受泽布替尼治疗的CXCR4移码突变患者具有更优的VGPR+CR率(26.3% vs 0%;P = 0.06),但两组的MRR相似(73.7% vs 85.7%)。而在CXCR4无义突变患者中,与一代BTKi相比,接受泽布替尼治疗的患者具有更优的MRR(85.7% vs 53.8%;P = 0.09),但两组的VGPR+CR率相似(14.3% vs 15.4%)。在CXCR4亚组中,泽布替尼治疗均展现出较短的中位至缓解时间。

在生存情况方面,在接受泽布替尼治疗的患者中,CXCR4突变状态未显著影响PFS(CXCR4无义:HR,0.67;P = 0.60;CXCR4移码:HR, 0.62;P = 0.473)。与一代BTKi治疗相比,泽布替尼治疗在CXCR4无义突变(P = 0.09)、CXCR4移码突变(P = 0.07)和CXCR4野生型(P = 0.32)患者中均具有更优的PFS获益趋势。

研究还发现,在接受一代BTKi治疗的患者中,TP53突变与较低的MRR(P = 0.04)和VGPR+CR率趋势(P = 0.20)显著相关;而在接受泽布替尼治疗的患者中,TP53突变和TP53野生型患者之间的MRR(P = 0.98)和VGPR+CR率(P = 0.64)相似。进一步通过校正TERT与CXCR4突变状态的逻辑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在TP53突变患者中,泽布替尼组的VGPR+CR率(34.6% vs 13.6%;P < 0.05)和MRR(80.8% vs 63.6%;P = 0.11)均优于一代BTKi组。

综上所述,携带MYD88、CXCR4和TP53突变的WM患者预后通常较差。而在携带此类突变的WM患者中,泽布替尼展现出优于一代BTKi的治疗效果,且其疗效不受上述基因突变状态的影响。因此,在制定WM患者的BTKi治疗策略时,将MYD88、CXCR4和TP53突变状态纳入基因组学指导的诊疗路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专家点评

魏小磊 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南方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肿瘤康复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目前主要从事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

WM作为一种惰性B细胞淋巴瘤,其治疗在过去长期依赖于免疫化疗手段。随着对疾病分子机制的深入探索,临床上逐渐认识到MYD88、CXCR4及TP53等关键基因突变不仅在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显著影响治疗反应与长期预后。尤其对于携带CXCR4或TP53突变的患者,传统治疗往往效果有限,疾病进展风险相对较高,成为当前WM临床管理中的重要挑战。
 
在此背景下,泽布替尼为WM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作为新一代BTKi,泽布替尼凭借其精准的靶点抑制能力和优化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不仅能够实现对BTK靶点更强效且持续的抑制,同时也展现出更优的安全耐受性。这些药理优势为其在WM治疗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III期ASPEN临床研究作为一项头对头比较泽布替尼与一代BTKi的临床试验,其初步结果已证实了泽布替尼的显著疗效。而本次事后生物标志物分析,则进一步利用NGS技术,深入探索了不同基因变异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为理解BTKi疗效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疗效数据来看,该项分析结果颇具启发性。在传统上认为预后不佳的CXCR4突变患者中,泽布替尼展现出令人鼓舞的治疗效果。具体而言,在CXCR4移码突变患者中,泽布替尼组的VGPR+CR率达到26.3%,而一代BTKi组未见此类深度缓解。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类型的CXCR4突变(包括移码和无义突变)患者中,泽布替尼治疗均展现出持久的PFS获益趋势,且其疗效不受CXCR4突变类型的影响,这表明泽布替尼在不同CXCR4突变亚型中均能保持稳定的疗效。
 
在另一个关键突变TP53方面,研究结果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数据分析表明,TP53突变对泽布替尼疗效的影响相对有限。在TP53突变患者中,泽布替尼组的VGPR+CR率达到34.6%,较第一代BTKi组(13.6%)提高超过两倍。这一结果提示,泽布替尼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TP53突变带来的预后不良影响,为这类治疗难度较大的患者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总之,该项生物标志物分析推动了WM治疗向更精准的方向发展。其核心价值在于证实,泽布替尼不仅在整体WM患者中表现出优异的疗效,更重要的是,在携带CXCR4或TP53等高风险基因突变的患者中,仍能提供显著的深度缓解和生存获益,为突破高危基因突变带来的治疗困境提供了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 Constantine S. Tam, Stephen Opat, Shirley D'Sa, et al. A randomized phase 3 trial of zanubrutinib vs ibrutinib in symptomatic 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 the ASPEN study. Blood. 2020 Oct 29;136(18):2038-2050.
[2] Constantine S. Tam, Stephen Opat, Shirley D'Sa, et al. Biomarker analysis of the ASPEN study comparing zanubrutinib with ibrutinib for patients with 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 Blood Adv 2024; 8 (7): 1639–1650.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Grad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Sall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